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標 于曉默 游旭東
摘要:時下,西方一些國家主流媒體認為本次世界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中國的低消費水平和高儲蓄率,筆者認為這是西方對自身過度消費和過度投機的自省不夠和對中國消費現狀的誤解;是夸大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來推脫自身責任的做法。本文從影響現代中國人消費觀的思想文化根源和社會因素兩方面對中國居民消費水平較較低現狀進行剖析,進而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辨證關系中站在新的視角,理性思考消費不足問題并提出了幾點解決思路,闡述了發展中經濟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在健康、科學、持續的發展中不斷求解的經濟發展思路。
關鍵詞:消費成因思考
眾所周知,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去奢崇儉的消費觀點是在幾千年的生產力較低的自然經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當前我國的居民消費水平仍然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有著深層次的原因的。
一、影響現代中國人消費觀的主導思想和文化根源
論思想對中國消費理念之影響,當首推儒家。其代表人物孔子的治國思想里就有“節用而愛人”的主張,強調君子應該“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奢則不遜,儉則固”。墨家思想里更是把節儉思想做為核心學說之一,提出“圣人之所儉節也,小人之所淫佚也;儉節則昌,淫佚則亡”;道家老子也提出“去甚(極端),去奢(奢侈),去泰(過分);并提出“儉,故能廣”的修身觀點,說的意思還是儉以養德的古訓。法家的代表人物管子在先秦其他學派消費思想上提出了“度”的概念,在其《八觀篇》中提出“故奸邪之所生,生于匱不足。匱不足之所生,生于侈。侈多所生,生于無度。故曰,審度量,節衣服,儉財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管子在其《乘馬篇》中進一步論述“侈則傷貨,儉則傷事”的觀點,說的是過度消費會造成供給匱乏,過度節儉會造成“事已而后知貨之有余”。可見,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消費觀的主體行為就包括奢侈,適度、節儉、吝嗇四個級別,自百家廢黜,獨尊儒家的西漢到清王朝滅亡期間,在‘儉以養德的儒家思想浸潤和影響下,中國消費思想和文化的主流接受了儒家的節儉的消費觀。例證中,像隋朝那樣因奢侈無度而亡國的例子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比皆是,以至于很多帝王之家也興節儉之風,雍正在《圣諭廣訓》道:“生人不能一日而無用,既不可一日而無財,然必留有余之財而后可供不時之用,故節儉尚焉”,雍正是不是自己這樣去生活的,不得而知,但說的道理是明了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仍然提倡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毛澤東同志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胡錦濤同志也多次強調全黨要進一步增強節儉意識,始終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改革開放30年來,雖然我國生產力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大多數國人依然秉承著節儉的持家方式,可見中國節儉消費觀是有著深厚牢固的思想和文化根源的。
二、造成低消費現狀的社會因素
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低消費能力是生產力較低的主因造成的,那么到改革開放近30年后的今天,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逐漸提高,但我國的居民消費總量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2006到2008年間,我國居民儲蓄的總量雖然達到了20萬億左右,但消費占GDP比重這幾年一直在40%左右的低位徘徊,遠低于2006年世界平均水平為61.4%,其中政府消費支出只占GDP的12%,也低于2006年17.3%的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老百姓為什么不敢花錢呢?造成這些現象的深層次社會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中國目前還是發展中國家,雖然改革開放30年,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但還沒達到共同富裕,絕大多數人還在向小康生活目標奮斗。目前我國的大多數勞動者收入水平仍然較低,我國還屬于中低收入水平的國家。2007年末我國GDP總量雖然排到了世界第四位,但人均GDP只有約2500美元,同期世界人均GDP約7500美元;2007末我國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3786元,農村純收入僅為人民幣4140元,收入的多少直接決定了消費水平的高低,正所謂量入而出,剛稍稍超出溫飽生活水平的中國要短期內使居民的消費水平大幅提高仍然將面臨很多困難。
其次,在近30年的發展中,投資和凈出口的增速遠高于GDP增長的速度,特別是近五年來,投資和凈出口的增速以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甚至已經是GDP增長速度的兩倍以上(見表一、二),這就使發展稍慢的消費在GDP中所占比重因稀釋而下降。
近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舉世矚目,由于對經濟發展的良好預期,在促進經濟又快又好(現在是又好又快)的政策感召下,在次貸危機發生以前,由于國外需求旺盛,國內需求潛力巨大,中國大量的政府和民間資本積極投資中國經濟建設,在財富積累速度低于投資速度情況下,投資就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費的發展,特別是2006年到2007年以股市和房地產為主體的虛擬經濟體系的近兩年急劇的泡沫化,個體投資者在非理性房產投資和股票投資中消化了多年積蓄的資本,伴隨泡沫的破滅,損失慘重,消費也就受到沖擊,這一點我們從近一年多的一路下滑的消費信心指數中已經顯現了出來。另外,由于投資過度引起了生產性消費的急劇擴張,加劇了供需的失衡態勢,致使PPI高位運行,CPI難以下落,促使居民將更多的儲蓄用于投資保值,而沒有加快消費升級的步伐,如2007年11月12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月度金融數據顯示:10月人民幣存款當月下降4498億元,同比多降6020億元。其中居民戶存款下降5062億元,同比多降5052億元。這個數字創下了多年來單月儲蓄下降的最大跌幅。
可以說投資過度是中國近兩年來消費受到打擊的最大的一只黑手。
第三,30年改革開放過程中,個人收入增長速度遠低于政府財政收入增速,生存消費比重較高,抑制了居民的消費升級。政府財政收入大幅提高,自2004年至2008年間,城鎮和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最高是07年,分別達到12%和9.5%,落后于同年政府31.4%的財政收入增長速度,這五年中,政府財政收入最低增長速度都達到17.0%,然而在這期間,政府對公共事業的投入還很不夠,公共消費偏低,雖然改革開放30年來,居民生活的恩格爾系數(食品支出占個人消費支出比重)逐年下降,但工薪階層的大部分儲蓄要還是更多的應對房租,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幾大塊。如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6年教育、醫療、房租這三大塊大約占居民消費的一半左右。另外在計劃生育政策執行30多年的大背景下,伴隨中國老齡化程度日益加劇,由于對子女贍養父母的負擔偏重的預期,大部分工薪階層對晚年生活的憂患意識較重,造成了中低收入者有錢也不敢花的局面,其實這種因為對晚年低收入生活的憂慮導致在收入較高的時期加大儲蓄的行為,從而影響到當期的消費狀況的現象在西方經濟學派中也不乏支持
者,著名的經濟學家弗朗科·莫迪利阿尼(Franco Modigliani)提出的消費生命周期假說(lire-cycle hypothesis)就強調了消費者在其中青年時期加大儲蓄可以使其把一生中收入高的時期的收入轉移到收入低的時期。
第四,中國的區域之間以及城鄉之間收入差距逐漸擴大。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收入較低,2008年初我國農村人均消費支出3265元,(當期農村純收入為人民幣4140元),城鎮人均消費支出11855元(當期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3786元);中部尤其西部大部分地區收入水平還比較低,出現了一定的區域性貧富分化現象。如2007年末,廣東省總人口約7900萬,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底余額)達到22243.44億元,而同期四川省人口約8700萬,城鄉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年底余額)7450.9億元,人均持有量相差了3倍多,這還不包括人均固定資產和投資的差距。
消費不足經濟周期理論早期的支持者新馬克思主義學派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與法國經濟學家西斯蒙第以及近代的支持者英國經濟學家J·霍布森認為窮人購買力不足和富人儲蓄過度是購買力不足的根本原因。盡管這一理論認為貧富分化只是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衰退的根源,但對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的中國,仍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現在有部分人說在我國社會大生產運行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大環節中,是消費不足的瓶頸造成大流通的不暢,筆者認為問題還是出在了分配上,尤其是二次分配力度不夠,老百姓真正有錢了,真的傻到不會花嗎?
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我國消費總量在GDP中的比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略高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消費品市場的自身的發展速度是迅猛的,也正在加速邁出均衡發展的步伐。(見表四)
三、面對世界經濟危機,理性思考我國居民消費問題
當前,波及世界的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出口企業影響較大,在出口受挫,投資速度明顯下降的情況下,中央提出了加大政府投入,促進消費,擴大內需的政策,是英明果斷的。但面對傳統的節儉消費理念和造成消費相對不足的社會多種因素如何做好消費的文章呢?下面淺談幾點觀點供大家探討:
首先,站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協調發展的高度,理性看待中國當前消費問題,加大生產的監管,規范消費市場,凈化消費環境,引導正確的消費導向,倡導健康明智的可持續的消費理念。
現在有人講,只要消費就是愛國,大有掀起一場以消費愛國運動的勢頭,然而經過一番熱冷以后,我們是否更應該反思那種沒有科學規劃,重復建設行為;反思不顧需求現狀,過度投資行為;反思不顧社會效益,不講科學,盲目發展高污染,高能耗低產出的項目行為;反思不顧人民安全,銷售有害產品的惡劣行為;反思不顧經濟安全,瘋狂投機等行為是否才是造成我們自己的發展瓶頸所在呢?我們能否把問題的癥結僅僅放到消費不足上?我們經濟出現的問題不是僅僅擴大消費就能解決了的?
“毒奶粉”事件以后,老百姓不太敢喝奶了;雞蛋里發現蘇丹紅后,老百姓不太敢吃雞蛋了;某些藥品致患者死亡后,老百姓不太敢看病了,到底是誰讓老百姓不敢消費了?
所以加大生產的監管,建立法制化的消費市場現在是勢在必行,而且要實施得堅決、高效。
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發展的根本保證;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為經濟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條件,兩者要協調發展,互為促進。我們不能因為要個別的經濟指標好看,一味的追求快,我想只要是好的,穩健一點又有何妨?先哲不早就告誡我們后人“欲速則不達嗎”?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確實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我們也付出了資源過度開采,環境惡化等沉重代價,產業升級,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已經嚴峻的擺在我們面前。所以,要站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新的高度上,找到我們的下一個階段的產業競爭力在哪里,哪些是我們要擴大優勢堅持發展的,哪些是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必須長遠發展的,這一切還要結合中國人口壓力的自然資源有限的大環境來考慮。
產業要發展,消費需求是主動力,是優質產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當前,經濟形勢還很嚴峻,現在政府實施加大政府投入,鼓勵適當消費,擴大內需,保證經濟平穩發展的戰略,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把有限的購買力量發揮到最有希望的產業,為我們下一步的發展積蓄潛能。要指導提高中國的老百姓睜開眼睛消費的能力,支持中國的品牌建設,不能因一時之小利而使購買行為支持了一些不良的生產廠家和商家。應該拿出熱情去支持有利于民族復興的產業。這才是支持國家長遠發展的高瞻遠矚的理性消費。理性消費要求我們不僅把消費看做一種消費行為,更是一種監管行為,一種間接理性的投資行為。
其次,加大二次分配力度,政策重心向中低收入者的民生問題傾斜,解決好老百姓后顧之憂,建立多層次消費體系,使購買潛力自然釋放出來。
現在政府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財政補貼和生活保障,但要讓政府投入和居民消費聯動的擴大內需政策真正發揮乘數作用,受益主體應該是人民群眾。在擴大內需政策實施過程中,要保障居民儲蓄和收入能夠此消彼長,切不可造成居民儲蓄花了,生活沒來源的危險局面。另外,消費水平要和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切不可鼓勵無生活計劃的盲目消費,我國尚處在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不可照搬西方凱恩斯主義的消費理論。雖然該理論有我們應該借鑒的地方,但對于我國國情,特別是低收入者或者中等不穩定收入者,節儉仍不失是應對經濟危機的一劑良方。如果中低收入者憑著微薄的積蓄和國家保障政策度過艱難期,對于社會穩定和發展的貢獻也是巨大的,更何況如果經濟復蘇的較快的話,這部分的消費潛能會自然釋放出來,無需過多操心。可以說,節儉的消費觀大大好于超前無度的消費觀,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美國糟糕的情形和世界對于中國的期望中領略一二。
當然,我們也要鼓勵中等穩定收入者適度消費,適當時還可以加大高收入群體的稅收力度,推行高收入者的高端產品消費抵稅政策,使購買潛力釋放出來。
這兩個消費階層是拉大內需的真正的潛力所在,鼓勵中高收入者適度消費也是在目前全球經濟危機尚未見底的大環境下保障我國社會和諧的最穩妥的做法。消費是否適度,要看個人的經濟實力,中高收入階層在目前物價較低的情況下適度消費,也不失是明智之舉,在經濟蕭條期在自己財力有余的情況下買到自己想買的廉價商品,實際上也是一種積極的理財策略。如果更富裕者甚至可以投資國家的重點發展的戰略規劃項目,做一個名利雙贏的受人尊敬的投資人也體現了當代中國新時代富人形象,確也是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
再次,要抑制居民盲目外向型投資行為,引導民間資本到第三產業,促進消費合理升級。
由于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過度消費后果預計不足,或者說是因為我國自身競爭需要,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工廠,然而這種看似互補的發展模式能否繼續走下去,已經成為我們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而另一方面,中國的廉價勞動力的競爭優勢隨著勞動法的頒布實施已經基本宣布結束,再者,以犧牲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發展模式必將難以為繼,為配合中央產業升級的大戰略,應該避免民間資本流入外向出口型的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或者重復建設的項目。
那么民間資本往哪里去,筆者認為將其引導投入到第三產業,將是不錯的選擇。
我國的第三產業產出占GDP的總量仍然偏低,在協調發展上,這,和我國人口密集勞動力過剩的現狀是不匹配的。要保證居民消費和收入的良性循環,在當前就業壓力較大的形勢下,加大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服務行業,可以避免民間資本的盲目投入風險,保存居民消費實力,為改進消費結構和促進消費升級打下良好的基礎。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消費不僅是經濟活動,更是復雜的社會活動。我國消費現狀作為一種經濟現象不能僅僅在經濟學這個局部范圍內找到注解,即使經濟本身也必然受政治,文化,環境、生產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消費不足的問題多種問題的外部顯現,發展中經濟問題的解決還是要在健康、科學、持續的發展中不斷求解。
參考文獻:
[1]《宏觀經濟學》[美國]N.格里高利曼昆(NGregoryMankiw張帆.梁曉鐘.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5.第五版
[2]《宏觀經濟學原理》王秋實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1.第三版修訂本
[3]《中國管理學》蘇東水,彭賀.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12.第一版
[4]《新政治經濟學導論》李增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1.第一版
[5]《國富新論:人的本性、經濟制度與經濟發展》任大川.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09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