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超 李 業
東城區位于東莞市中部,面積約1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3萬人,外來人口30多萬人。2007年全區生產總值163.52億元,比上年(下同)增長23.53%;工業產值246.46億元,增長19.43%;外貿出口值18.41億美元,增長24.9%。制造業是東城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改革開放以來,東城區建設了三大工業集約基地,積極引進外資,大力扶持民營經濟。2007年,在東城區設立的工業企業有10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0多家,民營工業企業500多家。
東城區是東莞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有較強的代表性。截至2007年底,東城區共有省民營科技企業43家,省高新科技企業24家。在經濟日益全球化、跨國公司大量涌入、國內制造業成本壓力增大的形勢下,我國制造業企業的成本優勢越來越弱,競爭力也隨之下降。尤其是當前全球正遭遇金融危機,我國商品出口受到了嚴重影響。因此,制造企業更加需要進行技術創新,開發新產品、新工藝,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對東城區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的現狀與問題進行調查與分析,目的是找出目前東城區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所存在的問題,認清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為今后提高制造業企業競爭力、優化和升級東城區產業結構提供可借鑒的方向。
被訪企業技術創新的實際狀況
本次調查方式主要為問卷調查,同時輔以實地走訪。按照分群抽樣的方法,在120家企業中發放了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02份。調查結果顯示,被訪企業的員工構成,大多為外來打工人員,學歷一般不高,僅有部分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學歷相對較高。在科研方面,被訪企業中設有研發機構的接近一半,大多設立在本企業內部,個別跨國企業的研發機構則設立在國外。
在102家被訪企業中,在2005至2007年有42家企業開展了技術創新活動,占總數的41%,大多數企業仍以生產低附加值的產品為主,沒有開展技術創新。
——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
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的主要目標為擴大市場份額、減少環境污染、增加利潤,其余依次為擴大產品品種、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入、改善工作條件和提高產品質量。
——企業技術創新的類型
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活動的主要方式為本企業獨立開發,占到了創新企業的54%(23家),其余依次為同國內企業合作開發,購買或引進現成技術成果、與國外企業或機構合作開發、同國內科研機構或高校合作開發。
被訪企業中,采用的產品創新活動類型主要為采用新材料,采用的工藝創新活動類型主要為采用新的工藝或方法。
——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來源
被訪企業中,引導企業技術創新的信息來源主要為用戶、國內外技術交流活動、同行業其他企業、企業內部和行業內專業信息機構。
——企業技術創新的績效
1.科研經費支出。102家被訪企業中,32家有科研經費支出,從數據上來看,這些企業每年在科研經費上的支出呈現增加的趨勢。
2.研發人員。102家被訪企業中,38家有研發人員,其中研發人員比重(R&D人數/職工人數)大多在1%至5%之間,大于20%的有5家。
3.專利申請。2005年有15家企業申請,2006年有17家企業申請,2007年有19家企業申請,也呈現了遞增的趨勢。
4.創新頻率(產品創新數+工藝創新數)。所有被訪企業2005年的創新頻率為72個,2006年201個,2007年163個。這反映出東城區制造業企業的創新頻率不穩定,值得引起注意。
5.新產品銷售收入。102家被訪企業中,有18家企業有新產品銷售收入,占18%。從數據上來看,這些企業每年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大多呈現增加的趨勢。
企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在制約企業技術創新的因素中,包括經濟、知識、市場、政府等因素。依據被訪企業的主觀判斷,主要因素有企業內部資金不足、技術創新成本太高、風險大、缺乏科技人才、政府投入不夠及缺乏知識產權保護等。
從調研結果和筆者長期的觀察來看,東城區部分制造業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是,大多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尚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科技投入不足
東城區仍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低附加值的中小企業為主。從調研的結果,我們可以看出,被訪的102家企業中僅有20家企業在科研經費方面有支出,而且R&D這一指標均較低,說明企業對于科研的投入尚顯不足。因此,科技活動經費投入的規模和強度不高是制約東城區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的突出問題。
——缺乏技術創新需要的人才
被訪企業中,相當一部分經營者缺乏創新意識和專業技術背景,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經營思想和過強的規避風險意識,使其對技術創新顧慮重重,畏縮不前。其次,絕大部分企業都存在著技術人才短缺問題。
——技術創新環境和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根據調查表明,大多數企業對技術創新外部環境的總體評價都不高,其中認為目前制約企業技術創新最主要的因素為資金。對于這些企業而言,它們需要一個寬松的環境;但實際情況是,由于普遍存在設備老化、包袱沉重、資金短缺等問題,所以雖然經營者有強烈的通過技術創新解決生存與發展問題的愿望,但經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是政府的投入度和人才的缺乏,許多科技立法還只是行政法規、規章乃至政策文件,權威性不高,約束力不強。即使已有的法律規定也過于原則化,可操作性不強,缺乏應有的法律約束力。
制造業企業技術創新的建議
依據被訪企業的主觀判斷,在促進企業技術創新關鍵要素中,得分較高的主要是技術人才、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優惠政策的扶持。企業認為政府應該在提供優惠政策、創新資金、科技信息服務、搭建科技條件平臺、幫助引進人才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雖然目前東城區制造業以中小企業為主,但在開展科技創新、推動技術進步方面,這些中小企業仍是一支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因此,一方面,這些企業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予以解決;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這些企業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
——政府積極營造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制度環境
政府應積極制定扶持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包括設立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科技計劃,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全過程的支持;制定企業信息扶助政策,通過建立和發布有關科技信息以減少企業的信息收集成本;制定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保證其對技術創新成果的專有性;制定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援助;實施政府采購政策。
——通過市場化運作實現科技研發投資多元化
在利用好國內科技資源的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國際科研資本。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開始在全球范圍內配置其研究與開發資源,為公司全球經營活動提供有效的知識與技術支持。利用跨國公司謀求全球利益的動機,加大對國際研發資源的利用,將是對制造業企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補充。
——充分發揮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作用
科技人員是技術創新的主要承擔者,要在企業內部形成一整套人才培養、使用、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提高他們的創新能力。尤其要培養他們的經濟意識,使之成為既有技術專長,又有市場眼光的新型創新人才。同時要進一步深化企業分配制度的改革,鼓勵技術要素以各種形式參與收益分配,逐步加大知識資本投資入股的確認比例,形成良好的聚才機制,吸引更多的國內外優秀人才積極投身于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之中。
——建立技術同盟,形成開發體系
隨著科技進步速度的加快和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技術創新的難度和復雜性越來越高。技術創新涉及多種領域的技術和知識,中小企業很難依靠內部力量獲取所有的關鍵技術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市場競爭的環境下,獨立完成一項復雜的技術創新,無論從開發周期還是從投入成本看,都會面臨很大的市場風險。因此,東城區制造業企業要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就必須吸引更多的科研開發機構、高等院校進入技術創新系統,即通過發揮產學研各方面的優勢,積極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人才和信息上的支持。 (作者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