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青 木 林 浩 本報特約記者 奇 云
衣服是與人類生活緊密相關的物品。人們重視衣服的款式、品位,卻很少有人會問我們穿的衣服有沒有殘留的殺蟲劑、防腐劑等物質?衣服對我們身體有無傷害,這些衣服廢棄后對環境是否會造成污染?事實上,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環保服裝已經成為未來服裝的發展趨勢。
服裝呼喚綠色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很難將服裝與環保、健康扯上關系。其實,很多服裝的原材料如棉、麻纖維的種植過程中,大量使用殺蟲劑、化肥和除草劑;在原料儲存時,要用五氯苯酚等防腐劑、防霉劑、防蛀劑;在織布過程中,使用氧化劑、催化劑、去污劑;在印染中使用的偶氮染料中間體、甲醛和鹵化物載體及重金屬。這些化學物質殘留在服裝上,輕者會引起皮膚過敏、呼吸道疾病,重者會誘發癌癥。此外,大量的不易降解的遺棄服裝,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更是環境的一大災難。在這種情況下,環保服裝應運而生。
環保服裝又叫生態服裝、綠色服裝,是指在原料、生產、加工、使用、資源回收利用等全過程中,能起到消除污染或沒有污染,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對人體無害,有益于身體保健的服裝。環保服裝的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被提出。1997年2月,德國杜塞爾多夫最新成衣展首次集中展示了環保服裝。之后,環保服裝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發展迅速。德國海恩斯坦紡織品研究院環保服裝專家霍芬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環保服裝之所以興起有很多原因,首先,環保服裝有利自身健康。一件服裝有8000多種化學制劑被用來把原材料變成服裝面料和衣物。這些被各種化學制劑制造出來的衣服在市面上相當普遍。而環保服裝使用的纖維具有改善人體微循環、抗過敏和抗菌等特性。這讓年輕媽媽們特別認可,成為其堅定擁護者。其次,生產過程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丟棄以后不會造成環境災難。像用常規棉花生產一件 T恤衫就消耗約0.8公斤化肥和殺蟲劑等,這些物質流入江河湖泊,還造成海洋中的死區,死區沒有氧氣,海洋生物會被殺死。而環保服裝不僅沒有污染,在生產時,還可以完全杜絕溫室氣體排放,具有環保意識的年輕人尤其重視這點,他們也是環保服裝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
環保服裝有多流行
環保服裝在德國發展尤其迅速。經過10多年發展,現在德國任何一家服裝店里都可以找到環保服裝。在剛剛過去的圣誕節和冬季服裝打折活動上,很多商場的口號就確定為“綠色圣誕”、“健康不打折”等。記者在德國最大的服裝連鎖商場C&A碰到一位叫丹妮爾的女士,她當天買的毛衣、內衣、牛仔褲等都是環保服裝。她指著一款短夾克說,它的原材料有機棉,從未受過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污染;采用的縫線、松緊帶、里襯等輔料也都是天然物質;加工上,也不經漂白處理,縮水處理時不使用化學添加劑等。此外,記者在德國商場常見到用海藻、大豆和竹子,甚至牛奶、天然礦石提煉出功能性纖維制成的服裝。據悉,2008年德國環保服裝銷售已超過1億歐元。同時,環保服裝周邊產品也發展迅速,如環保鞋子、用卡車帆布做的包、廢汽車保險帶做的背包等。
在日本,一些服裝企業前些年進入發展停滯期,近幾年靠生產環保服裝逐漸露出繁榮景象。去年底,日本名古屋服裝協會公布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當地75%的服裝企業都推出了生態環保服裝。這么多企業熱衷生產環保服裝,使得日本環保服裝的種類層出不窮。最近,日本一家紡織企業與名古屋市立大學攜手,利用廢棄香蕉莖成功地開發出了一種被稱為香蕉莖纖維的新紡織材料,既開拓了一條代替化學纖維的新途徑,也為世界每年多達10億噸的廢棄香蕉莖找到了出路。除此之外,以黃豆和玉米為原料制造的植物纖維的環保時裝展,在去年北海道洞爺湖的G8峰會上,也令各國政要耳目一新。
現在,包括歐洲很多國家、美國、日本已相繼立法,對進入本國市場的紡織品和服裝實行“環保認證”,并進行有害物質的檢測,對服裝的生產環境和對人體的影響都作出新要求。例如:服裝洗滌后不能褪色;服飾配件不能含有鉛、汞、鎳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應采用不銹合金加工;改變傳統電鍍的方法,避免產生有害殘余物質等。
價格太高阻礙普及
雖然環保服裝在一些國家發展迅速,但從整個服裝市場來看,環保服裝還未成為消費主流,這其中有很多原因。由于環保服裝在生產工藝、原材料等方面投入巨大,環保服裝的價格比其他服裝的價格要高出許多。像記者在德國買的一件竹子T恤衫就要30歐元,而正裝則大概要400歐元以上。此外,全球各地的紡織和服裝企業知道環保服裝好賣,所以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售出的衣服上打上環保標簽,但這些標簽眾多,讓人很難辨認。而且,很多設計師開發的環保服裝,實用性也很成問題。像日本一家內衣企業設計了一種女性文胸,只要幾個簡單的程序,這種文胸就可以變成輕巧實用的購物袋。雖然它采用的是柔軟的再生聚酯面料,舒適度一點也不比普通文胸差。但考慮到衛生問題,當過購物袋的文胸,究竟如何再穿到身上,消費者很難接受。
專家認為,今后環保服裝的發展將向三個方向推進:首先,在強調服裝的環保性的同時注重保健舒適,使隨身穿著的衣服成為穿的保養品,例如,能去除異味、充分吸汗的襪子,具有空調功能、能隨溫度變化而變色的陶瓷纖維保健服等;其次,強調在生產和使用中體現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使服裝加工業和舊服裝不再增加環境負荷。例如,改進后的聚酯纖維具備光、生物雙降解性能,廢棄后在自然條件下一年左右的時間即能完全分解為水和二氧化碳,比純棉衣服回歸自然更快。最后,降低環保服裝的價格,擴大環保服裝的品種,讓消費者有能力購買環保服裝,這其實也是環保服裝繼續發展最需要解決的問題。▲
環球時報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