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4日審議并原則通過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由14%提至15%,要求加快裝備制造業兼并重組。有分析稱,此項規劃的目的在于幫助紡織業安全度過經濟危機,此外中國的紡織工業是一個巨大的用工領域,大量人員從事紡織業,為全國提供了2000萬個工作崗位。
據法新社報道,剛剛宣布的措施是一系列工業激勵措施的一部分,政府希望通過刺激措施來應對全球危機和出口下降的局面。全球危機嚴重打擊了中國的紡織貿易,2007年的出口量比前一年增長了18.9%,但2008年只增長了8.2%。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顯示,去年頭11個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實現利潤1042億元,同比下降1.77%,這是十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另外,中國的總體出口在11月和12月都比前一年有所下降,這也是七年來首次下降。事實上,中國政府已經在去年11月實施了類似的刺激措施幫助紡織工業,將紡織業的出口退稅率從13%提高到14%。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黃衛平教授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紡織工業和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非常符合中國國情。它最大的意義就在于解決了就業問題。中國是一個二元結構的社會,既有發達的沿海城市,也有落后的內陸城市。既有高科技人才,也有流動的農民工。而這項規劃面向的正是一些非高科技的勞動者。要把一個農民工變成一個工人,最后成為一個熟練的技術工人是需要過程的,振興規劃正是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平臺。另外,金融風暴到來后,國內外的中高端市場受到了沖擊,而廣大群眾的基本需求卻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因此,市場非常需要像紡織業這樣的民生產業快速發展,這次的“振興規劃”可以說是在全面地適應市場。對中國的經濟有正面影響。▲
(劉雅芳 杜天琦)
環球時報2009-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