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詹德斌 本報記者 杜天琦
韓國媒體本月集中報道了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仍表現優異的韓國制造業企業,并拿中國和日本的相關行業的表現做對比,頗有自得之態。實際上,中、日、韓三國的制造業均面臨著嚴峻的國際經濟環境的打壓,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韓國制造業企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于“疲軟的韓元”。
“韓制造業是贏家”
韓國《朝鮮日報》2日刊登《金融海嘯三個月,“勝者和敗者”開始顯現》,列舉了一系列在金融危機中表現不錯的企業,聲稱韓國制造業企業是金融海嘯中的“勝者”,將韓企與德國芯片商奇夢達公司、日本的多家大電器商以及中國的造船企業作對比。文章評價稱,“在芯片、LCD、造船、汽車等主要行業,韓國企業大致上排在強者之列,而不是弱者。相反,日本的夏普、Elpida、索尼、東芝等LCD、芯片、電子行業的大牌企業正在陷入困境”,此外“造船業也出現優劣之分”,認為“韓國造船企業正在大幅增加市場份額,而中國造船企業則迅速脫離市場”。
《朝鮮日報》3日稱,盡管全球經濟不景氣,但三星電子正在對全球手機第一家——諾基亞緊追不舍。LG電子的手機業務也緊隨其后,于去年第4季度躍居世界第3位,將摩托羅拉和索尼愛立信甩在后面。此外,《朝鮮日報》4日稱, “三星電子正在縮小與傳統全球電視生產商的巨頭——日本索尼的差距”,稱《日經產業新聞》等日本媒體已呼吁日本電器業“應向三星電子學習”。
5日,《朝鮮日報》發表了題為“業績超好,現代起亞汽車馳遍天下”的文章,稱在“全球汽車行業遭遇銷售低迷的情況下,唯獨現代起亞汽車凱歌獨奏”,在上月于中國市場創最佳業績,并在2010年之前有望登上中國市場行業冠軍的寶座。而據韓聯社2日報道,“大宇造船海洋”去年創下歷史最高銷售額和營業利潤,進入“銷售額10萬億韓元、營業利潤1萬億韓元行列”。《朝鮮日報》則認為韓國借助危機擊退了來自中國造船業的競爭,并援引產業研究院研究員洪性仁的話稱,“隨著世界船舶訂單減少,之前由于韓國造船企業來不及接單而交給中國的訂單很可能會再回到我們手中,因為我們的技術力量高,而且遵守交貨日期”。該報還在題為“外資為何對韓國情有獨鐘”的報道中稱,外國投資者最近重返韓國股市,重點購買三星電子、現代尾浦造船、LG、海力士等韓國主力產業股票。報道分析稱,這些企業的共同點是很有可能在經歷此次全球經濟危機的過程中,在日本、中國等競爭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艱苦奮戰的情況下堅持下來,成為最后的贏家。
對競爭優勢有不同看法
對于本國制造業在金融危機中取得優秀表現,有韓國媒體將其歸為韓國制造業在國際競爭的優勢。《朝鮮日報》鼓吹說,韓國企業的競爭優勢是“以價格應對日本產品,以質量應對中國產品”,因此在金融危機中有上佳表現。
而業內人士則認為,韓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主要來自韓元近期的大幅貶值。就在幾個月前,韓國各界還哀嘆本國電器業等產業正在成為“中日三明治中間的夾心肉”,認為韓國在技術上趕不上日本,在價格上競爭不過中國,而且中國在技術上也在飛速趕超,現在轉為吹捧韓國企業對中日企業的競爭優勢未免突然。對此,《朝鮮日報》自己也承認,美國和中國等主要市場的消費萎縮,全球整體銷量也隨之減少,韓國出口產品主要是借美元、日元和人民幣走強之機而增加世界市場的占有率。換句話說,韓國上述制造業的“強勢”是建立在“疲軟”的韓元基礎之上:韓元對美元匯率去年下跌了35%,可謂是全世界最疲軟的貨幣之一。即使是引以為傲的汽車業,《朝鮮日報》也援引了有關專家的話稱,“從匯率走勢上看,韓國汽車的處境遠比日本汽車有利……這提高了韓國車的競爭力”,“現代起亞汽車的零部件國產化率超過95%,所以購買零部件時就享受到了匯率差距的好處”。
事實上,雖然韓國部分代表性的制造業借助韓元疲軟優勢擴大了市場占有率,但這難以說明韓國制造業的強勢。據此前《朝鮮日報》等韓國媒體的報道,去年11月份,韓國制造業平均運轉率為68%,汽車、鋼鐵、造船、半導體等工業產值比前一年同期減少了14.1%,“韓國制造業遭遇40年來最大困境”。此外,韓國國內主要大企業的收益率也都連續4年下降。如三星電子的收益率只有4年前的1/4,今年更無改善的余地。
反思出口型經濟
對此,商務部研究院亞洲貿易問題專家徐長文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韓國媒體以及一些韓國經濟專家對本國經濟的夸耀是在給國內的民眾打氣,顯示自己在金融危機中還尚有實力。雖然金融危機對韓國的影響很大,甚至有經濟學家將韓國稱為“亞洲的冰島”,但韓國受金融危機的沖擊并不致命。韓元貶值確實也令韓國的出口產品在價格上比日本更占優勢。對于中國市場,韓國一向很感興趣,且又是中國重要的貿易伙伴,所以韓國制造業參與中國市場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認為,這對中國企業的影響不大,畢竟中國的市場還是很大的”。
但是,過度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已經受到韓國國內輿論的批評。《東亞日報》3日發表《韓國經濟將何去何從》一文認為,面臨金融危機,“內需市場是一個堅固的經濟支柱。對于毫無內需基礎,單靠出口發展經濟的韓國來說,一旦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消費縮減,將毫無避免地遭到直接打擊。雖然,韓國的對美出口不到20%,但是通過中國等第三國家的渠道進行的對美出口,將會遭到連續打擊”。文章指責韓國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將導致“無雇傭增長”,不足以拉動內需,很難解決嚴重的就業問題。 因此,該文呼吁“促進教育、保健、醫療、娛樂等各種服務業,逐步調整過于依賴出口經濟的產業結構”。▲
環球時報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