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 晗
人物簡介:
林茂光,福建漳州詔安人,1949年2月出生,1968年3月入伍,廣州軍區空軍工程建設局局長、高級工程師,首批空軍級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業技術少將軍銜。廣東省政協八、九、十屆委員。入伍41年,立功受獎48次,其中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4次,空軍優秀技術人員標兵3次。全部優質完成國家和軍隊重點工程160余項,一半以上獲優質工程獎,獲1項國家魯班獎,創造了國防工程建設的“18個第一”。
2000年,作為全軍重大典型被近百家中央和軍地媒體進行集中宣傳,被譽為“油罐大王”和國防工程建設尖兵,時任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贊譽他為“知識分子的典范,科技強軍的標兵”。2001年,被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
2009年10月,被中宣部確定為全國重大典型,在“時代先鋒”欄目中重點推出。
編者按:10月中旬,中宣部發文要求中央及地方媒體報道宣傳漳籍少將、廣州軍區空軍工程建設局局長林茂光的先進事跡以來,全國100多家媒體紛紛在重要版面、時段開辟專欄、專題進行報道。為更好地學習宣傳林茂光的先進事跡,10月27日至28日,市委宣傳部組織漳州市新聞媒體記者到將軍故里———詔安縣橋東鎮林巷村,采訪將軍的鄰里鄉親,深入了解將軍的成長歷程和熱心家鄉公益的感人事跡?,F將本報記者采風見聞整理刊發,以饗讀者。
10月27日,正值秋高氣爽時,行走在前往詔安橋東鎮的路上,看著路兩旁錯落有致的農家房舍、遠處金燦燦的稻田,讓人不禁想要“一引詩情到碧霄”。因為林茂光將軍,這個美麗安寧的古鎮充滿傳奇與不凡。
腦海里梳理著不同途徑得來的信息,一位鐵血將軍的形象,躍然而出:19歲參軍,入伍41年,立功受獎48次,被譽為“油罐大王”和國防工程建設尖兵, 56歲被授予少將軍銜。
當踏上將軍生活過的土地,觸摸將軍留下的痕跡,聆聽散落在四里八鄉的將軍傳奇……腦海中的鐵血形象一點一點變得親切生動,血肉豐滿。
傳奇人生 詔安起跑
1949年,林茂光出生在詔安縣橋東鎮的一個小山村里。這一年,也是新中國誕生的年份。年輕的新中國很貧窮,孩提時的林茂光日子過得很艱難。
小茂光一歲多的時候生了一場重病,差點死掉。在那個醫療條件落后的年代,無計可施的母親只好把他抱到廟里,向神明求助。一位老僧人收留了他并精心調養,救了他一命。為了報答老僧人的恩情,母親把他契給老僧人當徒孫?!懊狻边@個名字就是他5歲時,師父爺爺取的。從小,他就跟著師父爺爺做善事,去給別人超度、做道場。師父爺爺的高尚品行,在他幼小的心靈深處埋下了善良的種子。
“茂光心腸好,經常幫助別人?!贝迕窳至⒚窭先嘶貞?有一次,讀中學的茂光聽說村里一位老大娘要去離詔安20多公里的廣東饒平黃崗鎮賣菜趕集。于是,他凌晨3點多起床,騎著借來的自行車把老大娘送到黃崗。在趕回學校上課的路上,由于太著急,他連人帶車滾下陡坡,幸好只受了皮外傷。
茂光有四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大。5歲的時候,當同齡的其他小孩還纏在家長的背上撒嬌時,他已經背起了比他小四歲的妹妹。后來,因為家里實在太貧窮,養不起那么多孩子,父母把小妹妹送給了隔壁村的一戶人家。為此,茂光傷心了好久,常常偷偷跑去看妹妹。茂光年逾八旬的母親至今年還保存著一件茂光兄弟小時候穿過的一件衣裳,上面的補丁重重疊疊、密密麻麻,令人唏噓。
茂光12歲小學畢業,那年他考上了詔安一中。父母告訴茂光,家中缺少勞動力,別上學了,在家勞動吧。茂光苦苦哀求母親,只要讓他繼續上學,他自己會掙工分。于是,每天上學時,茂光挑著兩個空桶跑步去學校,書本用網兜裝了掛在扁擔頭。放學后,他就挑上滿滿一擔的肥水回家。詔安一中距離他們家整整5公里,要走上一個多小時,那一擔肥水少說也有100多斤。
一擔肥水可以賺取半個工分,茂光經常一天挑兩擔,年少的他像大人一樣開始擔當起了生產任務。14歲的時候,茂光和他的母親一同被評為村里的“勞動模范”,胸別大紅花在大會上接受表彰,一時傳為佳話。
整整六年,茂光就是這么跑下來的。這也煉就了他過硬的體能和長跑特長。茂光的老同學許艷生回憶:“在中學時代,茂光就是我們學校的風云人物,每一屆的校運會都有他的身影,他多次在校運會上獲得長跑冠軍,還曾創下過校長跑紀錄。”
村民林立民說:“茂光以前的生活真是苦,不管天多冷,他都是光著腳板,沒有鞋穿。”何止是沒有鞋,他也沒有屬于自己的一床被子、一頂蚊帳。19歲那年,茂光入伍參軍,終于穿上了人生第一雙鞋———解放鞋。那一次茂光哭了。
在鄉親們的回憶、述說中,少年茂光從曙光處,遠遠地向我們跑來。他的身影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
赤子情深 惠澤故里
漫步林家巷,蒼翠欲滴的柳葉輕輕拂過黛瓦粉墻,農家院里的三角梅、牽?;ㄋ烈饩`放,新修的水泥路通向各家各戶,新農村的氣息撲面而來。這里是將軍的故鄉。
林家巷是老地名,由于人口增長,村莊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如今的林家巷已被劃分為三個行政村:林家村、林巷村、橋頭村。
一條寬敞的水泥路貫穿三個村莊,路兩邊的人家還開起了食雜店。2007年以前,這里還是一條蚊蠅滿天飛、臭不可聞的水溝,村民的生活垃圾、污水都往溝里排放,嚴重影響村容村貌。2007年2月,將軍回鄉探親,看到幾十年過去了,這條臭水溝還是這樣橫亙在村里,立即籌資捐獻70萬元將這條水溝改建為大涵洞暗溝,并鋪上水泥路面。如今村里再也聞不到刺鼻的臭味了,大家晚飯后都喜歡在這里散步。村民林瑞發滿是感激:“我從家口出來,每走一步,都是將軍修的路?!?/p>
沿著整潔的村道往前走,一排紅底藍字的大標語躍入眼簾:“宏揚茂光精神熱愛祖國熱愛家鄉桑梓情深”。標語寫在一個大鐵棚的門楣處,鐵棚下是一排排整齊的攤位。這里就是林茂光將軍捐資35萬元修建、占地1200平方米的林家市場。以前這個市場搭蓋的是竹棚,在一次大臺風中,竹棚被風吹倒了。林茂光聽到這個事情,及時派出技術人員前來勘察、設計,建成一個能抵抗強臺風的鋼骨鐵棚大市場。林家村老人協會會長林拱章說:“村里演大戲都在這里。以前市場還是一片泥地,我們看完一場戲,整雙鞋都是泥,臟得不成樣。改成水泥廣場后,方便多了?!?/p>
離市場不遠處就是林氏祠堂———追遠堂,幾位工人正在里面施工。村民告訴記者,追遠堂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以前是村里的學堂和武館,后來改做老人文化活動中心。由于年久失修,祠堂墻壁殘破,屋頂漏水,部分木質構件也已腐爛。為了讓老年人有個更安全的活動場所,今年年初,將軍就通過多方集資,投入80萬元用于修繕祠堂。
向村北走去,一條玉帶一樣靜靜流淌的小溪出現在我們眼前,溪里有人在捕魚、養鴨,堤岸上有農民牽著牛、挑著柴火緩緩地走著,一派宜人的鄉村美景。可誰曾想到,幾年前,這條河堤還是矮土堤,多處塌陷。2005年3月,將軍回鄉得知這一情況后,多方奔走、集資。幾個月后,堤岸得到了修復和加固,并且還鋪上了長達2公里的水泥路面。林巷村村委會主任說:“要不是將軍及時、果斷的行動,2006年5月份的‘珍珠臺風肯定潰堤?!币赖贪逗竺?是橋東鎮7個村,5萬多人口啊!鄉親們為了表達對林茂光將軍的感激之情,將這條堤岸水泥路命名為“將軍南路”。
將軍多年前就立下“遺囑”:“我個人不存在有所謂自己的東西,我要把我的這些財產,一半獻給生我養我的家鄉,一半獻給部隊?!?/p>
鋪路修橋、翻新校舍、建抽水機站……將軍為家鄉做的事情數不勝數,鄉親們每每提起,總是不約而同地豎起大拇指:他真是一個好人!
幼年時的貧苦生活,讓林茂光過早地償到了人間冷暖。從小在廟里吃“百家飯”長大的他,對故土親人有著深深的感恩之情。將軍曾說過這么一段話:“一個對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還能愛人民嗎?一個對自己的家鄉都不愛的人,還能愛國家嗎?”
從學生到士兵再到將軍。一路走來,林茂光無愧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
茂光精神 薪火相傳
有媒體評價林茂光將軍“事業成功、做人成功、家庭成功”。將軍在事業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將軍的家庭也同樣引人矚目。他的兩個女兒都畢業于國內名牌大學,并且都取得了碩士學位;小兒子林曉群更是留學英國約克和伯明翰大學,取得了計算機和工民建專業碩士學位。三個孩子從小隨父親走南闖北,多次轉學,學業受到嚴重影響,但他們以父親為榜樣,發奮圖強,取得了驚人的成績。
林茂光將軍的外甥女林曉燕是詔安一中的語文老師。她勤懇工作,教學有方,深受學生喜愛。2008年高考,詔安縣語文單科狀元就出自她教的班級。林曉燕說:“舅舅36歲的時候還去攻讀大學,他那不斷進取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前進?!笔芫司说挠绊?林曉燕找的對象也是一名軍人。
林茂光將軍的侄子林金祥也在廣州當兵,在部隊還立過功。
受林茂光精神影響的不僅僅是將軍的后代,還有許許多多普通人。
2007年十月,林茂光將軍收到了一封署名吳林川的軍校學員寫來的長信。信中詳細寫了他是如何因為林茂光將軍的一場報告會而改變人生的軌跡。原來,吳林川曾經是詔安一中的學生。2001年,詔安一中建校80周年,學校邀請當時為空軍大校的林茂光回母校作報告。還是高一新生的吳林川,被林茂光的事跡深深感動,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那就是成為一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人!
三年之后,吳林川通過激烈競爭,如愿以償地走進了軍?!夥跑姾笄诠こ虒W院。2007年,就在吳林川即將大學畢業、內心彷徨的時候,又一次聽到林茂光作報告,而這時,林茂光已經是一名將軍。吳林川在信中寫道:“您的報告是我到這所軍校幾年來聽到的最激奮人心最精彩的報告?!忠淮温犃四膱蟾婧?我的心定下來了。把知識學好,能力培養好,到哪里都一樣地好好干下去。我將永遠以您為我學習的榜樣!”
林茂光將軍是共和國的同齡人,是踏著英雄的足跡、模仿著英模的行為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在各個成長時期都有學習榜樣,是60年來各時期英模人物的追隨者和見證人。而今天,林茂光將軍以他的業績、理念感動了許多人,成為了新時代的英模!將軍的精神也必將薪火相傳,光照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