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高
【摘要】 目的 研究大面積腦梗死的病因、臨床表現、診斷及治療。方法 分析滁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大面積腦梗死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 大面積腦梗死的主要病因為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纖顫、高脂血癥。臨床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偏癱、言語障礙、頭痛、嘔吐、頭顱CT和MRI是主要檢查手段。 結論 大面積腦梗死預后差,致殘率高,早期控制腦血管病危險因素,采取中西醫綜合治療,是可行的方案。
【關鍵詞】大面積腦梗死;治療方案
大面積腦梗死通常是指頸內動脈主干、大腦中動脈主干或皮質支完全性卒中[1]。臨床病情進展快,神經功能損害嚴重,是腦梗死中較嚴重的一種,為了探討大面積腦梗死的病因,治療方法及預后,現將本院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40例大面積腦梗死病例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齡42~82歲,平均68.5歲。既往史為高血壓32例,冠心病19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糖尿病12例,發病后6 h入院者8例,6 h以上及時間不明確者32例。
1.2 臨床表現 情緒激動或活動中發病15例,安靜或睡眠狀態下發病25例,意識不清12例,抽搐4例,精神異常6例,雙瞳孔不等大6例,頭痛伴嘔吐12例,雙眼病側凝視28例,肢體偏癱36例。
1.3 影像學檢查 所有病例入院后給予頭顱CT檢查,發病后6 h內入院者8例,均未見明顯異常,6 h以上及時間不明者32例,其中16例顯示占位效應,24~48 h后復查CT或MRI檢查均顯示大面積腦梗死灶,其中額顳頂葉梗死16例,顳頂葉梗死7例,額頂葉梗死6例,顳頂葉及基底節梗死6例,大腦半球梗死5例,全部病例均有側腦室受壓,24例中線結構輕度移位,4例明顯移位。
1.4 治療 發病超過6 h或已經有影像學改變者32例及發病后6 h內2例給予20%甘露醇,甘油果糖部分配合呋塞米,人血白蛋白等脫水利尿降顱壓,靜脈滴注燈盞花素,醒腦靜等活血化瘀,醒腦快竅,西藥抗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營養腦細胞及亞低溫對癥治療,發病6 h內且頭顱CT無異常者4例給予尿激酶溶栓治療。
2 結果及預后
40例共存活26例,死亡8例,其中死于腦疝5例,死于并發癥3例,因為病情危重或其他原因自動出院失訪6例。發生出血性腦梗死6例,其中常規治療4例,溶栓后2例。短期治療后全部遺留肢體偏癱,生活不能自理,6個月后隨訪,16例結系統康復鍛煉,生活能部分自理,10例完全不能自理。
3 討論
3.1 臨床特點 大面積腦梗死是由于腦動脈主干阻塞所致,常為腦葉或跨腦葉分布,腦組織損害范圍較大。本病老年人多見,多數為大腦中動脈梗死,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心房纖顫,高脂血癥是其主要危險因素。腦梗死后發生腦組織缺血缺氧,迅速出現能量代謝障礙,繼而神經元持續除極引起鈣內流、鈣超載,神經末梢興奮性遞質谷氨酸大量釋放,發揮神經毒性作用。缺氧代謝下產生大量酸性物質,氧自由基,羥自由基等,使神經元磷脂膜,組織結構蛋白,核酸等重要結構解體,產生大量花生四烯酸,血小板活化因子和白三烯等,強烈收縮血管,促進白細胞和血小板粘附,損傷內皮細胞,增加膜通透性,開發血腦屏障,加重腦水腫,引起腦缺血-水腫-顱內壓升高的惡性循環[2]。
3.2 治療方面
3.2.1 一般治療 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急性期避免輸入高滲葡萄糖,保持合適血壓,發病后24~48 h收縮壓≥220 mm Hg,舒張壓≥120 mm Hg或者平均動脈壓≥130 mm Hg,可用降壓藥,切忌過度降壓使腦灌注壓降低,導致腦缺血加劇[1]。
3.2.2 減輕腦水腫 早期聯合應用脫水劑,筆者用甘露醇125 ml靜脈滴注,1次/6 h,持續7~10 d,配呋塞米40 mg,2次/d,靜脈推注或甘油果糖250 ml,靜脈滴注,2次/d交替使用,有條件可配合使用人血白蛋白,有效緩解顱內高壓,減輕腦水腫,預防腦疝形成。大面積腦梗死有嚴重腦水腫,占位效應和明顯,可行開顱減壓術。脫水劑用量過大,時間過長,易造成嚴重不良反應,如腎損害,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等。血糖水平宜控制在6~9 mmol/L,過高或過低加劇缺血性腦損害,如果大于10 mmol/L,宜給胰島素治療。
3.2.3 慎用溶栓和抗凝治療 大面積腦梗死行溶栓治療有繼發腦出血或加重腦水腫的風險[3]。溶栓及抗凝治療未取得滿意遼效,反而會增加出血性腦梗死發生率。腦梗死的抗凝治療則被循證醫學認為無效[4]。
3.2.4 抗血小板聚集治療 常用阿司匹林100 mg/d,中國急性卒中試驗證實有效。
3.2.5 腦保護劑應用 在缺血瀑布啟動前用藥,可通過降低腦代謝,干預缺血引發細胞毒性機制,減輕缺血性損傷,包括自由基清除劑,如維生素C、E、依達拉奉等。阿片受體阻斷劑,如納洛酮。但許多腦保護劑在動物試驗有效,臨床療效不確定或無效,仍需足夠的證據。
3.2.6 益氣活血,醒腦開竅 給予中藥燈盞花素、丹參、醒腦靜等治療,中醫藥治療腦梗死的機制是通過拮抗自由基損傷,降低炎性反應級聯反應的損傷,調節前列腺素代謝,降低鈣超載,調節神經肽平衡,降低交感腎上腺系統等實現的。
3.2.7 亞低溫治療 亞低溫(32℃~34℃)可以降低腦氧代謝率,減慢能量代謝及腺苷酸池的降解,抑制興奮性氨基酸遞質的釋放,抑制自由基的生成和促進自由基的清除,還能抑制具有細胞毒素作用的白三烯的生成和釋放,防止鈣,鈉離子內流,有保護血腦屏障,減輕腦水腫,降低顱內壓等作用。國外大量實驗研究發現,在腦缺血早期給予亞低溫治療,可明顯減輕腦缺血的病理損傷,促進腦缺血后的神經功能的恢復。
3.2.8 積極預防和控制肺部感染 脫水劑易使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同時患者咳嗽反射減弱,且臥床易造成肺部感染,導致缺氧,加重腦水腫,如合并發熱則進一步加重腦水腫。常規預防性應用抗生素7~10 d,上述情況得到控制。
3.2.9 預防應激性潰瘍 常規預防性使用H2受體拮抗劑(如西咪替丁)或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可預防和治療應激性潰瘍。
3.2.10 康復治療 應早期進行,遵循個體化原則,制定短期和長期治療計劃,分階段因地制宜地選擇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針對性體能和技能訓練。
3.2.11 病因治療 積極控制引起腦梗死的病因和誘因,防止再次梗死。腦梗死患者若不進行適當的病因治療,復發率約為50%。
綜上所述,大面積腦梗死病情進展快,死亡率及致殘率高,預后差,早期積極地控制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對預防發作十分重要。積極地控制腦水腫,改善梗死區血液循環,防止血栓進展,保護腦細胞,盡早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康復,采用中西醫綜合治療是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案。
參 考 文 獻
[1] 王維治,羅祖明.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35,139.
[2] Pulsinelli W.Pathophysiology of acute ischaemic stroke.Lancet,1992:339-533.
[3] 馮遠青,哈志遠.冬菱克栓酶治療老年性急性腦梗死的臨床研究.腦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6(1):42-43.
[4] 王擁軍.腦血管病臨床應更多地應用循證醫學的概念.中華神經科雜志,2000,33(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