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惑之
題記
我在《中關村》打工的七個年頭里,也許是緣于工作的需要罷,十分重視也非常喜歡讀創業者“勵志”的書,特別是中國IT業的精英,從陳春先、王選、柳傳志、紀世瀛、王志東、劉迎建到俞敏洪、李彥宏、王文京、鄧中翰……至少有百人以上。他們奮斗的腳步踏著一個節拍,“創新,創新,再創新”,劃出了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人生軌跡。這部由“打工皇帝”唐駿撰寫的《我的成功可以復制》是女兒推薦的,她讀完之后“被感動”了,于是把書放在我的書架上,留下一句話,“做‘打工皇帝比做‘老板更令人尊敬和羨慕!”
唐駿,這位“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傾情講述的“職場奮斗故事”,讓人動情。
“從常州老家的堂屋,到北京郵電大學的校門,我走過了懵懂而執著的童年和少年;從北京到日本,從日本到美國,我經歷了不斷嘗試、自我拼搏的青年時代;在微軟的十年,我從基層的程序員走到微軟中國區總裁的位子;在即將離開微軟的那些日子里,我又獨自經歷了抉擇前難熬的分分秒秒;在盛大的四年,我完成了從跨國企業高管到民營企業職業經理人的身份轉換;而進入新華都則成為我職業生涯新的起點……”
唐駿,每次漂亮的“轉身”,都留下精彩的故事。他的人生箴言是—我的成功可以復制。“那是因為世間萬事萬物的運轉,大到宇宙,小至一花一果,其實都遵循若干非常簡明的規則。只要掌握這些規則,就可以不斷加以復制,就像我們兒時玩過的萬花筒,創造出繽紛多彩的人生。”這是實踐者的感悟。
我讀過這位“打工皇帝”闖蕩人生的奮斗故事,掩卷沉思,卻發現一條“紅線”—“我愛我的祖國”—貫徹始終;這是唐駿的靈魂。
核心價值觀—“我愛我的祖國”
2004年4月,唐駿成為微軟中國總裁。此時的唐駿有三個頭銜:微軟全球技術中心總經理,微創軟件公司CEO和微軟中國區總裁。“每做一件事,都必須成功,不許言敗”,這是唐駿的性格。此時,唐駿有一段感人的真情道白,讀后讓人為之感動萬分。
我想做一個真正了解中國國情的職業經理人,我在微軟中國公司做業務的基準就是—以中國的文化、歷史、道德、傳統作為標準(簡言之,就是中華文化)。我也努力為我所在的公司創造價值,這些價值包括優良的企業文化、科學的過程管理、共享的激勵制度和員工的積極參與。
雖然我是一名微軟的職業經理人,一個全面接受微軟文化的雇員,但我同時也是一個中國人,我愛我的祖國。我需要一個舞臺,我選擇微軟是因為它的現代企業意識和健康向上的文化。當年我是公派留學生,總覺得欠祖國很多,所以我一直想回報祖國。我一直在努力地讓微軟和中國雙方都得到最大利益。換句形象的話說:
我坐在天平的中央,一邊是我的雇主微軟,一邊是我的祖國,我需要平衡各種力量,并且要努力向這個天平兩端不斷地增加分量。
這是我的職責—最大限度地讓微軟在中國成功,并讓中國從中受益。
在這樣的世界觀主導之下,唐駿在他開拓性的事業中,一以貫之的做法是:“我向政府保證,微軟要做‘好的企業公民,不僅做納稅大戶,還會幫助中國發展軟件產業,辦更多的合資公司,捐獻更多的網絡希望小學,幫助中國培養更多的軟件MBA。通過這樣的‘融入舉措,完成從競爭者大合作者的角色轉變。”
赤子之心,躍然紙上,報效祖國,始終如一。
感恩心結—盡己所能回饋國家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唐駿的眸子,黑里透亮,閃爍中隱藏著智慧,跳動中張揚堅毅;當然,潮潤中帶著情愫。年輕的唐駿告別了少年和大學時代,飛越太平洋,開始了留學和創業生涯。
一直以來,唐駿都非常感激國家為他提供出國留學的機會。“國家培養我這么多年,我一定要盡我所能地給予回饋。”
唐駿從微軟總部回國創建上海微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替中國軟件業做一些事情。“這么多年過去,從物質上說也許我已還清了國家在我身上花的培養費,但對祖國的情是還不完的。”在上海微軟時期,唐駿常被總部說為“不務正業”,原因是他經常免費給國企作培訓,給政府機構作演講。唐駿的愿望就是把自己的管理經驗與更多的中國企業和機構分享。“我也一直有個心愿,若有機會我去做一個國企,不管能不能成功,都要探探路子,把我多年積累的管理經驗再用一用。”
“我一直希望能把中日美三種文化的優點結合起來,并且應用在我的管理實踐中,這是我的一個鮮明特點。”
我們希望唐駿能有這樣的機會,完成他報效祖國的宏愿。
錚錚傲骨—士可殺而不可辱
唐駿在東瀛留學期間,生活極為艱苦,然而他卻極為刻苦。唐駿在書中自白,“某種程度上講,日本對我的影響比美國對我的影響還要大。”“日本人在工作上的敬業、勤奮、謹慎,深刻地改變了我過去做事毛躁的性格,而變得非常細致和規范。”“導師讓我把論文改了23遍”,“重視細節讓我受益終身”,“板倉老師的教導,是我的‘簡單+勤奮理念和風格的第一個源頭”。唐駿參觀豐田公司后的最大啟示是“精益求精滲入了日本民族的血液”,他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理念—“抓大放小”更要“看細”。
但是,唐駿這位血氣方剛的“憤青”,骨子里有一種“嗟來之食不可食”的傲氣。當他看到板倉先生“經常以輕蔑的口吻提及美國,除了大米和牛肉,美國還有什么能出口到日本?”可是,當板倉先生同樣流露出輕視中國的心態時,唐駿則對他十分的不滿。事情終于爆發了,板倉對學生—唐駿的論文嗤之以鼻,并進行挖苦,“這樣的論文你還想在日本發表嗎?拿回你們中國發表還差不多!”“士可殺而不可辱”。唐駿針鋒相對,據理反駁,答道,“老師,我知道這項研究自己是做得不夠好,但過去幾個月里,我也一直再尋找更好的課題。但你用這種方式指責我,對我是一種侮辱,對中國也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
“三十六計走為上”。唐駿,這位中國的“憤青”,毅然決然地離開板倉先生,“下定決心,排除萬難”,去美國尋找新的發展空間。后來,當唐駿事業有成之后,自責曰,“我和板倉老師發生那次沖突后私逃美國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是不妥當的”。于是專程回日本拜望老師并請同學在著名的“名古屋城”聚會,感謝先生的“傳道授業解惑”之恩。板倉先生席間用一種調侃的口吻說,“你們也看到了我過去對唐駿同學很嚴厲,這說明我的做法是正確的。后來我對你們要求不嚴格了,結果一個人才也沒出來吧!”據悉,唐駿的離去,對板倉先生也是很大的打擊,從那以后,他就不再那么刻薄,到臨退休時變得非常溫和。
唐式幽默—智斗“美國簽證官”
唐駿在日本闖蕩的幾年間,既看到了日本企業以“管理規范”見長的特征,也看到了其難以產生創意的“短板”。特別是日本民族濃厚的排外意識,讓他感到“外國人想進入這個島國企業的管理層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闖入美國之后,唐駿很快就看到了這個多元素國家的寬廣胸懷,喜歡挑戰、富有激情、勇于創新、乃至于敢于冒險的精神,從而獲得了醍醐灌頂般的啟示。他先是小試鋒芒,發明了“卡拉OK記分器”,賣給“三星”公司,攫取到8萬美元的“第一桶金”,窮學生一下子成為“8萬美金的富翁”,何等快意!其實,這項“卡拉OK記分器”的專利,最初是想賣給日本“先鋒”公司的,殊不料“先鋒”有眼無珠,不識貨。后來“卡拉OK記分器”進入市場之后,效果極佳,“先鋒”從“三星”手中再買使用權時,第一筆使用專利費就付出500萬美元。這一科研成果轉讓的過程,給唐駿上了生動的一課,促使他由“做學問”向“做企業”轉變。嗣后,唐駿發明的“街頭速配機”和“大頭貼”兩種娛樂電子游戲機,都是從市場需求出發的“適時之作”。僅“大頭貼”一項被日本公司買去,獲酬金50萬美元。
眼界開闊之后,唐駿突發奇思,運作“國際走穴”。1993年,他瞅準時機,同國內演藝圈的朋友合作,請姜昆、宋祖英、黃宏、蔡國慶等中國一流明星到美國演出。正當他把一切安排就緒認為是一樁“穩賺不賠”的商機時,“禍”從天降,“所有中國演員的簽證被北京的美國駐華大使館拒簽了”!幾經商量,仍無法成行。“難道前期投入的幾十萬美元就這樣打水漂了嗎”?天無絕人之路。唐駿憑借日常的觀察,認為“美國是一個講究‘政治正確的國度。他所在的加州是一個有54個眾議員和2個參議員的政治強勢大州。
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唐駿奮筆疾書,起草了一封致政府官員的信,其中說道,“我這次邀請了許多來自東方文明古國的歌唱家和藝術家來美國演出,促進中美文化交流,但不知為何,他們的簽證至今仍未簽下來。錢的損失對我來說不是問題,可是我和我的同事們接到很多小孩子的電話,他們問我:為什么這些藝術家來不成美國了,美國不是很民主嗎?”信的末尾,唐駿“軟中有硬”地告訴“官員”們:如果幾天收不到回信,我會把這封信抄送給《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等這些大報備案。唐駿在這56封信上簽上大名,貼足31美分郵票,寄出去了!
這封信傳到了美國移民局、白宮辦公廳,甚至轉到了總統克林頓的桌上。那位拒絕簽發的“簽證官”,迫于諸方壓力,終于順水推舟,立即給唐駿發傳真:“現在我正在重新審閱貴公司的申請,按照美國的簽證政策,只有世界上最優秀的演員才能到美國進行商業演出,但您的資料中沒有提供足夠證據說明這些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演員。”鑼鼓聽聲,好話聽音。問的蹊蹺,答得明白。唐駿也就見好就收,在傳真中“幽他一默”,回敬道:“中國有11億人口,真正會說相聲的只有6個人,其中姜昆是最好的,所以說全世界說中國相聲最好的就是姜昆。中國湖南有一個少數民族只有53戶人家,其中能唱本民族歌曲的只有3個女孩子,唱得最好的叫宋祖英,所以她是演唱那個少數民族歌曲當仁不讓的世界第一人。”傳真發出不到兩個小時,體現美國效率,簽證官的回電極其明白—“經過判斷,他們確實是世界一流的演員,簽證即可發給他們。”
駁偽命題—“中國人不會做管理”
唐駿在美國打拼多年,經常聽到一種聲音:中國的研究及技術人才很優秀,但往往難以勝任管理工作。對此觀點,唐駿不僅百分之百地反對,更重要的是他用天才的管理才能和杰出的管理效果—他領導下的清一色的中國人的管理團隊是微軟全球最優秀的團隊—證明了“中國人不會做管理”是個偽命題。
在唐駿的眼中,世界是多元的,“不同的民族在擅長的領域之間存在差異,比如法國人長于藝術,奧地利人在音樂上表現更杰出,美國人更勝任商業創新的工作,但這些僅僅是由于這個民族的文化土壤所決定的”。于是,唐駿吸納百花而釀蜜,“師夷之長”而壯己,創造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唐駿式管理方法”。
“唐式管理”的風格是:“日式+美式+中式”。這種風格的形成,源于“祖國母親給了他‘黑色的眼睛”,“日本留學培養了他‘嚴謹精密的作風”,“美國闖蕩鼓舞了他的‘創新開拓精神”。
“唐式管理”體現了“雜交優勢”。他認為“西方式的規范必須加上中國式的人情,兩者缺一不可。這種管理理念乃是基于我對人性的理解”。因之,“唐式管理”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東方。
“唐式管理”是“中西結合”和“洋為中用”的典范。唐駿自云,“一方面我盡最大限度地全面拷貝了美國微軟的管理體系和管理規范,另一方面我意圖創建一種符合中國人心理習慣的中國微軟企業文化”。于是才有“唐駿式面試文化”、“唐駿式職業化培訓”、“唐駿式員工增值計劃”、“唐駿式企業發展路線圖”等。
2004年2月,唐駿離開微軟時,微軟對唐駿的評語是,“唐駿對微軟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他的工作領域涵蓋了產品升級、產品服務和支持以及微軟在中國的商務推廣。”微軟授予唐駿“微軟中國公司終身榮譽總裁”的稱號。蓋茨先生留下一句感人至深的話:“感謝你為微軟做出的偉大貢獻,我期待著你重回微軟的那一天,再和你一起工作!”此時的唐駿已經“移情別戀”,思念祖國,鐘情國內企業,他回答蓋茨的文字,頗有“性情中人”的意味“微軟是我的‘初戀情人,我愛她,但永遠不可能再娶她了。”
唐駿,夠“爺們”!中國男人的典范。
唐駿箴言—把玩“八條潛規則”
“歸去來兮”。唐駿告別“微軟”加入“盛大”之后,輔佐陳天橋,取得了有口皆碑的成績。早在2004年1月15日,唐駿和陳天橋同臺殊榮“2003年度十大IT風云人物”稱號時,“兩個企業強人聯袂共舞”的決定已經成為事實,只待擇日宣布“出嫁”和“迎娶”而已。似水流年,四年之后,唐駿說:“在我的價值觀里,總是希望人生有不同的經歷,做不同的事。”依依惜別“盛大”時,他向人們特別是那些有志成為“職業經理人”的同行,道出了“八條潛規則”。其實,所謂的“潛規則”并無秘密可言,只是一種在有中國特色的“民企”工作須要注意的管理原則。這“八條潛規則”是:
“低調進入,看淡權力,‘夾心餅干,財務干凈,不帶舊部,溫和改進,不交朋友,在最輝煌時離開。”需要贅言的是“夾心餅干”意味注重溝通,重要決定中“互融智慧”。所謂“不交朋友”寓意與同事“保持距離”,避免生發“親疏遠近”的誤會。其它都明白如話,無須解釋。
所謂“潛規則”,實際上是唐駿的管理箴言,體現他融入血液里的管理理念。諸如“簡單+勤奮”,“戰略上現實主義和戰術上浪漫主義”,“讓他人變得偉大”,“面試每一個人體現尊重”,“大學生校園計劃”,“我的市場做秀觀”,“銷售:三流靠手段,二流靠品牌,一流靠人品”,“創造員工愉快的工作氛圍”,“煩惱情緒轉移大法”,“職場人際關系的‘圓心理論”,“感動員工的人情化管理”……都是職業經理人可資借鑒的理念和方法。
寄語
唐駿,這位“中國第一職業經理人”、“打工皇帝”,永遠擁有一顆“中國心”,“潛伏東瀛”,“闖蕩美國”,環游世界,終于擘畫出一條適應多元發展的新路線圖。
時下的唐駿已然加盟“新華都”,“新華都”掌門人陳發樹先生是個“厚道人”,開出了價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股權“轉會費”,足以見其“愛才”之真誠。唐駿和陳發樹,“英雄所見略同”,有一個共識的奮斗目標:把“新華都”做成中國最優秀、最具影響力的民營企業之一。一張清晰的“路線圖”在唐駿腦海里閃現—“新華都”未來將在原有礦業、零售業和旅游等業務基礎上,新增加包括互聯網、軟件、金融和教育等領域,發展成為一個真正多元化的集團企業。擬在未來5年內,“新華都”可以擁有3到5家上市公司;未來10年內,擁有5到8家上市公司,管理資產超過千億元人民幣。
光陰荏苒,那時的唐駿已步入“知天命”之年。曾記否,10年前的唐駿曾講過,“一位中國的經濟學家說,國企沒有真正的企業家,如果有,也一定是悲劇人物。我愿意做這個悲劇的嘗試者。我現在的能力可以管理1000人規模的企業,我想把一家小國有企業從虧損狀態變成一家有持續贏利能力的公司。我只要1元錢的工資。我沒有私心雜念。現在,我錢也有了,雖然不多;地位也有了,雖然不高。即使失敗了,我還能失去什么?”讀“打工皇帝”唐駿的這番肺腑之言,讓我們感慨萬分。今天,我們仍然期望這位“打工皇帝”,能夠實現在“國企”抑或“政府”中開辟一方新天地—讓“中國特色”或“中國模式”的管理理念和實踐享譽世界,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