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祖倫
現在的改革氛圍與20世紀80年代不同。那時經過貫徹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解決“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思想路線問題,包產到戶后全國出現意想不到的大好形勢;后來又有整黨,確實在全黨形成了思想大解放的局面。許多干部是,只要對老百姓有利的事,就敢想敢干。而現在不少干部的精神狀態,遇事是首先看上級的態度,不看對老百姓有沒有利;重“形象”工程、“政績”工程,而輕腳踏實地幫助群眾解決難題。不要說中下級干部,就是一些地方高層領導,一遇改革敏感話題就不敢問津,反要讓你不要去碰。其實,改革的氛圍也要靠領導去營造。要靠領導自身對于改革的熱情地帶動,再加上認真做好思想工作。改革初期年代的干部,都能記起胡耀邦同志慷慨激昂地作過的公開號召:中央沒有想到的事你們可以想,中央政策沒有規定的事你們可以探索。他的那種激情和為改革不怕犧牲的精神,感染了當年的多少改革者!
我們的干部特別是我們指望去推動改革的各級領導層,他們中相當一部分人對于改革的動力和熱情不如那個時期。這是一個大問題。這是很不利于改革的。我看今天改革的領導問題,首先就是改革的動力和領導對于改革的熱情問題。所以我覺得我們要大聲疾呼,從中央以至各級領導,要多深入到下層,到第一線,了解老百姓的困苦情形和要求。同時健全社會各種群體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表達機制,使之能順暢地反映群眾的利益訴求,進一步從人民群眾中吸取改革的原動力。
現在老百姓在相當大程度上還受到舊的不合理的制度的壓抑,迫切要求建設新的制度。我們如果不能體會老百姓在這方面的苦痛和要求,不重視改革,恐怕多難未必興邦。
抗震救災,弄清楚災害情況尚且不易。而要弄清在繁雜的日常工作中,特別是生活在舊的不合理的制度下面的老百姓的困苦,更不是能一眼看穿。改革中面臨的許多情況,很容易被既得利益的部門和人群所掩蓋和歪曲,導致領導決策的困難和失誤。
再是,今天說老百姓的苦難,要從單純著眼于缺吃少穿、私人消費品供給匱乏的老概念中跳出來。現在說老百姓的苦難,不只是說老百姓溫飽問題。老百姓的溫飽,在有的地方、有的人群確實還是問題,不可忽視。但總體說,中國老百姓缺吃少穿、私人消費品極度匱乏的狀況已經根本改變了。現在說老百姓的問題,一方面是大量的民生問題,如對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供給的保障和均等化,以及某些資源應該真正為民所用、為民所有的問題。另一方面民生問題也是民主權利問題。除了民生,老百姓還有更廣泛的民主要求。如老百姓要求真正有權管干部、管黨政官員,以及法律賦予他們各種應有權利的兌現落實等。真正了解今天老百姓的深層情況,他們中間不知有多少無奈、無助的事!他們心里深懷維護自身利益的迫切愿望和強烈追求。而我們相當多的領導干部,對之卻了解很少,體會不深。甚至有的人還以為“國家”“政府”就有權侵害群眾的利益和權利。這正是我們多少年來信訪問題處理不好的重要原因,也是一些地方群體性事件惡性爆發的根本性因素。
調查研究這個詞現在用濫了。人們都把領導人視察指導稱作調研。看媒體報道,好像領導天天都在調研。實際上這種走馬觀花的調研,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甚至多為假象。我們說全黨要進一步加強調查研究,著重是要求高層領導對人民群眾的情況親身進行深入地調查研究。這種調查研究是領導向實踐者、向下層的求教,是為了知道真情,探求真理,獲得科學決策的依據。那必須是自己動手,舍得花時間,放下架子蹲下去,而且更重要的是必須使被調查者打破顧慮、開動腦筋,敢講真話實話。這樣的調查研究才會對領導有較大的幫助。這是作為真誠信奉黨的基本理論的領導人所不可或缺,也是黨培養各級領導干部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功。
現在的改革所面臨的情況,比過去要復雜和困難得多。特別是改革的深化,涉及一些部門和人群的既得利益。這種情況就更加要求中央和省部兩級領導重視親身進行深入地調查,而不是單純地依賴部門和助手獲取信息。不然就很難避免受制于某些部門和某些人群,而為他們的立場所左右,自己缺少主心骨,以致對重大改革下不了決心,延誤改革進程。
(摘自《炎黃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