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洪穎
【摘要】 目的 探討幽門螺桿菌(Hp)與胃食管反流病(GRED)的關系。方法 將經內鏡確診的GERD患者50例及對照組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70例,均行14C呼氣試驗及快速尿素酶法進行Hp檢測。結果 5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為32.7%,70例對照組Hp感染率53.6%,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ERD患者各級之間Hp感染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Hp感染可能與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有關。
【關鍵詞】胃食管反流病;幽門螺桿菌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組織損傷的癥狀,是臨床常見的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主要表現包括燒心和或反酸,胸骨后疼痛以及咽喉氣道等食管外組織的損傷,常見于餐后。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已證實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和胃MALT淋巴瘤的發生密切相關。Hp的感染可能影響食管下括約肌(LES)的壓力、局部胃酸分泌以及胃排空功能。有學者觀察到,在成功根除Hp后,隨著Hp感染率下降,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腺癌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因此,研究者推測Hp與GERD的發病有關。本研究對50例GERD患者和70例輕度慢性胃炎患者進行Hp檢測,探討Hp與GERD的相關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至江漢大學附屬醫院消化科就診的50例GERD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齡(38.6±16.4)歲。均具有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燒痛等胃食管反流癥狀,并經內鏡檢查符合2003年《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對照組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平均年齡(40.2±14.8)歲,均為同期在我院消化科就診經內鏡檢查診斷為輕度慢性胃炎的患者。兩組之間在性別、年齡方面無顯著性差異。既往患有消化性潰瘍、胃癌者被排除。
1.2 研究方法 兩組在檢查前2周內均未使用過抑酸劑及抗生素。空腹8 h以上行內鏡檢查,對GERD患者依據2003年《反流性食管炎診斷及治療指南》進行內鏡分級。兩組均在距幽門2 cm處小彎側取活檢行快速尿素酶檢測,并同時行14C呼氣試驗檢測。
1.3 Hp感染的確定 快速尿素酶檢測及14C呼氣試驗兩結果均為陽性者確定Hp(+),兩結果均為陰性者確定Hp(-),兩結果不符者剔除。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統計學分析顯示,GERD組Hp的感染率明顯低于輕度慢性胃炎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GERD組各級之間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GERD是臨床常見的上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目前認為與胃食管連接處抗反流屏障下降,食管清除功能及食管上皮防御功能減弱,胃內壓力升高和胃排空障礙等多種因素有關[1]。胃食管連接處抗反流屏障主要指下食管括約肌(LES)的壓力,LES松弛導致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以及胃酸、胃蛋白酶對食管黏膜的攻擊是引起反流癥狀的重要發病因素。Hp定植在胃竇黏膜小凹,分泌尿素酶,分解尿素產氨,有利于Hp的生長繁殖;其分泌的蛋白酶可以引起胃黏膜的炎癥損害;其菌體胞壁還可以引起宿主的免疫反應,是胃十二指腸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歐洲一項連續l年的觀察研究結果表明,與自然人群相比,食管炎或Barrett食管患者Hp感染率較低[2]。日本學者的研究發現食管炎患者的Hp感染率遠低于對照,合并Barrett食管的患者Hp感染率更低[3]。另一項研究顯示,非HP感染的GERD患者與HP感染者相比,食管炎更嚴重,Barrett食管更多見[3]。因此推測HP對GERD的發病有關,可能起保護作用,并降低其嚴重性。
筆者通過研究發現GERD患者中Hp的感染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Hp的感染可能與GERD的發病有關,可能具有保護作用,但未發現Hp感染與GERD嚴重程度有關。目前Hp的感染對GERD發生機制的影響尚不清楚,存在多種不同觀點和爭論。筆者認為Hp對GERD發生機制的影響可能與以下幾方面有關:① HP感染影響LES的張力:食管下端括約肌是重要的抗反流屏障,胃竇部Hp感染可引起胃底、賁門炎癥,在這些部位觸發迷走神經介導受體,并通過提高血清胃泌素水平的途徑增加食管下端括約肌壓力而導致其收縮功能異常[4];② Hp感染影響胃內酸度:Hp感染導致胃炎,炎癥累及胃體時胃酸分泌減少。根除Hp后腺體炎癥減輕或萎縮部分逆轉,胃酸分泌增加[5,6],這可能是Hp根除后GERD發生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上均提示,Hp的感染對GERD的發生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是,有的研究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因此,對Hp與GERD相關性的深入研究將可能進一步闡明GERD的發病機制,對GERD的臨床治療起到指導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廖愛軍,石巍,彭安幫.幽門螺桿菌與胃食管反流病的相關性研究.中華內鏡雜志,2002,8(1):76.
[2] Heikkinen M,Vomanen M,Hollmen S,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antrum-predominant gastritis in functional dyspepsia.Scand JGastroenterol,2004,39:227-231.
[3] Abe Y,Ohara S,Koike T,et al.The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the status of gastric acid secretion in patients with Barretts esophagus in Japan.Am J Gastroenterol,2004,99:1213-1221.
[4] VICARJ JJ,PEEK RM,FALK GW,et al.The seroprevalence of cagA positive helicobacter pylori strains in the spectrum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astroenterology,1998,115(1):50.
[5] EL-OMAR EM,Oien K,EL-NUJUMI A,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infeation and chronic gastric acid hyposecretion.Gastroenterology ,1997,113(1):15.
[6] BEIL W,BIRKHOLZ C,WAGNER S,et al.Intera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its fatty acids with parietal cells and gastric H+/K+-ATP ase.Gut,1994,35(9):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