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喜英
【摘要】 本文通過對85例肺癌化療患者的心理分析,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反應,及時有效地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導,使患者處于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來接受治療,取得較滿意的治療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盡力延長患者的生命。
【關鍵詞】肺癌化療;心理分析;護理
1 臨床資料
本組85例肺癌患者中,男63例,女22例,其中年齡最大86歲,最小29歲;手術后患者22例,未手術者63例;發生骨、腹腔、肝轉移者25例,未轉移者60例。
2 心理分析
2.1 恐懼心理 恐懼是癌癥患者普遍存在的最初心理反應,絕大多數患者都有一種談癌色變心理,對疾病愈后喪失信心。一些患者聽說化療特別難受,從而受到不良刺激,產生精神壓力。還有一些患者害怕化療后嘔吐、脫發、抵抗力下降等不良反應,有的甚至擔心化療會加快死亡。
2.2 焦慮心理 因一些化療藥物費用相對較高,患者擔心家里的經濟承受能力;擔心病后失去職業和地位而減少經濟來源;擔心親人工作忙無人照顧。年輕患者上有老人、下有小孩,擔心自己出了問題后老人小孩無人照顧,擔心配偶會嫌棄,致使精神緊張、飲食休息不好、睡眠質量差。
2.3 猜疑心理 患者患病后都有不同的猜疑心理,稍有不適就認為使癌轉移或者病情惡化,對家屬和醫務人員的言行、表情特別敏感,懷疑醫務人員和家屬對其隱瞞病情。
2.4 孤獨絕望心理 肺癌患者住院接受治療離開了原來所熟悉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突然進入陌生的住院環境中與親人或朋友分離,倍感孤單無助。有些患者正處于干事業、贍養父母和撫養子女的年齡階段,而癌癥和化療卻打亂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嚴重影響其事業發展、家庭生活和人際交往,其社會角色形成巨大反差,因此產生了強烈的悲觀失望情緒,喪失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
3 護理干預
3.1 消除或減輕患者對化療的恐懼心理
3.1.1 了解患者對化療知識的掌握程度,告知患者化療知識,每項操作治療后向患者解釋清楚。多數患者對化療的恐懼來源于對化療的不了解。首先要告訴患者什么是化療,化療藥物的治療作用、毒副作用有哪些,如何預防和處理這些毒副作用。我們在日常護理工作中適當而準確地將信息傳遞給患者,讓患者更多的了解自己的治療方案,更好地配合治療。
3.1.2 護士在化療期間加強巡視,具有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主動與患者交流與溝通,使患者充滿信心和安全感,對患者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時處理,并對家屬做出正確的指導,如患者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時,指導家屬做些患者喜歡吃的易消化的軟質飲食、多吃新鮮水果;患者化療時白細胞降低,機體抵抗力下降,易發生感染,指導家屬讓患者盡量少接觸他人,做好保護性隔離。
3.2 緩解患者的焦慮心理
3.2.1 與患者的家屬進行有效地溝通,了解其家庭經濟狀況征求家屬意見,視患者經濟承受能力給予治療,避免患者因經濟困難感到治療無望、心理壓力大,反而加重病情。
3.2.2 一些患者因化療和手術后造成形象改變,護理人員可以想辦法盡量使其保持正常狀態,如脫發患者可以佩帶假發。若病情允許,要盡可能讓患者回到原工作崗位,向其朋友、同事宣傳癌癥不傳染,不要嫌棄癌癥患者,取得同事和單位的支持,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熟悉的工作環境中可以使其焦慮情緒得到緩解。
3.3 解除患者的猜疑心理
3.3.1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尊重患者,與患者主動交流。注意文明禮貌,舉止穩重,態度和藹,言談得體,把患者當朋友,與患者建立和睦友好的朋友關系。啟發和鼓勵患者說出真實的感受、想法和心理反應,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
3.3.2 不要在患者面前欲言又止或在背后議論病情,對文化素養好、性格好、知識面廣的患者可采取不保密的形式,并請患者對治療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以提高患者治病信心和積極性;對性格內向、理解能力差、多慮的患者采取保密措施。時常與患者談心,告訴他們隨著現代醫療技術水平的飛速進步,肺癌并不可怕,通過積極的治療,大多數肺癌可以治愈或病情得到控制。
4 小結
一般認為,心理社會緊張刺激引起的惡劣情緒,影響了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監視作用,降低和擬制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使癌細胞得以突然發生和增殖[1]。良好的心理狀態可以激發機體的免疫監視機能,加強體內抗癌能力,增強抗癌藥物的療效[2]。對于肺癌化療患者,通過及時掌握其心理狀態,積極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使患者處于一種最佳的心理狀態來接受治療,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90%以上的患者能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密切配合治療護理。正確的心理護理在延長患者生命的同時,也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 考 文 獻
[1] 戴曉陽.護理心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17.
[2] 馬文嵐.心理健康教育在腫瘤化療患者中的應用.當代護士,2006,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