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宜梅
摘要: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任何一種語言都和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由于地域和歷史的不同,西方人的文化背景和東方人有著很大的差異。我們要學好外語,就必須了解西方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以及中西文化差異。
關鍵詞:文化背景文化差異日常交際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它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包括文學、藝術、音樂、建筑、科技和哲學等。狹義的文化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習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稱謂、人們在不同場合的不同表現以用各種禁忌等等。任何一種語言都和其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折射鏡。從一種語言我們可以看出使用該語言的社會的文化,看到該社會的自然環境、生產勞動、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歷史典故和思維方式等。
有這樣兩道情景會話考試題:
(1)晚飯后,韓梅(H)在校園里看見其外籍教師Mr brown在散步。H應該怎樣和Mr brown打招呼呢?
A、Where are you going?
B、Have you eaten supper?
C、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D、Hello?
(2)韓梅在英語演講比賽(English Speech Contest)中獲第一名,Mr brown贊揚地
Mr brown: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H:_____________________
A、No,I didn't speak very good English.
B、You are welcome
C、Thank you.
D、No.I didnt think so.
不難看出,這兩道題都是考察日常交際用語的。然而,筆者在全班50多個學生中就此題作了“民意調查”,結果發現,第一題選正確答案D的只有16人,第二題選正確答案C的只有27人,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學習外語必須重視文化差異。
英語豐富多彩,中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因此學習外語必須重視文化差異。中國人見面習慣問“你吃過飯了嗎?”,“干啥去?”或“上哪里去?”:而英國人見面習慣總喜歡說“Lovely Weather,isnt it?”之類的談論天氣的話語。其主要原因是在中國,吃飯問題長期以來是人們特別關心的問題,因而成了人們經常議論的話題。也正因為此,漢語中與“吃飯”有關的詞語非常豐富。如“要飯的”、“飯桶”、“吃的香”、“吃不消”等等,而在英國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英國的天氣變幻無常,陰雨天多,這樣人們談論它也是意料中的事,如果不了解這一點,就可能出現一些尷尬的局面。
據說有一位領導去看望外賓,問道“你們吃飯了嗎?”,其本意只不過相當于問一句“How are you?'翻譯卻照譯“Have you eaten?',結果外賓面色茫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而另外有一位經驗翻譯則譯成“How did like Chinese food?”,才算換回尷尬局面。還有一個笑話說的是一位警察在學習外語,他學習非常用功,甚至在值勤時也不忘說上兩句。有一次,他在街上碰上一位老外,連續說了以下幾句話“Where are you going?How old are you?What have you done?'后果可想而知。這個老外不嚇跑才怪哩!雖說這些交際用語是我們學生在課堂上經常操練的內容,但卻忽視了中西文化的差異,英美人的有些禁忌(tahoe)與我們差別很大,在學習外語時應引起我們的注意。與他們談話時,通常要回避這些問題。
1.How old are you?
2.How much do you earn?or What are your wages?
3.Where do you live?
4.Are you married?
因為這些問題在他們看來,是屬于個人隱私。他們認為個人的事不必讓別人知道,更不會讓別人干預,除非他們明確表示不介意。有一位新西蘭籍女教師,在華工作一年,回國后對朋友說:“我在中國至少有一百次被問過我多大年歲,而在國內,自我成年以來,讓不得有誰問過我多大年歲。”。“還有英國的一位教師來華講學,臨別前出席一次宴會,一位中國人當著各方面來客問他一年拿多少錢。他感到十分為難,本想含糊其辭,以恐失禮,最后只好如實說。他回國嘆說:I had a most bizarre day!(這一天我過得太怪了)”。而中國人千百年來住在一個村莊,離得近,接觸得多,個人生活或隱私很難不被人知道或干預。再加上中國人團結友愛,互相幫助,認為個人的事既家庭乃至集體的事。故而他們很愿意了解別人的酸甜苦辣,別人也愿意坦然相告。因此,中國人見面三分熟,在半小時內,對方的家庭情況個人情況,便了解的清清楚楚。
再如,中西方在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不一樣。中國人聽后會說“哪里,哪里”,“我做的不好”,“差遠哩”之類故作謙虛的話,而西方人卻不以為這種“降低自己的自謙方式來表達謙虛”。在這種場合,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說:thank you或者說thanks而洋洋得意,欣然接受。其主要原因也與中西方文化背景有關。中國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它要求人們跟長輩或上級說話時,有時跟同輩人說話時,要用敬語,否則就認為用詞不當而失禮,談及自己時要用謙詞,如不使用,也被認為沒有禮貌;另一原因便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受“出頭的椽子先爛”,“槍打出頭鳥”等傳統思想的影響,不愿意突出自己,而西方人則追求人人平等,長期以來尊重個人價值,樂于表現自己。
以上事例說明我們在學習英語時,只是掌握了英語的讀音,詞匯語法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英美人士在一定場合用什么語音,也就是說了解人家的風俗習慣和表達方式,待人接物……,即了解他們的文化。加拿大人大山從相聲演員姜昆,學得一口“京味兒”的普通話,也深入了解了許多具體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事物,倘若我們在學習英語進對美英文化也進行深入地學習和了解,使我們的英語也“洋味兒”十足,那么在我們和英美人士交流時也一定會使對方感到舒服,親切。
總之從某種意義上說,不熟悉一種語言的文化特征,就學不好該種語言。同學們在平時要多閱讀涉及英美文化的文章,多看這方面的電影、電視、畫報,了解異國民俗風情,是很必要的。現在,英語標準化考試在向交際能力的方向發展。因此,盡可能多了解文化及差異是學習外語的必要。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