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艷翎 毛云高 呂淑英
【關鍵詞】消化道息肉;治療方法
お
2007年4月本院引入的高頻電刀兼有電凝電切及氬離子凝固束的功能,內鏡科主要將其應用于消化道息肉與出血的治療中,現將電凝電切術與氬離子凝固術(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在內鏡下對消化道息肉的治療作比較,以探討這2種方法的適應證及優缺點。
1 臨床資料
全部患者共123例,男60例,女63例,年齡27~78歲,平均53.7歲。高頻電凝電切組病例85例,其中食道息肉1例,賁門息肉1例,胃息肉21例,十二指腸球部息肉4例,大腸息肉58例;單發息肉48例,多發息肉37例;有蒂息肉85枚,無蒂息肉41枚;病灶直徑0.3~5.0cm不等。APC組病例38例,其中食道息肉5例,胃息肉10例,十二指腸球部息肉4例,大腸息肉19例;單發息肉26例,多發息肉12例;有蒂息肉32枚,無蒂息肉24枚;病灶直徑0.3~1.2 cm不等。息肉結果:123例活檢組織病理學結果均為腺瘤或炎性息肉。
2 器材與方法
全部病例均按內鏡常規準備,查血常規及出凝血時間,術后均進流食1~3 d,酌情給予補液,止血劑,上消化道抑酸、抗潰瘍2周,下消化道保持大便通暢2周,便秘者需用緩瀉劑。
熱凝電極組國產YH300A型高頻電刀,功率60~80 W,導管長3 m,直徑2.3 mm,探頭燒灼2~10次不等,每次2~5 s不等。在胃鏡和腸鏡直視下,近鏡觀察息肉,經內鏡鉗道插入圈套器,伸出內鏡頭端,如果是廣基息肉,圈套器鋼絲伸出3 mm左右燒灼息肉;如果是帶蒂息肉,圈套器鋼絲套住息肉蒂部,長蒂息肉選擇蒂的中央,短蒂息肉選擇息肉頭蒂交界處,收緊圈套器,通電先電凝后電切,蒂部出現白色凝固層,說明起到了凝固效果,在凝固層出現冒煙現象,說明出現了切割效果。
APC組具有氬束凝功能的高頻電刀為國產YH300A型。術前首先開啟氬氣瓶閥門,注滿氬氣。使用的氬氣流量為2.0/min,氬離子凝固束的導管直徑2.3 mm,胃鏡用的導管長2.5 m,腸鏡用的導管長3.0 m,導管連接高頻電刀的氬束凝輸出接口,常用電凝指數為A40。
在胃鏡和腸鏡的直視下,近鏡觀察息肉,經內鏡鉗道插入氬離子凝固器導管,導管伸出內鏡頭端,直至病灶上方約0.3~0.5 cm處,以每次1~3 s的時間施以氬離子凝固治療。氬離子凝固術治療后,病灶表面泛白、泛黃甚至出現黝黑樣變。氬離子凝固治療次數視病灶大小、質地情況自行決定。一般以內鏡下整個病灶灼除為止。氬離子束凝固治療時,病灶周邊黏膜初始發生腫脹,繼而因蒸發而出現固縮和塌陷現象,操作過程中應抽吸腔內煙霧,以免影響視野和治療的進行[1]。
3 結果與并發癥
熱凝電極組,85例患者126枚息肉,電凝電切治療,熱凝探頭上黏附組織,34例需拔除探頭,消除粘附組織,延長了治療時間。吳云林等[1]也曾報道分別視病灶大小,探頭燒灼3~10次不等,每次約2~3S。所有燒灼3次以上者,熱凝電極探頭上都有多量病灶組織粘連。55%病例需拔除電極探頭,消除粘附組織。有時凝固層與息肉蒂部緊緊粘住,未能完成切斷,邊通電邊將圈套器拔出。本組4例廣基小息肉(0.3~0.5 cm)出血,內鏡下噴灑立止血,觀察數分鐘,血止退鏡。17例患者的息肉細蒂或亞蒂,頭徑部直徑大,電凝電切術中創面滲血,即刻置入APC治療導管,對準息肉圈套邊緣滲血處,連續治療數次,每次3~5 s,直到創面泛白甚至呈黝黃色,出血停止,內鏡下觀察數分鐘,確認出血停止后退出內鏡。所有病灶內鏡下均完整灼除。
APC組,38例患者,56枚息肉,<0.5 cm灶病,APC治療2~3次,病灶創面均凝固變白;0.5~1.2 cm的息肉,一般需4~8次凝固治療。為避免腺瘤病灶殘留,病灶邊緣經APC治療時均將該區灼療成微黃黝黑色。APC對廣基,亞蒂息肉治療時間短;對細蒂息肉治療時間長,細蒂息肉活動性增加了治療時間。所有患者均治療成功,隨訪1個月,未發生任何并發癥。本組6例患者訴治療時有灼痛感,治療后即刻消失,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4 討論
電凝電切適用于帶蒂息肉的切除。Curtiss[2]發現在息肉切除時,若高頻電流的輸出功率相同,電流通過組織時所引起的溫度上升變化與組織橫斷面的粗細有關。組織的橫斷面越細,溫度上升越高;而組織橫斷面越粗,溫度上升越低。圈套器勒緊息肉蒂部減少了電刀與組織的接觸面,引起局部溫度明顯上升,息肉蒂部形成良好的凝固層,放電而切斷息肉。電凝電切對廣基息肉治療次數多,通電時間長,對組織燒灼深,電灼時初始引起表面組織凝固,如果繼續通電,就引起較深組織壞死,最終形成堅硬的焦痂。內鏡下高頻電治療息肉的常見并發癥為出血,穿孔及灼傷[3]。
APC是Grund[4]等于1991年將其引入內鏡治療,經歐美國家大量的臨床實踐,APC在應用于消化道出血,早期癌腫,良、惡性狹窄,息肉,血管畸形,Barrett食管,糜爛性出血性胃炎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由于APC噴射的氬氣流是散發的,其產生的熱凝固效應為軸向和側向傳導,每次凝固的范圍較熱凝電極廣泛,因此APC適合于扁平,廣基且直徑≤1.5 ㎝的息肉。較大的帶蒂及廣基息肉和腺瘤,可先用圈套器切除,殘留組織用APC治療,可根除病灶和有效止血,降低復發率。內鏡下應用氬離子凝固術治療較大的帶蒂及廣基息肉和腺瘤時,最好多次治療和復查,可望進一步降低復發率[5]。國外報道,APC組織穿透較淺(2~3 mm),只要操作得當,一般是很安全的[4,6]。由于APC為非接觸性,不存在探頭組織粘連問題;熱凝電極在治療中被大量組織粘連,不得已中止治療,退至體外清除粘連物,影響了治療進程,延長了治療時間。顯然APC在廣基,扁平息肉方面的治療較之熱凝電極更為便捷。但Wahab等[7]報道的125例APC治療者中,6例發生穿孔(咽食管憩室3例,結直腸3例)。可見APC的并發癥并非少見。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復治療,盲腸、右半結腸、憩室、食管等部位APC探頭應與靶組織保持一定距離等,可望降低APC術的并發癥。
筆者體會,熱凝電極術與APC各有適應證,可以互補。在治療胃腸息肉及廣泛出血時,APC迅速、有效。由于APC在我國起步較晚,在臨床治療中還需積累更多的經驗。
參 考 文 獻
[1] 吳云林,馮莉,孫波,等.氬離子血漿凝固術治療胃腸廣基扁平息肉和出血.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1,6:325-327.
[2] Curtiss LE.High frequency currents in endoscopy:a review of principles and precautions.Gastrointest Endosc,1973,20:9.
[3] 徐富星.內鏡診治消化道息肉的進展.中華消化內鏡雜志,1999,16:133-134.
[4] Grund KE,Storek D,Farin G.Endoscopic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first clinic experiences in flexible endoscopy.Endosc Surg,1994,2:42-46.
[5] Zlatanic J,Jerowe M,Wage D,et al.Large sessile colonic adenomas:use of argon plasma coagulator to supplement piecemeal snare palypectomy.Gastrointest Endosc,1999,49:731-735.
[6] Farim G,Grund KE.Technology of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endoscopic applications.Endosc Surg,1994,2:71-77.
[7] Wahab PJ,Malder CJJ,Hartog GD,et al.APC in flexible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pilot experiences.Endoscopy,1997,29:176-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