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長
我國慈善事業潛力很大、前景廣闊,現代慈善事業發展可以為佛教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在此,我想專門就發展慈善事業與光大我國佛教事業談幾點體會。
慈善事業的內在本質
與佛教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深厚的淵源
慈善事業是一項道德事業,體現的是人文精神,展示的是社會責任。慈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行為,它不僅僅是富人的事情,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做善事,社會成員的普遍參與正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慈善也不僅僅是捐贈款物,人人都可以通過志愿的方式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為社會和他人奉獻愛心。回良玉副總理分別在接見2006年度和2007年度“中華慈善獎”獲得者時,兩次均提到其本人到廣西農村考察時看見的兩句對聯:“善乃是幸福之源,寬乃是長壽之本”,并深有感觸地說到,做慈善事業至少有“四利”:一是利他人,主要是困難群體。慈善事業是解決群眾生活和特殊困難的一條重要途徑。二是利國家,慈善事業幫助政府分擔責任,化解社會矛盾,解決市場經濟力量觸及不到,政府行政手段難以顧及的問題。三是利社會。以愛心、奉獻為宗旨的慈善事業,能喚起捐贈者和被捐贈者的社會責任感,在社會上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的機制,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會穩定和諧和精神文明建設。四是利自己。做善事使他人獲得歡樂和幸福,為社會盡了責任,行善者本人也得到了歡樂和幸福。這些體會對于我們不僅是提醒,也是教育和鼓勵。對于社會每個成員來講,慈善是修養,是品德,是社會責任,是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的一種人文精神。對于全社會來講,慈善是社會和諧、穩定、安寧的調節器,是人類發展、文明、進步的標志。
佛教強調修行、慈悲世人、普度眾生。從完善自我的角度講,佛教強調提高個人的修養水平和品行;從人生觀的角度講,佛教強調悲憫人生、關愛生命,體現的是人道精神;從行為角度講,佛教強調扶弱濟困、幫助眾生,體現的是社會責任。這與慈善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相融相通的關系。可以說,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不僅是慈善事業的內在本質,也是佛教的基本特征。
大力發展慈善事業不僅是社會的需要也是佛教事業發揚光大的重要歷史機遇
當前我國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人們的思想觀念也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這些既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進步帶來了巨大的活力,也帶來了新的矛盾和問題。截止到去年年底,我國城市還有2200多萬低保線以下的群眾,農村還有5700萬低收入和貧困人口。根據去年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全國現有殘疾人口8296萬。每年因各類災害需要救濟的群眾近8000萬。為解決大量群眾的各類困難,國家在不斷完善相關保障制度。一是從2003年開始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目前,全國城鎮困難群眾有2270萬人得到最低生活救助和基本保障。自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目前已有3560多萬農村低收入群眾得到救助。2007年,全國投入城市低保資金達到277億元,投入農村及其他社會救濟190億元。二是建立災害救助制度,包括應急生活救助、災后恢復重建援助和冬春受災群眾生活救助等,近年來每年救助受災群眾在7000—8000萬人,投入救災資金在80多億元。三是建立國家扶貧計劃,每年投入120多億元幫助農村低收入群眾發展生產,增加收入和改善生活條件。四是發展特殊對象的社會福利事業,對老年人、殘疾人、孤兒等提供幫助和救助。2007年投入社會福利事業資金87億元。但是,解決困難群眾的生活問題,既需要各級政府的不懈努力,也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共同支持。特別是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不僅存在覆蓋面小、保障水平低、保障項目少等矛盾,還在于我國人口基數大,各類社會群體出現臨時的、突發性的困難很多,單靠政府剛性的社會救助制度難以有效保障各類社會群體的需求。慈善事業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他保障制度的補充,可以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我國正處于從低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的關鍵時期。2007年全國人均GDP達2280美元,部分省市人均GDP實際已經進入發達國家水平,如上海為9200多美元、北京為7800多美元、浙江5200多美元等。但是,地區之間、人群之間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各類社會矛盾突出,尤其是我國加入WTO之后,在經濟上與國際社會接軌較快,但社會管理的思路和方法很多方面還停留在70—80年代的水平,更缺乏國際的眼光和采取國際通行規則處理問題,特別是處理好農村群眾、城鎮農民工、社會組織等各類特殊群體的利益問題,協調好政府與各類利益群體的關系問題。我國社會管理的現代化和國際化,已經成為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和發展經濟之外的另一個重大挑戰。慈善事業是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是社會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是減少社會矛盾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措施,大力發展慈善事業不僅十分必要和迫切,還必須充分吸收國際社會開展慈善工作的經驗和做法,并與我國文化、社會傳統和經濟發展水平相結合。
在發展我國慈善事業的歷史進程中,我國佛教事業同樣面臨著重大機遇和挑戰。一方面,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政治更加民主開放,宗教政策進一步寬松,以及人們追求自身發展、期盼和諧安寧的生活,為佛教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條件;另一方面,人們社會生活和工作壓力加大、生活節奏加快,加上當今社會存在著思想多元、信仰空洞、內心浮躁、目標偏離等眾多問題,絕大多數人對佛教文化、宗教信仰等關注很少,佛教在促進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等方面的作用非常有限,佛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面臨重大轉型。
用現代慈善思想和理念完善
佛學的理論與實踐
我國慈善事業潛力很大、前景廣闊,現代慈善事業發展可以為佛教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展提供新的契機。由于慈善事業與佛教的文化淵源和天然聯系,佛教界參與慈善事業有著綿長而深厚的歷史傳統,現代慈善事業的發展為佛學理論和實踐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在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方面,南普陀寺及慈善基金會一直是大陸慈善事業的積極參與者,也是佛教界的突出代表,在社會各界反響良好。在寶島臺灣,由證嚴法師創建的慈濟慈善基金會因其先進的理念和卓越的工作,不僅在臺灣,而且在海內外日益受到廣泛關注和群眾好評。由于工作關系,本人近兩年對慈濟慈善基金會有所了解。作為一名佛緣淺薄的凡夫俗子,僅從一個從事慈善工作的行政人員角度,我對慈濟的一些理念和做法感觸非常深刻,甚至有些震驚,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對慈善和佛教的認識。
通過比較大陸佛教界與慈濟參與慈善事業的做法,感到大陸佛教界在慈善領域的潛力遠未得到有效開發,特別是大陸佛教界在參與慈善的理念、做法,更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體會之一:證嚴法師提倡佛教的生活化,提倡菩薩人間化,認為出家人修行,是為了普度眾生,一定要和
群眾在一起,并特別指出“諸佛皆出人間,終不在天上成佛也”。這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對佛教的“墜入空門、四大皆空、不問凡事、獨善其身”等印象。慈濟所倡導的把自身修煉與扶貧幫困等慈善行為緊密結合,豐富了佛教的理論和實踐,使佛教與群眾生活聯系起來,不再變得神秘、孤獨。體會之二:證嚴法師提倡佛教的現代化,不僅提出不燒香的佛堂,不貼金的佛像,認為正信佛教徒不是迷信的等理念,而且積極倡辦現代慈濟醫院,利用現代醫院的人才、技術、設備,倡導開展器官、大體捐贈等做法。這些理念和做法令人感嘆,真正體現了佛在人們心中,也實實在在讓社會和群眾得到幫助和實惠。體會之三:慈濟慈善基金會在開展救災、扶貧、醫療衛生、救孤、助老、助殘等傳統慈善活動的同時,還積極吸收現代慈善理念和做法,建立了各類義工隊伍,特別是環保義工等,擴大了慈濟的社會效果和貢獻。體會之四:在慈濟人的眼中,為困難對象奉獻了愛心、提供了幫助,不是祈求和滿足于受助者的感激,而是對受助者心存感恩,感謝對方為慈濟人提供了提升自己、回報社會的機會。從佛家的角度看,這是佛的本性、是佛的緣分,善行就是增福、修行;從俗家的角度看,這是對慈行善舉更高層次的詮釋,是人性的提升。
上述佛教理念的完善和實踐活動的深入,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慈善事業的內容。同樣,現代慈善理念和做法必將推動佛教理論和實踐的完善提高。
促進我國慈善事業加快發展是我國佛教界人士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
近年來,我國慈善事業有了較大發展。據我們統計,2007年全國捐贈款物達到309億元,參與社會服務的各類志愿者達到6500萬人,特別是今年初我國部分地區發生嚴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后,社會各界自愿為災區捐贈款物達到22.75億元,汶川地震社會捐贈款物接近600億元,為抗災救災和災區恢復重建提供了有力支持。但從總體看,全社會現代慈善意識還不高,普通群眾參與慈善事業的廣度還不夠,慈善還沒有成為社會大眾的自覺行動。同時,慈善事業的政策法律環境還不完善,慈善事業運行機制還不夠健全。
為促進我國慈善事業發展,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首先,慈善事業是一項道德事業,需要加強宣傳和教育,大力提高全社會的現代慈善意識。這與我國傳統慈善思想中的慈悲、憐憫觀念不同,與傳統慈善活動中的限于親人、家族的幫扶活動不同,是建立在平等、博愛的基礎上,著眼于培育全社會的現代財富觀,宣傳人人可慈善、人人會慈善的理念,提高對現代慈善知識的理解,采取國際通行的慈善做法和政策措施,為慈善事業發展創造強大的群眾基礎。
其次,慈善事業是一項和諧事業,需要加強溝通和引導,完善慈善工作體制和機制。慈善事業利國家、利民族、利社會、利他人,是一項惠及廣大群眾特別是貧困群眾的事業,是維系社會和諧平衡的重要方面。發展慈善事業,能夠喚起捐贈者和受助者的社會責任感,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準。今年,國務院首次把“鼓勵和支持慈善事業發展”列入工作要點,并明確由民政部承擔促進慈善事業發展的職責,組建了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專門負責此項工作,地方各級政府也要把慈善事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完善“政府推動、民間運作、社會參與、各方協作”的慈善事業發展機制,我國慈善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再次,慈善事業是一項陽光工程,需要加強規范和管理,切實提高慈善組織和慈善行為的社會公信力。一個弱勢群體、一個貧困家庭或一個處于困境中的人,如果能夠及時得到社會的關愛和他人的幫助,就如同感受到陽光的溫暖。因此,慈善事業實際上就是陽光工程,陽光工程需要陽光運作,加強規范管理,這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基礎和生命,是現代慈善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民政部門作為慈善事業管理的職能部門,將從促進慈善事業大發展的角度,加強管理、協調和指導,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培育和規范,發展好各類社會慈善組織,一手抓監督管理,建立健全監督機制,確保慈善捐助來自于民、用之于民,確保我國慈善事業的健康發展。
加快我國慈善事業發展,不僅是全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佛教界人士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在此,對于佛教界參與慈善事業提出幾點建議:
一是以更積極、開明的態度和更寬廣的胸懷,大膽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人類文化成果,積極采用現代慈善理念和做法,在參與和支持慈善事業的過程中,完善、提高佛教的理論和實踐。當前,佛教界在總體發展規范、有序的情況下,也出現了一些急需要克服的弊端,譬如,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商業化趨勢,視佛家圣地為獲取巨額利潤的平臺,甚至少數地方把巨額的商業利益作為增加個人和團體利益的手段;以追求名利為目的的官僚化趨勢,把行政級別和社會地位作為努力的方向;以追求個人享受為目的的粗俗化趨勢,把個人生活舒適和享受作為生活目標。這些現象盡管很少,但如同“毒奶粉”事件一樣,在高度透明和國際化程度快速提高的新的時代,這些趨勢會極大地影響佛教界的形象,甚至關系到整個行業的生存和發展。
二是加強協調與溝通,積極融入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的體系和活動中,并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我國佛教界從事慈善事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目前需要與其他慈善組織開展交流合作。我們倡導佛教界人士同國內慈善界一道行動起來,加強行業聯合,共同開展慈善應急救助等行動,首先把應對社會出現的各類特殊困難對象的需求,作為協調合作的工作內容,共同搭建起“有求必應”的工作平臺。
三是要注意提高慈善工作的透明度和規范性。要及時公開慈善捐助和救助的活動情況,特別是捐贈資金的使用情況,與捐贈人及時溝通和反饋,與社會公眾形成良性互動。南普陀寺在慈善工作中加強信息公開、透明的做法,不僅符合現代慈善事業發展的要求,也值得其他機構和人士的學習。
四是要注意培養一支懂管理、會運營、熟悉現代慈善工作的專業人才,提高現代慈善管理能力。
今后,我們期待與慈善界的各個機構和人士緊密合作,更熱切希望與佛教界在內的整個宗教界人士加強合作,共同促進我國慈善事業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