葉介甫

人民防空建設,這項工作涉及到全國黨政軍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城市基本建設等各個方面,是國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早在50年代初,中國的人防工作就已經開展起來。抗美援朝期間,敵人飛機襲擊中國東北和沿海地區,中央決定發動群眾展開反空襲斗爭。繼而,中央成立了人民防空委員會,周恩來總理親自任主任,李立三、羅瑞卿為副主任,辦事機構設在公安部。
1954年召開第一次全國人防會議時,已有40多個城市開展了人防建設,成立了各種專業隊伍。確定以城市民用建筑基本建設投資的5%,作為人防建設經費,修建了一些地下工事,為反空襲發揮了一定作用。后來,因受到某些干擾,取消了中央人民防空委員會和辦事機構,中止了工作。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戰略防御重點的轉移,1965年6月15日,毛主席指出:“城市防空過去有,后來取消了,全面否定不對。”
1969年蘇聯入侵珍寶島,挑起武裝沖突,并企圖對中國進行突然襲擊。5月26日,毛澤東提出“要準備打仗”,再次指出:“城市防空沒有人管,中國沒有什么城市防空,聽天由命,開始有人抓,以后又沒有人了。”對放棄城市防空建設表示了不滿。
根據毛澤東指示,中央決定重新建立各級人防領導機構,周總理再次出任全國人防領導小組組長,辦事機構設在總參謀部作戰部。1972年,毛主席發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號召。
自1969年起,中國大地上持續開展了一個全國動員,全民動員,大搞人防工程建設的群眾運動。廣大軍民意氣風發,斗志昂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修建了大量的人防工事。涌現出許多英雄模范人物和生動事跡。
但是,林彪、“四人幫”出于篡黨奪權的險惡目的,瘋狂反對人防建設,否定人防工作的戰略意義,攻擊為人防制定的方針、政策。胡說:“不搞防空疏散還快些”,搞人防建設是“勞民傷財”、“庸人自擾”、“自己騙自己”。
周總理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指示,同林彪、“四人幫”的干擾破壞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親自召開會議,聽取匯報,視察工作,推廣經驗,對人防工作的方針、政策以至工作方法,都作了許多明確的指示。
1975年,周總理病重期間,親自提議,經毛主席批準,由鄧小平副主席任全國人防領導小組組長,保證了人防工作沿著毛主席指定的方向健康發展,排除了“四人幫”的干擾破壞。
1977年5月17日,時任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的王尚榮簽發總參謀部向葉劍英副主席的報告,請示召開全國人民防空工作會議,討論亟待解決的問題。報告得到中央的批準。
在此期間,副總參謀長王尚榮根據中央的指示,從實際出發,協調同各有關方面的關系,妥善處理人防建設與地方其他工作的矛盾,使得各有關單位都能密切合作,堅持共同搞好人防建設。
自1977年9月起,在王尚榮的主持下,報經中央及中央軍委批準,全國人防辦公室先后派人防代表團出國訪問,學習瑞士、瑞典、芬蘭等國家人防建設的經驗。王尚榮還陪同鄧小平同志接見出訪人員,了解出訪情況,鄧小平同志作出指示,他說:“學習和了解國外人防建設的經驗,對我國人防建設是一個重要的促進,大家不但要看,還要認真地學”。“人防是國家安全支柱之一,人防與軍隊有同樣重要的意義。與保衛國家是息息相關的”。“要使人民免受戰爭的傷害,搞好人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中國人防工作者,牢記鄧小平的囑托,通過訪問,對于人防建設有了新的認識,受到了啟發,開闊了視野,也借鑒了國外的一些做法,后來,我國人防建設的發展,有不少是從外國吸取進來的好經驗。
一向關注世界風云的鄧小平同志感到,在蘇美爭霸愈演愈烈的年代,許許多多的國家都在搞人防,挖洞子,顯現了值得重視的戰略新動向。
蘇聯從1972年開始,每年都動用大量人力和巨額經費,進行人防工程建設。美國把人防建設看成是“整個威懾力量優勢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長期堅持,從未中斷。就連1815年就成為“永久中立國”的瑞士,也在大搞人防建設。
鄧小平同志從這些事實中,產生了這樣的認識:中國非搞好人防戰備不可。居安思危,有備無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因此,他指示王尚榮要切實抓緊抓實抓好。王尚榮很好地落實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在每次聽取業務部門或軍區匯報人防工作時,都一再強調繼續把人防工作搞好,要求人民防空和城市防衛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納入戰備方案,進行專門研究,作出必要決定。他兼任作戰部黨委書記期間,親自主持研究年度工作計劃,無不主張把人防工作專門列出來,且認真采納主管部門的意見。
唐山地震后,王尚榮即布置,派出人防工程考察組,對唐山、天津的人防工事受地震的影響情況進行考察。結果表明:地面建筑遭受嚴重破壞,但地下工程結構基本完好,內部設備沒有破壞,經受住了強烈地震的考驗。凡在工事內的人員、物資,都沒有傷亡、損失。
實踐證明:處于地震帶的城鎮,要把防空與防震結合起來,建設好地下工程,不僅戰時可以防備敵人的突然襲擊,而且平時可以利用它為社會主義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抗震時,可以利用它減少地震災害,為以后的人防工程建設找到了具有實際意義的好經驗。
“考察報告”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認為報告寫得很好,從理論、實踐結合方面科學地說明了問題。并指示將“報告”轉發各地。
中國的人防建設經過20多年的努力,已經取得很大成績。在毛主席軍事思想指導下,正在逐漸地把消極防空和積極防空、防與打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了人民戰爭的戰略內容。全國人防工作重點城鎮,雖然已經建成了數千萬平方米的工事,可以掩護大量人員、物資,且為戰時與敵人在城鎮打巷戰、地道戰及堅守城市作戰創造了良好條件,但是,按人均計算的防護面積還很少,尚有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與我國人口數量相比,與戰時掩護的要求還相距很遠。在已呈現的世界戰略新動向中,中國不能坐視,應有所作為。
因此,適時地召開人防業務工作會議是十分必要的,將為人民防空的建設提供籌劃發展的良好機會,也能讓更多的人,特別是人防負責干部,對我國的人防業務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以有助于推動人防工作的廣泛開展。
1977年4月,葉劍英擔任全國人防領導小組組長。此時已經排除了“四人幫”的干擾,廣大干部和群眾搞人防建設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是把人防工作推上一個新臺階的好時機。
葉劍英指出:我國的人防工作,按照毛主席指示,經過幾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為反空襲和堅持城市作戰打下了一定基礎,但在落實過程中,遇到了不少阻力。毛主席關于“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發表后,對這項工作有很大的推動力,可是又遇到"四人幫"的瘋狂破壞,盡管過去開過兩次會,由于他們的阻撓連個文件也發不下去,致使有些認識和工作中的一些方針、政策至今未得到解決。為改變上述狀況,加快人防工作建設,準備打仗,似有必要開個會。軍委常委均表示同意召開全國人防會議。
1977年8月,楊勇調任副總參謀長主持日常工作后,兼任全國人防領導小組副組長。他身兼數職,工作非常繁忙。王尚榮分工協助楊勇主管作戰系統的工作,搞好人防建設,王尚榮認為這是自己份內的工作。
為開好第三次全國人防會議,王尚榮直接組織領導了會議籌備人員進行認真的準備。1978年1月,王尚榮簽發總參謀部向鄧小平的報告:建議中央辦公廳、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公安部和軍委辦公廳,協助搜集毛主席、周總理、葉副主席以及中央其他領導同志關于人防工作的指示,印發參加會議的人員學習,指導人防工作的進行。鄧小平批示中央辦公廳給予辦理。
3月15日,楊勇、王尚榮和國務院、總參有關部門的領導人,聽取了全國人防辦公室關于人防工作和人防會議籌備情況的匯報。
楊勇、王尚榮考慮,雖然自1977年5月中央批準召開全國人防會議之后,各有關方面已經積極進行了準備工作,分別到華北、西北和東北地區,對人防和城防工作進行了調查研究,匯編了毛主席等中央領導人關于人防、城防工作的指示,草擬了必要的文件。然而,鑒于這次會議是粉碎“四人幫”后,第一次召開的具體研究落實中央關于“加強戰備,準備打仗”的指示,貫徹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關于加強人防和城防的一系列指示,解決人防、城防建設的方針、政策問題的重要會議,必須進一步加強各項準備工作。故而建議先召開一次預備會議,把為會議準備的各種文件和人防、城防建設中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提請全國人防領導小組審定之后,再召開正式會議。
4月22日至5月20日,人防預備會議首先召開,各軍區作戰部長、省市自治區人防辦公室主任、計委主任,國家機關和軍委三總部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參加,并組成會議領導小組,對會議中的大事進行審定。
為把人防建設中的問題,全面摸清,切實研究解決。對于要討論的問題,諸如人防的機構體制、工程建設規劃、重點城市分類、平戰結合、警報通信、工程維護等,王尚榮都要親自參加研究,聽取意見,統一認識,予以妥善解決或提出有效措施。
第三次全國人防會議,李先念是會議領導小組組長,葉劍英、楊勇、王尚榮為副組長,李先念同志對會議中有關事項,所要處理的問題,都要召集有關人員逐一研究,對幾個主要報告,反復進行修改,尤其是對人防建設“16字方針”,闡述平戰結合問題,修改次數最多。有一次,工作人員在夜里12點把報告呈報李先念,李先念連夜對報告作了審定。
10月13日,第三次人防工程組長李先念委派副組長王尚榮代表全國人防領導小組,向中央政治局匯報人防會議的籌備情況。
王尚榮首先匯報了我國人防工作的基本情況。他針對當時的國防形勢,中國面臨的威脅和戰略重點的變化,以及人防工作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今后人防建設的方針任務。王尚榮提出:為加強今后人防戰備建設,根據中央關于加強戰備和歷年來對人防工作的指示,貫徹毛主席“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精神,人防戰備建設,必須按照‘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平戰結合,質量第一的方針”
王尚榮接著還談到,要把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優先保證“三北”地區,今后修建的工事,要能平戰兩用,不僅戰時可以防空,而且平時也能為生產、生活服務。工程建設一定要保證質量,經得起時間和戰爭的考驗,原則上不再修建平時無法使用的工事。
對于今后人防建設的任務,王尚榮認為:在一個相當時期內,仍然是重點抓好人防工程建設。以政治、軍事、經濟上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城市為重點,在各戰區的統一部署下,繼續新建一批平戰結合、打防結合的人防工事。遵照周總理生前的指示,考慮到國民經濟的可能,按城市區人口計算,平均每人達到一定面積的掩護工事,在部署上,根據各重點城鎮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要求,擬制工程建設規劃,報中央批準實施,對于中央確定的全國人防工作重點城市,還要突出重點,區別對待。根據這些城市所處的政治、經濟、軍事的地位,分為幾種類型:所處位置重要的先建設,次要的續建設,以一類城市為重點。在各項人防建設中,以工程建設為重點,工程建設中又應以平戰結合的人員掩蔽工事為重點,建設的步驟和力量的分配,區分輕重緩急,優先重點,兼顧一般,把有限的人、財、物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對于尚待解決的問題,王尚榮講了以下幾點:
一、關于全國人防辦事機構的編制體制問題。大軍區以上的辦事機構設在軍隊,省以下的設在地方,上下不對口,機構不統一,不少地區人員未定編,歸屬不明確,工作影響很大。王尚榮提出了列入行政編制解決員額的方案。
二、關于施工力量和經費、材料保障問題。施工力量,1974年在旅大召開人防座談會議商定,并經中央領導同意,人防施工采取發動群眾與組織專業隊相結合的辦法,動員職工人員按本單位人數的百分之一、二、三(后改為一、二)安排。但是這種辦法與貫徹“工業三十條”、加強工業管理有矛盾。建議:今后施工力量的解決,在仍堅持“兩結合”的原則下,單位工程單位干,公共工程大家干。除動員部分城鎮職工參加施工外,可組建必要的人防建筑隊伍,擔負重點工程的施工。這樣,避免與“工業三十條”的矛盾,施工力量有了保障,而且有利于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保證工程質量。人防經費,仍按國務院、中央軍委規定的四個渠道(國家投資、地方自籌、集體所有制單位自籌和結合基本建設投資)執行。所需材料,國家投資的國家解決,地方投資的由地方解決。需要的機械、車輛、設備,由省、市、自治區統一申請,統籌安排。
三、關于人防與城防建設的關系和分工問題。1974年旅大座談會曾經議過,由于“四人幫”的干擾,一直未能落實。王尚榮提出,城市防衛問題,包括戰備計劃、戰時編制、戰場建設和物資儲備,以及戰時組織指揮等內容,它和人防戰備工作是一個整體,應在省市領導下,統一規劃,由有關部門分別組織實施。凡市區范圍內能與人防結合的戰備工作,由人防部門組織實施,市區不能結合的和城外的城防工程等戰備建設,由軍事部門組織實施。
鑒于人防戰備工作涉及的面廣,問題復雜,任何一項建設都需要國務院有關部門拿出辦法來。因此在召開人防會議前,李先念要求王尚榮主持召開了一次由國務院和總參謀部有關單位的領導人參加的預備會議,就人防建設的方針、政策、原則等問題,進行了認真的討論,統一認識,制訂出了辦法。
中央根據王尚榮匯報的人防會議籌備情況,確定于1978年10月21日至11月4日,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第三次全國人民防空會議,各大軍區、省市自治區、省軍區、國務院有關部委、軍委各總部有關部、軍兵種和院校的領導人,以及人防工作先進城鎮、先進單位等代表近700人參加了會議。
會議期間,葉劍英、李先念在會議上作了重要報告。會上,表彰獎勵了經全國人防領導小組批準的30個人防建設先進城鎮、206個先進單位和352個先進個人,會議還組織參觀了株洲、長沙、湘潭和北京市的人防工程。通過這次會議,與會者學到經驗,找到了差距,增強了做好人防戰備工作的信心。
第三次全國人民防空會議,統一了思想,全面總結了人防工作,確定了人防戰備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原則,交流了經驗,表彰了先進。會議通過了《全國人防重點城鎮的調整和分類》、《關于各級人防領導小組和辦事機構的任務及體制編制的規定》、《關于各級人防辦公室和有關部門軍隊干部編配的規定》、《全國人防工程建設規劃綱要(草案)》、《關于人防工程建設中貫徹平戰結合方針暫行規定》、《關于人防工程經費的解決辦法》、《關于人防施工人員勞動保護和獎勵的規定》等6個文件,并建議由國務院、中央軍委分別下達各地,貫徹執行。
人防工和從起步到實施,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其中有同“四人幫”斗爭最激烈時期。有的同志回憶說,“四人幫”誣蔑人防建設“大洋全”,并進行了一系列阻撓干擾,使人防工作由高潮走向低谷。后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堅強領導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技術規定,扭轉了人防建設中的“低”、“窄”、“差”,使人防工作形成了第二次高潮。這樣才真正把人防工作納人了戰備工作的整體,制定了平戰結合的建設方針,使人防成為人民戰爭、戰場建設和城市防衛的重要組成部份。特別是第三次人民防空工作會議上制定的“16字方針”至今還在執行,仍然是人防建設的基本依據,使人防工作的面貌為之一新。
在這次會議上,葉劍英代表中央和軍委做了重要講話,他闡明了人防工作的意義:“我們的祖先創造出萬里長城這樣的世界奇跡,是值得我們自豪的”“今天,我們為了抵御敵人的侵略,正在萬眾一心建造一道新的‘長城。”這已成為舉國上下的共同心聲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