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一覽

“我是1980年進電臺的,跑省人大線,是我轉崗成為記者的第一份工作。”坐在“浙江之聲”的辦公室里,柴解躍回憶多年從事人大報道工作的點點滴滴。他以“第三只眼睛”,關注著我省人大制度發展、完善的每一個進程。
百姓關注人大,人代會打起“新聞仗”
按柴解躍的話說:自己和人大有緣分的。
從1984年“接線”,一直干到1993年。其間因為工作調動離開過一段時間,2000年后又以新聞中心副主任的身份,重新分管新聞采訪,再次負責人大新聞報道。
柴解躍記得,在他剛開始參加省人大工作報道時,媒體從事人大報道的記者很少,只有《浙江日報》、浙江電視臺和浙江人民廣播電臺三家。常委會召開會議,一般也就是通知這三家媒體,只是在會議開始、結束時,做一些程序性的報道。到了人代會,參加報道的媒體會多一些。但總的人數,還不如現在一家大的新聞單位派出的人員多。主要是因為當時人們對人大不了解、不關心,再說,那時新聞宣傳“規矩”也多,會議上的許多內容不讓報道。
“而現在,只要看看主席臺前那些‘長槍短炮,就知道人代會有多少鬧猛了。”柴解躍說。
的確,經過了20多年的演變,如今民眾和媒體對人大的關注度已大大增強了。僅浙江省人大常委會的駐會媒體,目前就有16家。每年的人代會,由于報名的記者實在太多,大會秘書處只有通過發放臨時采訪證的辦法來控制進場記者的數量,并通過分類發證來控制主會場的進場記者人數。據了解,2009年省十一屆人大二次會議期間,大會秘書處共發放記者證170張,而實際參與報道的記者人數則在250人左右。柴解躍認為,這一切都跟老百姓對人大的關注度越來越高有關。人代會期間,很多媒體策劃的一些互動節目往往是“人滿為患”,開通的幾路熱線電話,常常會被打爆。
“人大報道的內容相比以前,也豐富多了。”柴解躍回憶說,以前寫人大的稿子要求雖然很高,但其實很簡單,都是一些程序性報道,審議了什么、通過了什么、哪些領導出席會議,交待清楚就行了。現在,人大新聞如果仍只是程序性報道,報社、電臺、電視臺的老總不滿意,受眾更不滿意。
“這幾年的省人代會,我們電臺一天的報道量,就超過我當記者時一次會議的全部報道量了。”柴解躍說,對人代會,包括常委會組織的執法檢查、評議,還有一些重要立法的報道,各大媒體都是鉚足了勁,要比拼一番,力求有創意、有新意。
至于采訪條件,更是今非昔比。 “當時沒有手機,連尋呼機都沒有,如果要是有需要報道的會議,人大的同志就打個電話到臺里:下個星期開會了。”柴解躍回憶,一直到了20世紀90年代初,他才用上了錄音機。那是一臺跟現在的筆記本電腦差不多大小,需要背在肩上的大家伙。而現在,每次人代會,新聞媒體除了比拼報道內容,也在比拼采訪設備,很多攝影、攝像記者都用上了一流的設備。柴解躍說:“我們浙江之聲的記者現在人手都配備了只有手機大小的數字式錄音采訪機,遇到重要會議,我們還會把直播車直接開進會場。”
文件袋厚了,代表審議更深入了
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因為辦公場所有限,當時的常委會會議一般放在大華飯店舉行,人代會則在延安南路的老省人民大會堂召開。
參加了這么多次的常委會會議和人代會報道,柴解躍有一個發現:“厚了,現在人代會和常委會發給與會代表、委員的文件袋厚了。”
“一開始我們去采訪,拿到的材料很少,一般只有會議議程、幾個報告,還有就是出席、列席人員的名單。”
后來,柴解躍發現,漸漸地出現了一些基礎性、背景性的材料。“這些年召開的人代會,除了會議的幾個報告外,大會還給代表提供大量參閱文件,有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白皮書,有省政府各部門的工作報告,還有省里重點工作和重大工程建設的進展情況。這些材料,記者都能看到。另外,會場和代表駐地還擺放有觸摸式的電子屏,只要動動手指頭,就可以查到各類文件、數據。”
柴解躍認為,書面資料準備充分,不僅讓代表們聽報告聽得心中有數,也大大提高了代表審議報告的質量。就拿政府部門預算來說,很長一段時間,人大對政府預算的審查監督都停留在形式上,每年財政部門提交人大審議的預算報告,只有大數目,既不詳細也不夠透明,代表們無從審議。可現在,僅一個部門的預算報告就有上百頁左右,支出的每一分錢,上面列得清清楚楚,不僅讓代表們一目了然,也能讓代表“審”得更明白、更深入。
代表文化水平高了,履職能力強了
多年的采訪生涯,使柴解躍有機會接觸眾多不同年齡、職業的人大代表。
他認為,20多年來,人大代表的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為我省立法、監督工作注入了極大的活力。
“我當記者的時候,常為采訪代表而犯愁。當年,代表一般都集中在干部、勞模身上,而基層代表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接受采訪時雖然很熱情,可說不好普通話,許多記者聽不懂。”柴解躍說,現在別說講普通話,很多代表都是各個行業、學科的專家、學者,面對記者采訪,常常是侃侃而談,許多觀點、建議都相當專業、到位。
從省人大代表的組成結構和文化程度來看,這些年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早的不說,省九屆人大代表的641名代表中,干部代表占39.2%,工農代表占27.6%,知識分子代表占28%。這一屆省人大代表的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占72.39%,高中、中專及以下超過27%。而到了第十一屆,636名代表中,干部代表占37.4%,工農代表占30%,知識分子代表占26.9%。該屆省人大代表的文化程度,大專以上學歷的所占比例上升至86.9%,高中、中專及以下的所占比例則下降至13.1%。
“代表不僅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也比以前有想法、有見解,敢于直言。不像原來,有些代表話講了一大堆,但記者要拎出點有新意的觀點,還真是不容易。”柴解躍直言。
人代會期間,人大代表的議案、建議也是眾媒體關注的焦點。柴解躍認為,提出議案和建議,是人大代表行使職權的重要形式,而這些年代表議案、建議數量、質量的變化,也能從側面反映出人大代表的履職能力在不斷增強。
以往,一些代表在提出議案和建議時,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的情況。而近幾年來,許多代表會前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提出的議案和建議更注重可行性、操作性,大部分議案還就制定這部法律的案由、案據和主要內容作出詳細闡述,質量明顯提高。
“現在,代表閉會期間的活動也比原來多。”柴解躍說,他就曾報道過一個新聞,講的是省人大代表開辦選民接待室,根據選民反映的問題,進一步了解情況后,聯系相關部門,促成了問題的解決。他的這件作品,還獲得了全國人大好新聞獎。
人物檔案
柴解躍,現任浙江廣電集團“浙江之聲”節目中心副主任,高級記者,是我省從事人大報道的一名資深記者。從業經歷中,先后有數十篇作品分別獲得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浙江新聞獎、省人大好新聞獎、浙江廣播電視新聞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