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2月4日文章,原題:村莊不再是中國農民工的家 匆忙收拾著城市里穿的衣服,趙永豐(音)悶悶地坐在電視機前,努力不去看正在自家開的村里小商店中跑來跑去的女兒。趙是中國數百萬每到春節就歷盡艱辛返鄉過年的農民工之一。盡管經濟放緩意味著沒多少人購買汽車,但假期一結束,作為汽車銷售員的他就急著從山西老家趕回石家莊上班?!皬倪@里出去時我才20歲。如今差不多30歲了,時間可不短了”,趙說。當問他是否還能在村莊里找到家的感覺時,他苦笑著搖了搖頭。
中國廣闊的農村地區一直被視為一塊巨大海綿,當經濟蓬勃發展時就釋放出數億農民工到城市尋求發財致富,工作機會減少時就將他們重新吸收回來。如今,隨著中國經濟放慢增速,尤其是出口和建筑行業,官員們開始擔心如果那些春節后拋家舍子返回城市的農民工找不到工作將引發抗議和社會動蕩。
對像趙那樣的數百萬中國農民工來說,一輩子守在疙瘩坡(音)那樣的村莊是非常無奈的選擇。疙瘩坡景色秀美卻非常貧窮,村里唯一的水泥建筑是一幢兩層教學樓。灑滿陽光的院子堆滿玉米,臟兮兮的街道上拴著些驢子。上了年紀的老人在刨過的坡地里種植馬鈴薯和谷物,每天看著身穿彩色夾襖的孩子們嬉戲。大多數成年人都已離開家鄉去了城市,而且再也不想回來了。
葛村明(音)只有一個39歲的智障女兒還留在疙瘩坡。其他孩子都已散居各地,一個兒子參軍去了部隊,其他女兒則去了附近的大同和呼和浩特。葛抬起臟兮兮的手,指著照片上她生活在城市里的外孫們說,即使在中國最看重家庭團圓的春節,也沒一個人回來過年。
即使在距此不遠的集中了較多磚房和平坦街道的下函鎮(音),過年返鄉探家的成年人也急切盼望著遠在他鄉的就業市場?!敖衲杲ㄖ徫徊皇呛芏?。很多工程都接近完工”,一名與孔夫子同姓的農民工說。▲(作者露西·霍恩比,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