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建新
一、開放促創新的發展背景
紹興前30年的發展得益于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積累了資金、技術、人才實力,創新了體制機制,涌現出一定數量的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本地企業,為實現經濟發展轉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全球化發展的背景下,今后的發展更需要在擴大開放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1.對外開放加快產業升級的新機遇。當前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重點正由勞動密集型產品向電子、化學、裝備制造業產品轉變,并出現了知識型服務業向具有智力人才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的新浪潮,中國正日益成為跨國公司投資的戰略要地。
2.工業化艱難的“爬坡”階段需要向科技進步要發展新空間。從長期看,國內能源、礦產和主要農產品都存在著巨大的供給缺口,也不可能永遠靠從國際市場進口滿足需求。逼迫我們必須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向科技進步要發展空間,走出一條不同于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3.對開放提出了新要求。隨著國際國內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競爭的加劇,以輕型結構為主的紹興經濟迫切需要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軌道。
二、實現擴大開放與自主創新良性互動的路徑選擇
前30年的對外開放促進技術進步和創新能力提高上自身還存在的一些不足,主要表現為:一是很多企業重設備引進而輕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提高再創新;二是引進外商投資項目的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企業參與國際技術合作的程度較低;四是在招商引資中存在以數量為主,輕視質量的盲目競爭;五是內資企業和內生發展能力整體上仍相當薄弱,影響了內資企業與外商合資合作的水平。
針對不足和問題,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更好地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配合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戰略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效益,強化技術溢出效益,打造富于創新活力的一大批企業主體,更好地促進自主創新,實現擴大開放與自主創新良性互動。
一是企業層面啟動的開放促創新,即由企業要素投入的開放而推動生產過程開放進而市場的開放。
二是市場層面啟動的開放促創新,即由市場開放和國際化起步,進而推動生產過程的國際化,逐漸融入全球分工協作生產體系,進而通過外資的引進嫁接改造企業股權體系并促使技術進步,完成要素投入的國際化。
三是分工層面上啟動的開放促創新,即由生產過程融入國際分工體系,實施開放開始,進而推動市場的國際化,并倒逼企業投入要素的開放。
三、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自主創新的對策措施
1.改進吸收外資管理,大力提高吸收外資質量,強化外商投資的技術溢出效應。改變單純追求招商引資數量和盲目攀比優惠政策的引資模式,轉到主要依靠以產業配套和產業關聯為基礎的軌道,充分利用我市發達的塊狀經濟平臺,以產業升級為主導,不斷優化外商投資產業結構,鼓勵外商轉讓先進技術,提升塊狀經濟的產業競爭優勢。
2.加強技術引進工作,推動消化吸收再創新。要加強對技術引進工作的規劃和指導,搭建更加完善的技術引進信息和政府公共服務平臺,提高引進技術的適用性、先進性,避免低層次重復引進;進一步改變“重硬件、輕軟件”的傾向,提升專利和專有技術許可的引進比重;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工作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增加企業消化吸收費用支出比重,促進技術創新水平的提高;配合產業結構調整和重大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引導好重大先進技術裝備的引進和消化吸收工作。
3.抓住跨國公司研發全球化的機遇,努力引進與我市產業相關的跨國公司研發機構。正確判斷并及時抓住研發全球化的機遇,就有可能率先在幾個強勢行業中形成跨國公司的研發基地。其次,要加強企業的能力建設,鼓勵企業與跨國公司進行多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進入其研發活動的鏈條,特別要推動有實力的企業與跨國公司開展高端技術合作,增強跨國公司研發活動的溢出效應。
4.積極發展跨國經營,提高利用境外智力和創新資源的水平。一是繼續實施好“走出去”戰略,提高企業跨國經營的整體水平;二是鼓勵企業在境外重要的高科技園區和研發基地設立研發機構.跟蹤前沿技術,吸收國外創新人才,開展各種層次適合自身需要的研發活動;三是指導有實力的企業在海外并購國外研發機構和中小科技型企業,合作建立營銷網絡,提高利用境外創新資源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育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核心能力;四是支持少數有條件的大企業與海外跨國公司結成戰略聯盟,開展高端研發合作,提升技術實力和經營管理水平。
5.進一步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使之成為加快新型工業化和自主創新的重要途徑。一是大力提高本地企業參與加工貿易的程度和水平,推動有實力的企業成為加工貿易的接單主體,或者與外商進行更高層次的合作;二是繼續推動加工貿易產品結構的升級,加快向以高新技術產品為主方向的演變;三是鼓勵企業積極融入跨國公司國際生產分工體系與價值鏈的網絡,促進加工貿易產業鏈條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四是順應逆向工業化的一般趨勢,支持本地企業由貼牌生產向委托設計和自主品牌為主方向轉變,通過參與國際競爭和模仿創新,逐步提高自主設計、自主研發水平,促進加工貿易產業鏈與本地產業的有機融合。
6.扶持中小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培植自主創新的生力軍。大力扶持中小企業和鼓勵個人創業,特別要注重鼓勵學有成就的海歸人員的創業,探索建立區域性的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制定有效政策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和開發新產品;培育更多有活力的中小企業主體,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
7.轉變外貿增長方式,走差異化競爭和創新之路,推動出口企業從價格競爭優勢轉向綜合競爭優勢。結合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的調整,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實施產品差異化策略,改變出口產業結構雷同化趨勢,從而逐漸進入國際分工網絡的高增值環節,為外貿增長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創造條件。
8.建立并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創造有利于引進先進技術和培育自主知識產權的環境。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使國內外企業的發明、專利得到更高水平的保護.為更充分利用外部智力資源和技術創造條件,激發企業的創新意識,推動全社會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