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蘭
左云,悠久的白羊古城,上蒼造就了這塊神奇的土地。納五路山之靈氣,汲十里河之膏澤,攝長城之雄險,跨塞上之高遠。千百年來,這塊神奇的土地,這美麗的山山水水,養育過多少仁人志士?創造出多少膾炙人口的人間神話?吳文冠,一位新世紀神話的創造者,以他一腔火熱的情懷在這塊土地上大顯身手,創造出一段美麗輝煌、神話般的奇跡……
大同市東昌實業有限責任公司是一家民營企業,是從1989年一個擁有固定資產55萬元,年產原煤70000噸的鄉鎮煤礦逐步發展起來的。到2005年底,已擁有5個下屬核算企業,包括左云縣小京莊煤炭運銷有限公司、大同市東昌實業有限責任公司車隊、山西全盛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大同市永豐肉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左云縣樹兒里煤礦,總資產達5.2億元,其中固定資產3.1億元,流動資產2.1億元。2007年公司共完成銷售收入10.2億元。這家企業的董事長,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山西省人大代表吳文冠。
吳文冠是個典型的北方漢子,身材魁梧,濃眉大眼,平頭短發,步履穩健。他性格剛直,思維敏捷,說話辦事求真務實,是地地道道的北方漢子的性格。在他的心目中,干不好工作丟人現眼,爭創一流那才叫英雄好漢。
1960年6月,在“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的夏日,這個創造神話般奇跡的人,我們的主人公吳文冠出生了。因為父親是單傳,是爺爺的獨生子,當他呱呱墜地時,吳家上下沉浸在喜得貴子的喜悅之中。之后的幾年中,母親又接連生下了三個弟弟。
那時正值三年困難時期,所有在那個年代出生的孩子一生下來就遇到了饑餓的困擾,這樣的困擾一直持續到文化大革命最瘋狂的年代。坐落在左云縣店灣鎮井兒溝村的人們也不例外,村里的老百姓很窮,他家自然也一樣。一家人住在幾孔破窯洞里,盡管父母辛勤勞作,但還是入不敷出。老四因為沒錢看病,得了腦膜炎一直沒去大醫院看,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還是俗話說得好,小孩子是只愁養不愁長。盡管是困難時期,但我們的主人公吳文冠還是生機勃勃地生長著。吳文冠從小就是一個不怕吃苦,肯動腦子的小機靈。也許因為他是家里的長子,父母對他的管教格外嚴;也許是因為天生就結實,他吃飯從不挑肥揀瘦,和同齡孩子比起來,他總是高出一頭,闊出一膀。他總是活潑好動,一到假期的時候,總是盡力幫父母干一些農活,割草鋤田喂豬喂雞。他的一雙機靈的眼睛總在滴溜滴溜地轉,小腦袋里的“鬼”主意特別多。當時農村的孩子,沒什么好玩的,特別是男孩子,沒法排泄過剩的精力,總湊在一起爭梁山好漢玩摔跤,玩著玩著就玩出真格的來了,吃苦的都是其他孩子,他準能把比自己高大的孩子摔倒。偶爾被別人摔倒了,他也不服氣,站起來重來,直到把對方征服為止。記得一年過“六一”節,學校準備開運動會,事前同學們在操場上練百米跑,吳文冠一開始就被一位比自己低的同學超出半截,很不服氣。中午,別的同學都回家了,他還獨自在操場上練,跑了一趟又一趟。隨后的日子,他干脆腿上綁著沙袋練習跑,小伙伴們都笑他找累,他卻笑容滿面地說:“累有累的好處。”母親心疼他,悄悄把沙袋藏了起來,可是他還是找到了母親藏起來的沙袋,一直堅持不懈地練習著。功夫不負有心人,到后來,這個機靈的小男孩兒跑起來身輕如燕,健步如飛。半個月后,在“六一”節運動會上,他不僅戰勝了練習時超過自己的同學,還拿了冠軍。
小時候的吳文冠最羨慕的是公社的拖拉機手,他們開著拖拉機為大隊耕田,吃的是大隊專門找人準備好的白面饅頭炒雞蛋;最向往的是農歷五月十三城里的傳統廟會,進縣城看看熱鬧開開眼界,買一把水蘿卜和幾個麻葉子。可是因為交通不便,來去上百里的路全憑步行,又加上自己人小,這個愿望很長時間沒能實現,只有羨慕他人的份兒。每當父親去城里辦事,他和弟弟們總是急切地盼望著父親早點從城里回來,為自己買回麻葉子、粽子,然后和弟弟們一起分享。從那時起,他就開始向往著,何時能夠學會開車,自己開車進城。他鐘情于車,膜拜于車,魂牽夢縈于車。車是他的夢,車是他的理想,車是他永遠不解的情結。于是,他立志要學會開汽車。他父親是個深明大義的人,他疼愛兒子,支持了兒子的這一人生選擇。
那年,吳文冠參加了左云最早的汽車學習培訓。培訓的性質是半培,熟悉駕駛的人都知道,“半培半訓,半途而廢。”學車沒車等于紙上談兵,到了樁考路考準得砸鍋。學習培訓期間,由于他勤奮努力,順利通過了駕車理論考試。回到家中,父母托人到有車的單位拜了師傅,他天天去幫師傅們洗車擦車,有時還帶上一包“大前門”給師傅們抽。時間一長,師傅們便喜歡上了這個小伙子。終于,他通過了路考拿到了駕照,拿到駕照的時候,他的興奮之情無法言表。
在創業的道路上,吳文冠也像他學開車一樣,不懈地探索著尋求著。他做過小生意,從呼市販過熟食品,每每販上熟食品,在返回的路上自己舍不得吃一點,回到家中先給親人們吃。
有志者事竟成。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這只雛鷹的羽翼終于豐滿,開始撲騰著并不十分結實的雙翼要跳要飛。在父親的支持下,他傾其幾年辛勞苦掙的血汗錢,買下了自己第一輛心愛的運輸車。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他淘取了自己事業的第一桶金。
上世紀80年代初,他家鄉光禿禿的山坡上,溝溝岔岔里,三步一個井,五步一座窯。國營、集體、股份、承包、私開一起上,本省、內蒙、浙江、山東等省及全國各地的民工蜂擁而至,前來“淘金”。這時店灣鎮的兩個村上張家墳村和西溝村,先后憑借豐富的煤炭資源走上了致富之路,而相鄰并不遠的吳文冠所在的井兒溝村,許多鄉親們還依舊過著苦日子。瞧著鄉親們沒完沒了的苦日子,吳文冠產生了辦企業的打算,他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創造財富,使鄉親們擺脫困境,走上富裕之路。
哲人說過:性格決定命運。回首企業的發展歷程,吳文冠感慨萬端,頭腦聰明、堅韌吃苦、不服輸的等等性格和品質,在不經意中塑造著他的命運,改變著他的人生軌跡。
公司成立以來,在董事長吳文冠的帶領下,全體員工團結一心,奮發努力,抓住機遇,穩步發展,以煤炭產、運、銷一條龍為主體,大力發展非煤炭產業,逐步向跨地區、跨行業全面發展的思路邁進,開拓進取,與時俱進。2001年投資400萬元創建了大同市永豐肉制品公司;2002年投資8000萬元興建了左云縣樹兒里煤礦,投資8500萬元收購了山西全盛化工公司全部股權,同年又投資2200萬元進行了二期改擴建工程即粉狀乳化炸藥生產項目;2004年投資1.8億元創建了小京莊煤炭運銷有限公司;2006年投資5000萬元興建了年產精煤280萬噸的小京莊煤炭運銷有限公司洗煤廠;2007年投資1900萬元在樹兒里煤礦和小京莊煤炭集運站建起9000多米的環保項目防塵抑風墻。就這樣,一步一步地使公司從一個小型鄉鎮煤礦逐漸發展成為跨煤炭生產、運銷及化工、食品加工等行業和擁有80多名各類中級以上專業管理人才、1000多名員工的較大型民營企業,并獲得大同市“優秀民營企業”、“重合同守信譽企業”和山西省“優秀中小企業”等榮譽稱號。一個只有高中學歷的企業家,領導著一大批具有高學歷的優秀專業人才,這不也是一個讓人驚嘆的奇跡嗎?
期間,為了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吳文冠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努力加強公司領導班子建設;轉變了經營機制;建立了科學的管理制度;充分挖掘潛力,積極開拓市場;加快技術進步,努力改善服務;設法降低成本……總之,在朝著現代民營企業建設方向的路上,他的每一個腳印都是那樣踏實而堅定,充分體現出一位優秀企業家的高瞻遠矚和大刀闊斧的魄力。
他有著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他吸納了一批有專長的人才。因為他的坦誠,別人都愿意跟他打交道;因為他的坦誠,他的下屬兢兢業業;因為他的坦誠,別人都心無顧忌地信任他;因為他的坦誠,在他困難時國營煤站可以放心地借錢給他;更因為他的坦誠,所以他能容人用人,擁有了一批精兵強將,像他的得力助手王亮,像他辦公室的武主任,都是公司茁類拔萃的人物。在采訪時,武主任說:“因為文冠這么信任我,所以我必須賣力地工作,自從我來到這兒,我幾乎沒有在晚上12點以前休息過。”由于這些,吳文冠的辦公室有了一個視企業如家庭的守攤子的武主任。
坦誠的另一面,吳文冠說,就是對員工一定要守信用,他對員工的工資從來不拖欠,每個月都按時發放。這種對于承諾的嚴格兌現,證明了他的公司是一個很有原則的公司,不會在任何困難之下喪失信用。所以公司員工也會變得簡單,如果他有能力的話,就什么也不用多想,只是往前沖就行了。更重要的是,一個誠實守信的公司,它對他的員工守信,也一定會對客戶守信。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遠的路,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這是吳文冠常說的一句名言,這句話許多年來一直激勵著他,激勵他一定要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他抓住了一切過往的機遇,演繹著成功,演繹著神話般的奇跡……
吳文冠就是這樣在人們的注視下,不可思議地創造了神話。他的奮斗經歷,驗證了魯迅先生幾十年前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專心致志于一個領域,積之十年,可成大家。”機會和成功,只會留給具有戰略眼光的人,一個人的現在,其實是過去的一種延續。不論是小學同學還是中學同學,都知道吳文冠是一個勤奮的人,一個不怕吃苦的人,一個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人。十多年的打拼,使他更加堅定了搞好自己企業的信心,要一路揚帆地走下去。
中國有句老話,叫商場無父子;還有句老話,叫為富者不仁矣。年富力強的吳文冠是不是也應了這些老話而人一闊臉就變了呢?大到一個國家經濟上去了,而道德淪喪了是悲劇;小到一個人富裕了,而道行失去了也是悲劇。像這樣的悲劇,時下比比皆是,一說到煤老板,人們便和貪圖私利、黑心礦主聯系起來。那吳文冠也是這樣嗎?不是,完全不是。從1995年開始創辦民營企業,他改革創新,嚴格管理,艱苦奮斗,脫貧致富,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他多次被上級領導表揚,并被授予“民營企業家”、“先進個人”、“勞動模范”稱號,成為當地建設的風云人物。面對成績,吳文冠沒有絲毫驕傲,他深知自己使命重大,也深知事業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他更時時牢記父親的囑托,正派做人,不做有違法律道德的事;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受到員工及社會各界的尊重和好評。在他的人生中,他最看重最講究的是“忠孝修身,見利思義”。他忠的是一個企業家應有的良知,一個企業家應具有的奉獻,僅2007年一年,他的企業就上繳稅金1.4億元,累計已完成上繳利稅4億多元,成為當地第一納稅大戶,為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
一位名人說過,重要的不是你獲得什么,而是你為社會付出了什么,這樣的人生才是美麗的。上世紀80年代初,有那么多人在左云這塊土地上辦企業,而現在大部分已經煙消云散了,我們的主人公卻成功了。衡量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固然與他創造的財富有著密切關系,但更為密切的,是對他人對社會的貢獻。吳文冠就是這樣,他所擁有的是比金錢更寶貴,更為崇高的精神境界。他所付出的辛勤,他所給予別人的快樂,給予我們深刻的啟示,就像塞尼加說的一樣:“擁有任何事物,如不能與人共享,是毫無樂趣的。”
在吳文冠辦公室的一個隱蔽處,存放著一雙運動鞋。那是幾年前,公司剛剛開張時,他與助手經歷過的無數個不眠之夜的見證。那時,為了節省開支,每天下班后,他和助手一起,把堆在公司院內的垃圾一鍬一鍬鏟起,通常一干就是一個通宵。那時,他們穿的都是運動鞋,如今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助手已成為公司的骨干,有車有房,而他也身價上億了。但那雙鞋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棄,因為它記錄了他創業時的艱難和腳踏實地的故事。
在縣里的一次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吳文冠曾這樣說過:“在自己富起來的時候,一定要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就是要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承擔更多的義務。既然黨的好政策讓我先富起來了,那么我就應該出錢為黨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多辦一些實事。”他慶幸自己是個遇到改革浪潮幸運的先行者。正是由于有了黨和國家的富民政策,才使他的企業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因此要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給后來者創造比自己當年更優越的發展條件,先富幫后富,共同富裕。扶危濟困,他總是走在前面,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資金投入慈善事業。從2002年起,先后拿出12萬元供養3名貧困大學生完成了學業。義務修路,他慷慨解囊,捐獻了50萬元。四川汶川大地震,他支援了110萬元。從1995年至今,個人拿出修路、建學校、救災和捐贈慈善事業的資金達390多萬元,吸收安排下崗職工、貧困農民子弟836人,幫助更多的人走出困境,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
魏文廷,是一位剛考上大學的學生,父親在他上中學時就已病逝,欠下一大筆外債。在他考上大學之前,姐姐已先他一年考上了大學。就在一家人一籌莫展,為他的學費犯難之際,吳文冠向他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幫他順利圓了大學夢。事后,吳文冠一再叮囑魏文廷和他的家人,不要對外人說起此事。像這樣得到吳文冠資助,又很少為人所知的事,對吳文冠來說,實在是太多了。
2008年,圍繞創建和諧大同的目標,為了以工補農,帶動農業區域的農民脫貧致富,吳文冠又投資2000萬元,在左云縣小京莊建起了現代化的菌類生產基地,主要生產白靈菇。項目完成后,不僅可使當地年增加產值5000多萬元,更重要的是可帶動周圍100余戶農戶脫貧致富。
面對環保優先,對經濟運行的自利原則和企業家道德良知的嚴峻挑戰,吳文冠堅定地抱著“開發一方,造福一方”的宗旨,堅持以“開發未動,環保先行”為原則,始終高擎環保的大旗,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做好環保工作。他努力加強公司各級領導和廣大職工的環保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命線,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把環保真正當作一件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大事來抓。他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并認為依靠科技來搞好環保是其中的一條重要途徑。長期以來,左云縣城由于沒有統一的牲畜屠宰場所,大街小巷隨意屠宰的現象到處可見,極大地影響了市容的整潔和食品衛生,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面對這種現象,2001年吳文寇毅然做出決定,投資400萬元在左云創建了大同市永豐肉制品公司,使長期以來困擾在各級領導面前的難題得到解決。
茫茫宇宙,大至日月星辰,小至花鳥魚蟲,事物都有它們自己的空間定位,并按照自己特有的軌跡運行著。作為宇宙萬物之靈的人類,有著不同于其他動物的時空定位,曾經來到過,現在生活和以后將要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人生定位——人生坐標。有的人把自己的人生坐標定位在了權上,有的定位在了金錢上,有的定位在了碌碌無為無所事事上,也有的定位在了名利上,定位在了為社會造福上,人生定位的多樣性,組成了豐富多彩的社會性。大同市東昌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文冠的人生坐標是“辛勤耕耘,甘于奉獻”。從他那充滿哲理帶有辯證色彩的語言中,從他走過的一行行深深的足跡里,我們就已經看到了,他給自己確立的人生坐標并不是虛夸,并不是嘩眾取寵,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有目共睹的、令人起敬的“閃光坐標”。
多少人有了錢就變壞,游山玩水,吃喝嫖賭,揮霍無度瞎折騰,而吳文冠依然是那樣地節儉,那樣地實在,他不會跳舞,也不下歌廳,一如既往地過著儉樸而平凡的生活。
煤炭資源是有限的,總有枯竭的一天。左云境內長城綿延、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理想的旅游避暑勝地,只是沒有得到開發利用,鎖在深閨人未識。吳文冠從長遠出發,又把目光投向了新興的旅游產業,著手旅游業的開發利用。吳文冠這個辦事穩重的漢子,仍不知疲倦地奔走在他的人生之路上,迎著夢想,迎著希望,續寫著自己神話般的金色年華。改革開放30年,他是受益者、參與者,也是實實在在的奉獻者,從一位普通的農民,成長為一位卓有成效的民營企業家。一個人取得成功是艱難的,但是更艱難的是在成功的光環下,能夠保持清醒,在走出光環時能依然如故。吳文冠這個憨厚堅毅的黃土地上的男子漢,他以堅實的步履走出的每一個足跡,都散發著光輝,散發著神話般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