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玨
2009年11月13~15日,由中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南京大學哲學系、黑龍江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共同發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承辦的“第四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在武漢召開,來自全國高校、研究機構的60余位專家學者為本次論壇提交了學術論文并出席了本次會議。“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本次論壇的主要論題,與會代表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現將討論的內容綜述如下:
中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會長、復旦大學陳學明教授在大會上做了首席發言。他提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是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過程中一種重要的理論形態,應被納入到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視閾中。陳學明以美國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者J.B.福斯特為研究對象,闡發了J.B.福斯特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形成過程與實質的剖析,并論述了J.B.福斯特在此基礎上如何建立自己的生態觀點。陳學明指出,J.B.福斯特認為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是在馬克思從事現實斗爭的同時,與各種思潮的碰撞、批判和決裂中形成的。在陳學明看來,J.B.福斯特通過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對馬爾薩斯人口論和土地論的批判、對費爾巴哈直觀唯物主義的批判、對魯道夫?蒙特等真正的社會主義的批判以及對蒲魯東“普羅米修斯主義”的批判,認為正是在批判各種錯誤思潮的過程中形成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而這恰恰是馬克思生態理論日趨完善的過程。陳學明進而論述了J.B.福斯特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和《共產黨宣言》的剖析,指出這兩部著作集中體現了馬克思的以唯物主義歷史觀為基礎的生態世界觀。通過論述美國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者J.B.福斯特對馬克思的唯物主義理論中所隱含的深刻的生態觀點,陳學明強調了馬克思的生態觀點對當今人類擺脫生態危機的積極意義。
武漢大學何萍教授就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困境與出路進行了發言。她指出,自2006年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發展進入到一個理論的自我反思和再創造的階段。這一理論反思和再創造主要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檢討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和理論困境;二是探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建構的基礎和核心問題;三是思考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的發展前景。何萍分別就以上三個方面進行闡發:首先,她將生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并總結出各個階段的理論特征,即第一個階段發生于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其理論特征可概括為兩點:一是將馬克思主義和綠色運動聯系起來,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綠色思想;二是在政治經濟學批判的層面上批判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甚至批判馬克思和恩格斯對待環境的態度。第二個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中期到21世紀初,其理論建構的特征主要是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理論研究中的兩個重要問題:一是如何看待馬克思、恩格斯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中的社會與自然的關系思想;二是如何看待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義與熱力學第二定理的關系問題。何萍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學理論建構不僅僅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問題,而且也是哲學的問題。從馬克思主義生態學理論的建構看,人們只有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哲學,從而建構起生態學的思維方式,才能解決政治經濟學中的生態危機問題,也才能建立馬克思主義的生態經濟學。第三個階段是21世紀以來,其理論建構最突出的體現在探討馬克思的生態學思想的哲學內涵和方法論意義。其次,何萍通過對柏克特的《馬克思主義和生態經濟學——走向一種紅色的和綠色的政治經濟學》一書的分析,指出生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方向應把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從政治經濟學羈絆中解放出來,并上升到哲學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的角度來加以研究。最后,她還論述了馬克思的生態學思想對于建構21世紀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具有重要的意義,即方法論的意義、馬克思的“代謝裂縫”(metabolic rift)概念對于闡發其生態學思想的意義以及這一概念對于資本主義和21世紀生態危機的當代意義。何萍教授的發言啟示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綜合的方法研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尤其是在傳統和現實中思考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理論建構,并結合中國的現實建構中國人自己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王雨辰教授的主題發言則是對我國的生態文明理論研究范式進行了探討。他認為,目前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主要還停留在借鑒和認同西方中心論和現代人類中心論的理論觀點的基礎上,并由此形成了生態文明理論研究中的“后現代研究范式”和“可持續發展研究范式”,而這兩種范式的共同缺陷在于僅僅拘泥于價值觀的維度來探究生態危機的根源和解決途徑,無法建立科學的生態文明理論。他強調,實現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向“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范式”的轉換,既是由“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范式”自身的特質所決定,同時也是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和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內在要求。這是因為:一,“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范式”所主張的生態自然觀為建立科學的生態文明理論奠定了基礎;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范式”在生態價值觀上堅持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但又有別于現代人類中心論建立在資本利益基礎上的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同時也反對生態中心論在自然價值論上的神秘主義和相對主義,避免了生態中心論的反科學技術、反經濟增長的錯誤;三,“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范式”始終堅持歷史主義和階級分析的方法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源和實質,強調應當通過變革不公正的制度和生產方式,合理協調人們在自然資源占有和使用上的利益關系,規范人們的實踐行為來解決生態危機,為我們建立科學的生態文明理論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華僑大學曾文婷教授則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社會變革理論進行了評析。她剖析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困境,主要是因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廢除資本主義,建立生態社會主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危機,于是它將“中間階級”、“非工人的非階級”和“新社會運動”看作社會革命的主體,主張將“新社會運動”與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并倡導通過“期望破滅了的辯證法”、生態重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等途徑來實現生態社會主義。這一理論主張忽視了無產階級的革命主體地位,過分強調“文化革命”等“主觀力量”,從而最后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烏托邦的困境。但曾文婷同時強調指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革命應該與新社會運動結成聯盟的思想對于我們完善與發展社會主義是有重要的啟示意義的,同時也為我們認識和解決生態危機指明了正確的理論導向。
其他眾多與會代表也圍繞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主題,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基礎理論和前沿問題進行了深入而集中的討論切磋,如:湖北大學陳翠芳教授的發言認為,通過重新強調自然的客觀性和規律性,立足于自然是全面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的基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陳食霖教授在大會上對佩珀的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思想進行了個案解讀,強調其關于社會正義問題的論述有助于我們推動馬克思主義與生態運動的結合,并由此展開對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態批判,建構生態社會主義;同樣來自于該校的倪瑞華則從理論源流、主要理論問題和理論特征三個方面對英國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進行了全面清理;復旦大學的韓欲立通過評析福斯特與奧康納的生態馬克思主義論戰,認為這一論戰事實上為我們提供了重建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問題的契機。
本次大會在各方的努力和支持下,取得了圓滿成功。與會代表希望論壇能夠得到延續和發展。經中國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會討論決定,下一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將于明年在南京大學召開。
(方玨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