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艷

王啟東,歷任浙江省五屆、六屆、七屆、八屆常委會副主任,經歷了地方人大常委會從無到有、從初具形態到逐步發展、完善的重要階段,是我省民主法制和人大制度建設的親歷者和見證人。
軟硬實力不斷提升
一個初冬的午后,記者拜訪了這位年近九旬的老者。和藹可親,平易近人,是王啟東留給記者的第一印象。很遠,就看見王啟東已經站在樓梯口迎接記者了。
提起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的發展變化,王啟東的話匣子一下子就打開了。
1979年12月19日,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根據地方組織法的規定,決定設置辦公廳,作為省人大常委會的辦事機構。當月,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便開始在杭州市保俶路138號辦公。
“剛開始的時候,正值全國財政十分困難之際,省人大常委會機關的辦公條件相當簡陋,既無會議室也無會議桌,在門廳里,幾張辦公桌一拼,就開主任會議了。”王啟東感慨地說,省人大常委會的辦公地點前后搬遷了不下5次。雖然每一次都有相當的改進,但長期以來,省人大常委會機關一直沒有自己獨立的辦公場所。
這一切終于在2008年5月結束了,省人大常委會搬遷到了杭州仁諧路1號。至此,省人大常委會機關才正式擁有了自己獨立的辦公場所。“現在工作條件好多了,有新辦公樓,還有嶄新的人民大會堂。”王啟東笑著說。
“那時候,我們沒房,沒車,也沒有秘書,各方面條件都沒法跟現在比。”王啟東說,五屆時,像他這樣兼職的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是沒有單獨的辦公室、沒有專車和秘書的。“每屆都有一定的改進。現在,常委會機關各方面的條件都得到了很大改善,這為常委會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硬”實力提升了,人大的“軟”實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1979年12月18日,省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選舉產生了省五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共有43人,其中專職的只有7人,僅占16.2%。
“那個時候,專職從事人大工作的同志比較少。”王啟東回憶說。但在隨后幾屆常委會組成人員中,專職的比例越來越高,第六屆已達39.6%,到王啟東離任時的九屆,常委會組成人員專職的比例已經超過51%。
“另外,剛開始的時候,組成人員的平均年齡也偏高,老同志比較多,都是某某單位的老書記、某某廳的老廳長,還有就是臨近退休的老領導。雖然革命經驗豐富,且十分敬業,但要肩負起嶄新人大工作的重任是十分艱辛的。”
的確如此,省五屆人大常委會剛成立時,43名組成人員的平均年齡是61.6歲,其中50歲以下的只占11.6%。不過,這一情況,后幾屆人大常委會有了較大的改善。本屆(十一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平均年齡為54.8歲,其中50歲以下的占16.4%,最年輕的一位當選時還不足40歲。
說起這些變化,最令王啟東欣慰的是,常委會匯集多方專業人才,組成人員文化水平不斷的提高,專業結構的改善和履職能力的增強。據他回憶,五屆時,常委會組成人員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只有一半左右。而到九屆,這個比例已經上升到了88.8%。到了現在的第十一屆,組成人員中碩士以上學歷的占了近一半,其中6人擁有博士學歷。
在王啟東看來,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這些變化,大大提高了常委會的議事效率,提升了常委會依法履行職責的整體能力。
立法、監督從被動到主動
“不論是在立法,還是在監督方面,常委會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了。”這是王啟東對30年來我省人大常委會工作發展、變化的最大感受。
對于省人大常委會的立法工作,王啟東用“越來越主動”來形容。
立法是人大常委會的一項重要工作。在人大設立常委會之初,提請常委會審議的法規草案,基本上都是由政府有關部門起草的。如今,人大常委會的專門委員會開始提前介入法規的起草、修改過程。
“專門委員會的提前介入,能夠提高法規草案的質量。”王啟東認為,由于人大各專門委員會具備與其工作職能相關的專業知識,且與政府有關部門聯系緊密,業務熟悉,因此能夠在立法項目的提出、立法調研和法規草案起草、論證等方面發揮較大的作用。
從2004年開始,省人大常委會建立了立法項目公開征集制度,每年都向社會公開征集立法建議項目。法制委員會還辦起了地方立法網,拓寬了“開門立法”的渠道。“這些都說明,常委會立法工作的主動性越來越強了。”王啟東告訴記者。
談到常委會的監督工作,王啟東說,“地方人大常委會剛成立時,對人大監督怎么搞,大家都不清楚,是對照法律,一步一步探索、實踐,摸索著走過來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省人大常委會開始探索開展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視察,這便是執法檢查的雛形。1987年,常委會首次在全省范圍開展以憲法為主要內容的執法檢查活動。1994年5月至7月,省人大常委會首次采取統一部署、上下配合的方法,對農業法和農業技術推廣法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
監督法出臺后,省人大常委會的監督工作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按照監督法規定,常委會通過對調研、代表建議、信訪反映等渠道所反映的問題,進行綜合分析,選擇若干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制定全年監督計劃。“這樣,人大監督更有針對性,更有實效性,也更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和要求。”王啟東這樣評價道。
民生、民意越來越受到關注
談到30年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的發展、變化,王啟東還有一個感受,就是人大常委會與廣大人民群眾的距離越來越近了,越來越注重民生,越來越貼近民意。
“剛開始的時候,省人大常委會在宏觀性的、經濟方面的立法比較多。”王啟東告訴記者,當時大家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經濟建設上,而對于一些社會類、民生類問題的關注度不是很高。
這一點,從立法數量上就可以看得出來。省五屆人大常委會共制定地方性法規19件,其中經濟類11件,占總數的近58%;教科文衛類3件,還不到總數的16%,社會類立法一件也沒有。省六屆人大常委會共制定地方性法規21件,其中經濟類12件,占總數的57%,教科文衛類和社會類共4件,占總數的19%。從第七屆開始,教科文衛類和社會類法規的所占比例逐步提高。該屆人大常委會共制定地方性法規37件,其中經濟類17件,占總數的45%,教科文衛類和社會類的共11件,占總數的近30%。進入21世紀,人大常委會在加強經濟立法的同時,更加重視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領域立法,像《浙江省法律援助條例》、浙江省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辦法等許多法規,都是在這個時候開始著手制定、實施的。
“此外,監督工作方面也有力、有重點,在關注民生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王啟東笑著說,“常委會的工作越來越關注老百姓所關心的問題了。”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常委會就注意到,要讓更多的人重視、參與到人大的立法和監督工作中來。”在王啟東的記憶里,從第五屆開始,省人大常委會就通過組織廣泛的調研和論證,對立法和監督工作廣集各方意見。“在那時,常委會就提出,省人大的立法工作,要擴大參與人員的范圍,發揮專家、學者在地方立法中的作用。”2005年2月,省人大常委會在全國率先組建由64名法學、經濟學等各方面的專家學者組成的地方立法專家庫。
1989年,根據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決定,第一次邀請了83名各界人士旁聽了省七屆人大二次會議;2000年,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就《浙江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辦法(修訂草案)》,在杭州舉行了第一次立法聽證會;2003年,15位佩戴淺藍色旁聽證的公民走進了旁聽席,第一次旁聽了為時6天的省十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
“經過了20多年的探索,現在傾聽民意的方式越來越多樣化,傾聽的范圍也更廣了。”王啟東說,“這幾年網絡發展很快,常委會也很好地利用了這個平臺。”1999年,省人大建立自己的網站,通過網絡讓常委會與民眾更貼近。2009年6月,《浙江省流動人口居住登記條例(草案)》在網絡上公開征求意見,結果短短幾天,就收到上百條網民意見。
王啟東說:“在關注民生、反映民情、收集民意方面,歷屆人大常委會都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得常委會的工作有了更加深厚的群眾基礎。”
人物檔案
王啟東,浙江省第五、六、七、八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浙江省九屆人大代表,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民主同盟成員。1943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機械系,1947—1951年間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和愛荷華大學求學取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歷任浙江大學教授、副校長、顧問,材料系首位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