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君
隨著我國醫療制度改革的不斷變化,人們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對醫護人員的職業道德,技術水平和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產科病房是醫療事故和糾紛的高風險科室,由于產后護理工作大都是在產婦及家屬的直視下進行,個別護士的法律意識淡薄,服務意識滯后,工作責任心不強等造成產婦及家屬對醫護人員的投訴,引發護患糾紛,給醫院管理工作帶來被動。因此,針對我科產后護理工作中存在的糾紛進行原因分析,提出相應的防范對策。
1 原因分析
1.1 護理行為缺乏嚴肅性,法律意識淡薄。個別護士服務意識滯后,工作中說話隨便,思想不集中,談論與產婦無關的話題,致使產婦及家屬反感,事后將母嬰出現的一些異常狀況歸咎于護士工作不認真。
1.2 護士對護理行為的后果缺乏足夠認識。如:護理記錄書寫不規范,不及時,護理文件缺乏真實性,完整性,護理計劃的制定缺乏產婦及家屬的參與,在知情同意方面做得不好,引發護患糾紛。
1.3 護士缺乏“慎獨”精神,護理操作中存在不安全因素。
1.3.1 違反三查七對制度。如:給產婦更換液體時,帶教老師未做到放手不放眼,而是由進修護士獨自執行,未認真檢查液體,導致輸液瓶中的絮狀物未被護士及時發現,而是由家屬發現及時制止,幸免不良后果,引發護患糾紛。又如:治療班護士未做到口服藥看服到口,致使產婦家屬把產婦外用洗劑當成嬰兒退黃疸藥物給嬰兒使用,幸虧被其他護士及時發現并制止,未造成不良后果,但產婦及家屬仍然心有余悸,對護理工作產生不信任。
1.3.2 違反技術操作常規。護士工作責任心不強,巡視病房不及時,觀察病情不細心,處理問題想當然,缺乏風險預見性,如:家屬訴嬰兒腹瀉,護士未曾查看就盲目告訴家屬服用退黃疸藥物可能會腹瀉,是正常現象。結果導致嬰兒重度脫水急轉新生兒科治療,雖轉危為安,但仍然引發護患糾紛。
1.4 健康教育指導不全面,沒有做到通俗易懂。如;沒有預先給產婦講解新生兒紅斑產生的原因,致使產婦誤解是護士洗澡時給燙傷的;個別產婦沒有真正掌握母乳喂養知識和擠奶手法,以至乳房腫脹,造成喂哺困難。
1.5 物價收費,催款是護患糾紛的導火索。許多家屬對收費項目不了解,特別是現在服務項目較多,家屬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易引起誤解,加上少數偶爾記費不準確或重復記費、多記費。此時,護士行為稍有不慎就可能激發護患矛盾,造成糾紛[2]。
2 防范對策
2.1 加強護士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教育。護理活動中使用文明用語,不聊天,不談論與工作無關的話題,主動學習與護理有關的法律、法規,學會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護患雙方的合法權益;特殊的治療、護理、檢查應征得產婦的同意,講明注意事項并履行簽字手續。
2.2 護士嚴格按照病歷書寫規范及護理文書要求書寫,做到及時、準確、客觀、規范、完整記錄。及時履行告知義務,尊重產婦權利,對產婦及家屬提出的問題解答科學準確。
2.3 嚴格執行查對制度,認真遵守技術操作規程。產科護士要充分認識到產科工作的風險性和復雜性,加強責任心,重視知識更新和技能訓練,培養“慎獨”精神,確保護理工作質量。
2.4 采取多種形式,內容豐富形象,認真做好健康教育指導。如:實施個性化健康教育指導,進行有效溝通,在巡視病房過程中隨機提問,反復指導,保證產婦真正掌握并在其掌握后簽字認可。
2.5 合理收費、透明物價。對于產婦及家屬有疑問的醫療費用方面,護士要主動耐心解釋,堅持一日清單制增加透明度,并利用“醫卡通”服務進行查詢,及時清退多收費用,催款時護士要注意語氣和方式,不可激惹產婦及家屬,盡可能將護患糾紛化解于萌芽狀態。
參 考 文 獻
[1] 張紅兵.兒科護士慎獨教育與管理.護士管理雜志,2003,3(1):43.
[2] 龍霖,王永玲,胡定偉,等.舉證責任倒置實施后護士職業緊張的調查研究.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4,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