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民政 姜崇輝
在治理理念深刻變遷的社會背景下,傳統政黨通過理念轉型,進而實現以政黨現代化為目標的“政黨再造”已成為順應時代變化,維系政黨自身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
應對時代變化:再造現代化政黨
傳統政黨組織最大的特征就在于組織結構設計的官僚制度化,帶有或強或弱集權傾向的金字塔型組織體系,以龐大、垂直式的組織工具維持著對社會民眾尤其是對廣大普通黨員的控制,以層層節制的中、下層領導角色承上啟下,來達到上下溝通與交流的目的。從系統論的視角而言,傳統政黨的這種組織架構無疑存在著許多固有的缺陷。如對環境的開放性差,比較封閉;等級森嚴,等級觀念比較嚴重;管理層次多,規則制度過于繁雜;組織權力結構是集中的,決策權集中于高層;縱向的溝通和協調過度強調服從等等。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沖擊,現代社會結構日益分化,傳統的治黨理念與治黨模式越發地滯礙了黨員自主性的發揮,制約了黨內民主的發展,政黨組織結構本身的固有缺陷越來越突出。
有學者指出,在傳統的組織里,有些管理系統本身,上演著“皇帝的新裝”的鬧劇,沒有人會告訴其高層領導人真相,因為他們居于等級體系中的優越地位。蘇共的衰亡警示了傳統政黨必須實現現代化的極端重要性,“政黨再造”勢在必行。
政黨再造的具體內容
1.以制度創新為動力,再造社會化政黨
政黨本來就是政治社會化的產物,政治社會化時代的政黨理應走社會化的道路。如果沒有社會化的基礎,特別是缺乏民主化的機制,必然使政黨組織對外孤立于社會公眾,政黨精英對內脫離于普通黨員。世界五大政黨曾經的衰敗也不同程度地與此有關,除了眾所周知的蘇共之外,日本也是一個典型的案例。眾議員世襲成風,是造成日本自民黨威信下降的一個重要因素。今日之自民黨衰弱癥狀與昔日之鼎盛景象的反差,與其制度創新特別是社會化程度不夠有密切聯系。
2.以人心為導向,再造競爭型政黨
政黨之間的競爭,實質上就是爭取民心。對于政黨而言,欲成為強有力的競爭型政黨,就必須對外順應民意,在社會上爭取到更多的民眾擁護;對內開發黨內民主以順應黨心,使普通黨員增強對政黨組織的向心力,而不是趨于無組織性質的游離。政黨組織為黨員提供一個實現其價值的組織平臺,這當中既包括個別黨員對權力的追逐,更多的是幫助黨員能夠在有濃厚民主氛圍的政黨組織里實現自己對社會設計的理想;有了這樣的前提,黨員輸出的是對政黨的擁戴,緊緊團結在組織周圍,時刻以組織為后盾,結合自己所處的環境、群體,把本黨的價值理念宣傳給周圍民眾,以增強黨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感染力。
3.以組織革新為平臺,再造效能型政黨
效能型政黨的含義至少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打造富有執行力的政黨組織;二是要樹立像企業組織一樣嚴格的時間與效率觀念。比如“文山會海”就是傳統政黨的一大弊端。在這方面,不妨借鑒一些日本企業的開會制度。
4.以網絡技術為手段,再造信息化政黨
領導現代化的政黨,其本身也應是現代化的。存活在信息社會里的政黨,其本身也必須實現信息化,以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才不至于被信息社會所淘汰。如果說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沒有成為信息化政黨主要是因為客觀條件不允許的話,那么在當今已經具備客觀條件的情況下還達不到信息化政黨的要求,則完全是主觀努力不夠導致的。在當今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一定能積極、主動地結合信息社會的特點,重視網絡對社會的重大影響,深入研究將網絡技術應用到政黨活動各個方面的技術和措施,使新時期的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個用先進網絡信息技術武裝起來的政黨,成為一個在網絡信息世界里輕車熟路、游刃有余的政黨。
5.以信息社會為契機,再造學習型政黨
所謂學習型政黨,指的是一種廣大黨員人人學習,時時學習,處處學習,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政治組織。它有三層含義:第一,它是擁有全員學習、終身學習理念與機制的政治組織;第二,它是擁有不斷增長的學習力與創新力的政治組織;第三,它是一個追求卓越、不斷進步的政治組織。要打造學習型社會,首先要求領導國家的執政黨自身“學習化”,成為一個學習型的政黨組織。只有學習型政黨,才能夠擔當在本國推進“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建設的重任,而避免出現力有未逮的現象。(摘自《探索與爭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