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 薇
隨著二次政黨輪替后兩岸陸續釋出善意,糾結幾十年的一連串“外交”死結,好像旦夕之間就松動了。以前瘋搶“邦交國”的臺當局,現在卻斷然回絕馬拉維的“復交”暗示;以前千方百計借出訪“露臉”的領導人,現在也婉拒到非洲訪問。
據臺灣《自由時報》4日報道,2007年12月與大陸建交、結束和臺灣長達42年“邦交”的馬拉維總統日前聲稱,馬拉維與大陸建交后,得到的利益不像預期那么大,不僅比不上與臺灣有“邦交”時從臺灣獲得的幫助,而且當初臺灣因“斷交”而中止的部分援助工程,大陸也沒有接手的誠意,“馬拉維當初與臺灣斷交,是錯誤的決定”。報道還說,中方此時已擺出高姿態,表示如果馬拉維不滿意,要斷交就斷交,臺灣不會接受馬拉維。
果不其然,臺當局高層從情報部門獲悉后態度明確:在當前兩岸“外交休兵”的情況下,即使馬拉維想回頭“復交”,臺灣也不會同意。一向針鋒相對的朝野“立委”此次卻異口同聲地表示,臺灣處境艱難,“邦交”應該建立在共同價值之上,而非金錢援助。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干事長賴清德說,“兩國要恢復邦交,如果只是建立在中國給的利益少,預期臺灣給的會很多上,我覺得這個邦交國不要也罷”。國民黨“立委”吳育升也認為,臺灣需要國際友誼,只要不是金援外交,朋友越多越好。
不僅如此,馬英九還婉言拒絕出訪非洲。臺灣目前在非洲有4個“邦交國”,分別為岡比亞、斯威士蘭、布基納法索、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自由時報》報道稱,4國首腦去年5月參加馬英九就職典禮時,曾當面邀請他到訪,而且“這種心意迄今未變”。但臺當局以馬英九短期內要用心“拼經濟”為由暫時拒絕。“中央社”的報道還說,“外交部”已建議馬英九今年幾個可能的出訪地點,包括巴拿馬和薩爾瓦多等,但沒有非洲。
島內普遍認為,這均與馬英九努力營造兩岸和緩氣氛、實行“外交休兵”有關。臺灣提出的“外交休兵”簡單講就是,臺灣保持現有“邦交國”不變,大陸允許臺灣有一定的國際空間,兩岸不再為互挖墻腳而浪費金錢和資源。
巴拉圭成為“外交休兵”的第一塊試金石。據臺灣媒體報道,巴拉圭總統魯戈去年8月就任后,與大陸展開正式接觸。他聲稱過去巴拉圭承認臺灣為“自由獨立國家”并爭取國際地位的努力,將自此畫上句點。這個狀況如果發生在陳水扁任內,當局勢必給予優厚條件穩定關系,“但馬當局注意到大陸并未理會,巴拉圭也就沒什么戲唱了”。此后兩岸不斷互釋善意,臺灣去年9月決定不再用“臺灣”名義申請參與聯合國事務,11月大陸同意前副“總統”連戰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12月底大陸提出“胡六點”,明確表示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耗,被島內認為是對“外交休兵”的正面響應。
“外交休兵”使臺灣不再被當成冤大頭。《中國時報》2日報道說,過去“友邦”元首訪臺時常“獅子大開口”,但現在馬英九指示送給外賓的禮品上限不得超過5000元(新臺幣,下同;4元新臺幣約合1元人民幣)。據了解,臺灣2009年的“機密外交”預算,已從58億元降到38億元,但23個“邦交國”都對臺灣透明的援外政策表示理解。
不過,也有部分人認為“外交休兵”將使臺“外交”無作為。對此,“外交部長” 歐鴻煉說,“外交休兵”是指兩岸停止惡斗,讓雙方正常工作。《中國時報》的評論認為,兩岸今年真正的大考驗,是臺北能否在國際活動中爭取更多機會;今年5月能否出席世界衛生組織大會,“接下來的兩三個月即可見分曉,這也勢必成為兩岸擴大和解的重要觀察指針”。▲
環球時報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