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成
摘要:結合工程實踐,筆者介紹了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確定了基坑降水處理方案及參數設定,最后,闡述了降止水效應以及降水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實踐證明,應用效果良好,有效保證了工程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深基坑真空井點降水止水帷幕監測
1.工程概況
某小區場地原始地貌單元屬珠江沖積階地,后經人工整平,現場地勢平坦。該小區為一綜合大樓,共4個塔樓,塔樓15層(裙樓4層),高度為47.00m,占地面積29657.38m2,總建筑面積116822 4m2。擬建工程有3層地下室,其負一層建筑面積14638.64m2,負二層建筑面積18796m2,負三層建筑面積7424m2,建筑占地面積14638.64m2,城市廣場面積5640m2,建(構)筑物等級為二級,框架結構。
該工程設計地坪絕對標高為35.30m(即相對標高±0.00m,支護設計按照此標高控制),現自然地面標高約為32.65m。基坑開挖底標高:基坑一為-9.60m(即絕對標高25.70m),基坑二為-11.25m(即絕對標高24.05m)。基坑開挖深度:基坑一約為6.95m、基坑二約為8.60m。基坑工程安全等級為二級。
2.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條件
2.1工程地質條件
該工程場地地形地貌概述為:場地原始地貌單元屬珠江沖積階地,后經人工整平,現地勢平坦。地層巖性為:場地基坑開挖深度內埋藏的地層由人工填土、第四系淤積層,第四系殘積層,場地內11~25m深處下伏基巖為泥盆系白云質灰巖。場地內各地層的特征自上而下依次描述如下:
①人工填土(Qm1):褐黃色或褐灰色,雜填土為主,層厚1.20~7.50m。
②第四系淤積(Q1)含有機質粉質粘土:灰黑色,含少量有機質,稍具腐臭味,搖震無反應,光澤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呈濕—飽和、可塑一軟塑狀態。層厚0.50~2.9m。
③粉質粘土:褐黃加灰白色,搖震無反應,光澤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呈稍濕一濕,可塑一硬塑狀態,層厚1.50~6.10m。
④含有機質粉質粘土:灰黑色,含少量有機質,局部含有10%~30%的中細砂,搖震無反應,光澤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中等,韌性中等,呈濕一飽和、可塑一軟塑狀態,均勻性差。層厚0.40~2.50m。
⑤中細砂:褐黃色、褐灰色,成分為石英質,混20%~30%粘性土,呈飽和,松散一稍密狀態。層厚1.20~8.00m。
⑥圓礫:褐黃、灰白色,成分為石英質,混10%~30%粘性土及中粗砂,不均勻含少量卵石,呈亞圓形。粒徑大小混雜,一般粒徑為2~20mm,最大粒徑為60mm,飽和,稍密一中密狀態。層厚0.80~5.60m。
⑦第四系殘積(Qe1)粉質粘土:棕褐、褐黃色,由白云質灰巖風化殘積而成,原巖結構較清晰,含少量巖塊及20%~30%砂、礫石,搖震無反應,光澤反應稍有光滑,干強度及韌性中等,呈濕一稍濕、可塑一硬塑狀態,在局部接近基巖頂面處呈軟塑狀態。層厚0.50~11.70m。
⑧泥盆系(D)中風化(r2)白云質灰巖:為場地內下伏基巖。紫紅、灰白、深灰色,礦物成分主要有方解石及白云石構成,細晶結構,厚層狀構造,溶蝕裂隙發育,巖心呈塊狀、長短柱狀,屬較硬巖,巖體較完整,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Ⅲ級。場地內鉆孔均鉆至該層,揭露厚度3.00~14.00m。
2.2水文地質條件
基坑開挖范圍內,勘察場地各鉆孔均遇見地下水,地下水類型屬上層滯水、潛水和巖溶裂隙水類型。上層滯水主要賦存于人工填土、含有機質粉質粘土、粉質粘土中,受大氣降水和地表水補給,水量不大,地下水水位隨季節變化而變化;潛水主要賦存于中細砂和圓礫中,其水量大,地層滲透系數約為4.54m/d,水源與珠江有一定聯系,且此層全部揭穿,基坑開挖至該層肘極易形成管涌;受大氣降水、上層地下水及地表水補給等影響,地下水水位隨季節變化而變化;巖溶裂隙水賦存于白云質灰巖⑧中的巖溶裂隙和溶蝕孔洞內,受大氣降水、上層地下水和區域地下水補給,其水量大小和補給、排泄受巖石中巖溶裂隙和溶蝕孔洞的發育程度和發育方向控制,主要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等補給,水量變化大,水位一般較穩定。場地地下水略具承壓性,承壓水頭高度約6m。地下穩定水位埋深0.3~1.8m,相當于標高30.99~32.68m。
3.處理方案及參數設定
本基坑工程以真空井點降水作為主要的降止水方案,并在基坑頂、底分別設截水溝和排水溝,坡面設泄水孔等措施。
本工程基坑一設計基底-9.600m,基坑二設計基底-11.250m,采用二級真空井點降水分。一級降水在基坑開挖完成前進行,二級降止水在基坑開挖支護至6m深度后進行。
(1)設計參數:含水層厚度H-20.2m,基坑等代半徑r=114m,綜合滲透系數K-4.54m/d,降水7~10d的影響半徑R=140m,降水井動水位降深Sw=10m(指井壁外水位),降水井的等代半徑rw=0.2m,降水面積F-28000m2。設計降低深:一級降深,S=6.5m;二級降深,S=7.0m。經計算檢驗后,Q涌<Q排。設計真空井點降水的參數見表1。
(2)真空井點布置:本工程在坡頂線外側1m處布置一級真空降水井點,在基坑坡面上離坑頂6.0m高處1m平臺上布置二級真空降水井點。井點間距按1.5m布置。真空井點沿基坑形狀封閉埋設,共設13套主機。
4.降止水效應
4.1止水帷幕作用
在基坑周圍布設的真空井點形成一個封閉區,利用真空井點連續不斷抽取地下水,使之降低到基坑底部以下,可保持基坑無集水,便于施工。真空井點系統形成的真空連續墻截流基坑外流向基坑的地下水,起到止水帷幕的作用。
4.2克服地下水的不良作用
真空井點布設在基坑外1.00m處,消除了基坑內、外壁之間的地下水滲透壓力即水頭差,從根本上避免了地下水造成的流砂、管涌和基坑突涌等不良地質現象。真空井點降水止水不僅降低了滲流水力梯度,還改變了滲流方向,使基坑內土體的滲流方向向下并流向真空井點.增加了邊坡土體的有效應力,提高邊坡支護的有效性能。
4.3真空輕型井點降水止水
方法影響范圍小,可保障基坑周邊安全。真空輕型井點主動抽吸土層中的孔隙水,負壓的作用使地下水在濾水管附近下降。根據施工過程中實地觀測,采用真空井點降水止水的方法施工,基坑周邊地下水位變化大。基坑外側降水漏水較陡,其影響半徑約5m。
5.降水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1)為防止降水引起臨近建筑物及路面、管線出現過大沉降,在降水井點管與建筑物、管線、路面間設置了回灌井點,持續用清水回灌,補充該處的地下水,使降水井點的影響半徑不超過回灌井點的范圍,使地下水保持基本不變;
(2)冬期施工時,在井點聯結總管上覆蓋上保溫材料以防止管道被凍壞;
(3)井點管應保持連續抽水,并設備用電源,以避免泥渣沉淀總管相連;
(4)夏季施工時,由于連遭暴雨,邊坡產生流砂、坍方、坑內嚴面用重積水現象,工程采用如下應急預案:用塑料薄膜在下雨前將邊坡覆蓋保護好,并備好足夠的抽水設備(潛水泵、泥漿泵、水泵、電箱)及人員,及時將雨水排出坑外;及時清理排水明溝及沉淀池內的淤泥。由于措施得力,基坑未出現開挖坡面大面積坍方現象;
(5)降水過程中個別井點管不能正常工作,經檢查后發現井點管下部的濾管沒有綁扎好,重新綁扎后該井點管恢復正常工作;
(6)降水過程中個別機組抽水量過小,經檢查后發現是管路的密封性不好,有漏氣現象,重新安裝后該機組恢復正常工作。
6.監測手段及效果檢測
6.1監測手段
(1)在基坑四周布設水平位移觀測點;
(2)在基坑周圍布設沉降觀測點;
(3)在基坑靠近道路和建筑物的方向布設地下水位觀測外,并在基坑開挖前測得初始值;
(4)以上各項監測的具體監測次數、測量時間間隔根據現場施丁進度決定,當變形超過有關標準或場地條件變化較大時,加密監測;當大雨、暴雨或基坑荷載條件改變時加密監測。
6.2效果檢測
通過以上的監測方法,在整個基坑工程施工過程及后期的觀測中,未發現因真空井點降水引起鄰近的建筑物出現沉降過大的現象,也未發現鄰近的道路路面出現沉降和管路變形等現象,可以說該工程采用真空輕型井點降水完全達到了預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