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勝 顧曉丹 王彥君
CT與傳統的放射診斷技術相比能直接、客觀地顯示胰腺及其周圍結構,臨床對胰腺疾病的診斷水平也明顯提高,特別是對于慢性胰腺炎與胰腺癌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問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為了提高胰腺疾病的診斷水平,筆者收集根據手術、病理和臨床證實的21例胰腺癌及17例慢性胰腺炎的CT資料,對多個CT征象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胰腺癌:男16例,女5例,發病年齡38~73歲,主要癥狀與體征:上腹不適,疼痛,乏力,嘔吐,其中胰頭癌患者除上述癥狀外,常有無痛性黃疸進行性加重。
慢性胰腺炎:男11例,女6例,發病年齡22~70歲,主要癥狀與體征:上腹疼痛,消瘦,脂肪痢,急性發作時可出現劇烈腹痛。
1.2 檢查方法 采用西門子Somatom Plus B30B及GE CT/e螺旋CT掃描機。全部病例均進行了平掃與增強掃描,層厚5 mm,間距5 mm。
2 結果
2.1 胰腺癌異常CT表現
2.1.1 胰腺內異常CT表現 ①病變區胰腺腫大,形成腫塊,表現為病變區前后徑增大與局限性超出臨近正常胰腺3 mm以上的隆起,具有此類表現者17例癌腫多發生于胰頭區;②病變區密度異常:平掃病變區表現等密度、低密度、低與等混雜密度和更低密度的液化壞死灶。增強掃描絕大多數病灶顯示為輕度強化,呈等密度、低密度、低與等混雜密度和更低密度的液化壞死灶,與正常胰組織相較多呈低密度改變;③胰管擴張較多,擴張的胰管位于腫塊的胰尾側。
2.1.2 胰腺外異常CT表現 ①胰周周脂肪層模糊,14例胰周大血管模糊14例,腸系膜上動脈癌栓形成1例;②肝內外膽管擴張,膽囊增大;本組中胰頭腫大伴肝內外膽管擴張、膽囊增大14例;總管擴張,大多數呈突然截斷;③轉移性病變:胰周與大血管旁淋巴結腫大5例,肝臟轉移2例,腹水2例。
2.2 慢性胰腺炎異常CT表現
2.2.1 慢性胰腺炎的胰內異常CT表現 ①病變區體積:慢性胰腺炎病變區體積增大8例,其中彌漫性增大2例,局限性增大6例,正常大小3例,萎縮6例。病變區密度:平掃可呈等、低、低與等混雜密度和高密度的鈣化灶,炎組中顯示鈣化者5例。特別是彌漫、分散、沿胰管走行分布的鈣化具有特征性,是診斷慢性胰腺炎的重要依據;②胰管擴張與胰腺囊腫:炎組顯示胰管擴張5例,其中可見擴張胰管貫通病變者4例:顯示假性囊腫者3例。
2.2.2 慢性胰腺炎的胰外異常CT表現 ①胰周脂肪模糊5例;②肝內外膽管擴張2例,膽總管逐漸變細中斷2例。
3 討論
3.1 胰腺癌與慢性胰腺炎異常CT表現對照分析
3.1.1 胰腺內異常CT表現對照 ①病變區體積:癌組病變區體積增大形成腫塊,腫塊近似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多不規整,與正常胰腺組織分界不清,此為腫瘤不規則生長,向周圍浸潤的結果,而炎組體積可以增大、正常或縮小,取決與胰腺結締組織增生、纖維化、水腫或腺泡萎縮的程度。病變區增大癌組明顯高于炎組;②病變區密度:炎組鈣化灶占29%,特別是彌漫、沿胰管走向的鈣化是慢性胰腺炎的重要診斷依據。增強后CT掃描所見病變區顯示等、低、低與等混雜密度和更低密度的液化壞死灶密度的頻率,炎組明顯低于癌組,胰管擴張與假性囊腫:癌組擴張的胰管為病變區阻塞胰尾側,而炎組擴張的胰管貫通病變,癌組假性囊腫的發生率明顯低于炎組。
3.1.2 胰腺外異常CT表現對照 ①胰周脂肪層模糊或胰周大血管模糊,癌組明顯高于炎組;②肝內外膽管擴張與擴張的膽總管突然截斷,癌組中大多有此表現,而炎組中擴張的膽總管逐漸變細中斷,無突然截斷征象,此征象為胰頭癌的特征表現,具有診斷價值;③轉移性病變,只有癌組出現此征象,如腹膜后淋巴結腫大,肝轉移,腹水等,有無腹膜后淋巴結腫大具有重大的診斷價值。
診斷與鑒別診斷:胰腺癌與慢性胰腺炎是胰腺疾病中最常見的兩種疾病,對于它們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只要CT掃描技術正確,參照上述CT表現特點,結合臨床,一般診斷準確率高。對于少數不典型病例可進行腹部B超或細針穿刺活檢等技術聯合運用以提高其診斷準確率,降低誤診率。即使用多排CT(MDCT)機,顯示<1 cm的胰腺癌仍然十分困難。所以CT表現無異常仍不能完全排除胰腺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