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春婷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食品安全法是一部對于民生具有重要意義的法律,近幾年由于追逐利益導致的道德缺失、誠信敗壞引發“蘇丹紅”事件、“大頭奶粉”和“三鹿事件”等嚴重公共衛生問題,對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健康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本文僅就食品安全法對于流通企業的影響進行分析論述,主要探討流通企業在實施食品安全法中的責任義務和應建立的制度。
回顧我國原有的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狀況,其框架主要是由《食品衛生法》為主、《產品質量法》為輔,以及數部衛生監督處罰單行法規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刑法等食品安全相關規定構成的集合法群。食品安全法的進步主要有:
第一、管理主體更明確
《食品衛生法》管理權限分屬食品藥品、農業、商務、衛生、質檢、工商等部門,而且不同部門負責食品鏈的不同環節,形成多頭管理、交叉管理的情況。而食品安全法系統的明確了食品管理中的各政府機關職責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職責,管理主體職責的明晰化使法律的執行具有更堅實的基礎。
第二、管理機制更健全
原有法律沒有形成食品企業食品安全責任保障制度、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安全預警制度以及危機處理等很必要的制度,而食品安全法從法律監督轉變為法律治理,重機制、重預防,搭建食品衛生全社會齊抓共管的體系,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和企業、消費者共同參與的食品安全社會機制。
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食品安全法力圖建立以食品供應鏈為基礎、覆蓋食品生產商、經銷商直到最終消費者在內的整體食品安全管理機制,即由國家和政府部門主導的以食品標準管理、風險預防以及應急處理在內的體系。而其中對于流通企業的關注和規定,主要由于食品經營環節已經成為繼生產環節之后另一個重要的食品安全風險來源,主要原因有:
1.市場流通體系造成的風險。現代社會的物流系統突破地域限制,也導致食品供應鏈越來越長,生產者對品質的控制能力下降;部分食品流通環節經營秩序不規范,有些企業在食品收購、儲蓄和運輸過程中,過量使用防腐劑、保鮮劑,甚至存在經營者銷售假冒偽劣食品的情況,都給食品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風險。
2.食品特性導致的風險。食品的供應鏈加長后,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決定了它具備一定的微生物生長條件,食品加工制造過程和包裝儲運過程中稍有不慎就會發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3.原有法律制度對責任的規定不健全。對于進行食品流通的企業,沒有專門的審核制度和證書管理要求,除了產品質量法對于明確質量連帶責任,食品流通企業對于食品安全義務規定較為籠統,導致食品流通企業責任意識薄弱。
鑒于以上原因,本次食品安全法對于食品流通企業做了詳細的規定,強化生產經營者作為保證食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責任,建立相關機制,確定食品流通企業的法律義務:
1.索證索票制度。建立健全進貨索證索票制度,明確了流通企業的以下義務:(1)審驗供貨商經營資格的義務;(2)審核食品的生產和質量相關證明文件的義務。
為滿足上述義務要求,食品流通企業應在內部建立如下制度:第一,建立對于供應商資格審核制度,包括嚴格查驗供貨商的營業執照、食品衛生許可證、食品流通許可證等證明供貨方主體資格合法的有效證件;第二建立商品審核制度,包括檢查所有商品的合格證明和食品標識,并根據國家頒布的食品安全標準分別確定某種商品應具備的安全合格證明文件。
2.進貨查驗制度。確定食品進貨查驗制度,明確了流通企業的義務包括:(1)查驗食品表面質量的義務,(2)檢查推斷食品質量的義務,(3)檢查食品證書文件的義務。
為滿足上述義務要求,食品流通企業應在內部建立如下制度:第一核對購進食品的品種、數量、價格、送貨購進時間、保質期的義務。第二檢查運輸食品車輛、食品容器的衛生狀況,裸裝食品從感觀、氣味、色澤等方面檢查判斷其內在質量,預包裝食品還要檢查食品標簽的相關項目是否完備(包括品種、廠名、廠址、凈含量、生產日期、保質期、執行標準、配料表、標簽認可號等)。第三索取批次商品的質量認證證書、商檢證明、檢驗檢疫合格證明、質量檢驗合格報告等證明食品質量符合標準或規定的文件以及銷售發票等證明食品來源的票證。
3.運輸保管制度。食品安全法對于食品的運輸保管進一步明確了要求,確定了企業的如下義務:(1)食品的合理儲藏義務,(2)食品儲運的安全無害義務,(3)風險食品的重點關注處理義務。
為滿足上述義務要求,食品流通企業應在內部建立如下制度:第一應提供與所經營食品品種、數量相符合的儲藏條件,有相應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風、防腐、防塵、防蠅、防鼠、防蟲、洗滌以及處理廢水、存放垃圾和廢棄物的設備或者設施。第二貯存、運輸和裝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設備應當安全、無害,保持清潔,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證食品安全所需的溫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將食品與有毒、有害物品一同運輸。第三對生鮮食品或已破損、臨近保質期的食品,在運輸過程中要給予特別的關注,保證上述高風險食品安全可靠的到達消費者手中。
4.檔案資料管理制度。食品安全法對于食品經營相關文件資料加強了管理,明確流通企業的義務包括:(1)供應商資質證明材料和食品相關資料的審核保管義務;(2)經營進出貨相關資料、證明和票據的保管義務。
為滿足上述義務要求,食品流通企業應在內部建立如下制度:第一應當按供貨商名稱或者食品種類整理建檔,妥善保存所有相關證、票、文件,定期整理、更新檔案備查,保管期限自該種食品購入之日起不少于二年;第二建立詳細的出貨臺帳,如實記錄售出食品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批號、流向、購貨者名稱及聯系方式、出貨日期等。
5.食品召回制度。食品安全法建立了食品的召回制度,明確了流通企業的食品召回義務,包括(1)主動發現安全風險和事件的義務,(2)信息公開和停止經營的義務,(3)配合實施召回的義務。
為滿足上述義務要求,食品流通企業應在內部建立如下制度:第一經營商品安全風險檢測制度,通過落實責任建立機制,盡量了解食品安全的情況,力圖發現潛在或已經初步顯現的風險;第二發現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存在風險或已經發生安全事件,通知生產商送檢,如經法定檢驗機構檢驗不合格,立即停止經營,并向政府上報和向社會發布信息。第二實施召回中配合食品生產者,主動協助安排物流等事項,記錄食品名稱、數量、規格、生產批號、召回日期等信息并按要求存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