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霞
【摘要】 目的 總結腹腔手術后粘連性腸梗阻防護措施。方法 選擇1235例腹腔手術患者,術中針對引起腹腔內粘連的因素,采取相應措施,去除根本病因;術后鼓勵患者早期活動,腹部紅外線照射,腹部按摩,促使腸功能恢復。結果 1235例腹腔手術患者,有4例發生粘連性腸梗阻,占0.32%。結論 手術中防范措施和術后護理可以降低粘連性腸梗阻發生率,提高手術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腹部手術;粘連性腸梗阻;原因;護理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腔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資料顯示,腹部手術后發生腹腔粘連者達90%以上[1],而發生粘連性腸梗阻者占5%[2],預防腹腔粘連,一直是外科治療的重要課題。本院自2000-2005共做腹腔手術1 235例,隨訪6年有4例發生粘連性腸梗阻,占0.32%,現將術中預防措施及術后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0-2005年共做腹腔手術1 235例,其中女925例,男310例,其中闌尾手術620例,膽囊炎,膽結石310例;腸梗阻250例;腸間膿腫21例,外傷性腸穿孔34例,隨訪6年有4例出現粘連性腸梗阻,占0.32%。
2 手術中引起腹腔內粘連的因素
手術中鉗夾、牽拉、術中電切、電凝產熱、組織缺血和暴露過久、用干燥紗布擦拭等對腹膜和漿膜會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特別是手術分離的創面。腹腔內異物刺激,如手套上的滑石粉、縫合的絲線、遺留的紗布。腹腔內注入化療藥物(如卡鉑)也可引發粘連。近年來開展的腹腔鏡手術技術,從理論上來說可減少粘連。但有學者認為該手術并不會明顯降低粘連的發生[3],因為腹腔鏡手術多用電凝和電切,產熱可使組織滲出增加;腹腔內的分離創面與開腹手術幾乎相同;常見的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外溢的膽汁不易被隔離,漏出的結石碎渣作為異物遺留在腹腔內,這些因素均可導致粘連。
3 術中預防腹腔內粘連的措施
3.1 選擇合適麻醉方法,維持良好麻醉狀態 麻醉效果好,手術操作順利,手術損傷小;麻醉效果不佳時,腸管與腹膜損傷機會增多,促使術后腹膜粘連。
3.2 嚴格遵守無菌操作 術中注意無菌操作,避免胃腸內容物外溢污染腹腔。對腹腔污染嚴重的患者,反復清洗,特別注意盆腔,系膜間隙和結腸兩側的隱窩處,以減少感染。
3.3 手術操作精細,減少組織損傷 鉗夾止血準確,切忌大塊組織鉗夾、縫扎,因為殘留的缺血組織是產生粘連的因素。不能用干紗布在腹腔內擦試血液,也不能使用溫度高的鹽水沖洗。盡量縮短腸袢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對腸管移出腹腔者,用溫生理鹽水紗墊將其包裹好以防干燥。
3.4 注意異物殘留 手套上的滑石粉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防止帶入腹腔。不主張使用過粗的縫線,線頭不能殘留過長。腹腔引流最好采用刺激小的材料,放置部位要適當,盡可能避免與腸管接觸,位于中上腹的引流物可用網膜將其與腸管隔開。關腹腔前認真核對有無紗布遺留在腹腔內。
3.5 腹腔內置入防止粘連的藥物 ①透明質酸:透明質酸(hyaluronic acid,HA)是一種高分子直鏈聚糖,屬于一種天然降解且具有吸收性的生物醫學材料,臨床實踐表明,HA凝膠涂布在組織表面可起到隔離腸管的作用,在腹膜修復期形成一種暫時的屏障。維持受損漿膜有序地修復直到形成一連續的間皮細胞覆蓋層,達到生理性修復,避免組織接觸面間形成纖維蛋白沉積,對防止術后纖維粘連的形成有著顯著效果[6];②右旋糖酐右旋糖酐腹腔內灌注,覆蓋漿膜受損的腸管表面,稀釋減少局部纖維蛋白濃度,保護局部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物,因此有明顯的預防粘連的作用。本研究常規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透明質酸鈉或透明質酸磷酸鈉緩沖液等,將其涂抹于手術部位附近腸管或內臟表面以及腹膜上(特別是切口處腹膜),可以將腸與腸、腸與腹膜之間隔開,減少粘連。
4 術后促進腸管復位和腸功能恢復
4.1 術后體位 術后麻醉作用消失,血壓平穩后,采取半臥位,以促進腸管的復位和腸功能的恢復。
4.2 禁食、持續有效胃腸減壓 保持胃管通暢,定時抽吸胃腸道內積液積氣,減輕腹脹,促進腸蠕動恢復。
4.3 早期活動 術后24 h即可開始床上活動。其方法是:①上肢運動。指導患者做上肢屈、伸、上舉、握拳運動,10~20遍/次,2~3次/d。②下肢運動。一側下肢伸直,另一側下肢屈膝、屈髖,用手盡量抱膝,然后伸直,反復多次,雙下肢交替進行。以主動活動為主,體質虛弱的患者可協助進行。每次10 min,3次/d。病情允許24 h后鼓勵患者下床活動。
4.4 腹部按摩 患者取仰臥位,屈髖、屈膝,護士用手緊貼患者腹部旋轉式按摩,從臍部開始,由內向外,順時針方向按摩2~3 min,再逆時針按摩2~3 min。20 min/次,3次/d。按摩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宜,按摩手法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切忌粗暴。
4.5 腸熱敷 于手術24 h后用紅外線理療器行腹部照射,30 min/次,3次/d,療程10 d。
4.6 促進腸功能恢復藥物的使用 新斯地明0.5~1 mg,每1~2 h/次,促進腸蠕動恢復。若術后3~4 d腸功能尚未恢復時,可行溫鹽水灌腸或甘油保留灌腸,直到腸功能完全恢復為止。中藥防粘連湯(當歸、赤芍、五靈脂、紅花、丹皮、烏藥、枳實、川芎、大黃),3次/d胃管內注入。促進腸蠕動的恢復,有防止粘連的作用。
粘連性腸梗阻是腹部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發生時間一般是術后1周至數年,保守治療,效果不好,手術治療并發癥多,因此對腹腔手術患者,手術中醫師應有高度警惕性和責任感,手術的每一個環節都要考慮這一并發癥的嚴重性,針對引起腹腔內粘連的病因,術中采取有效防治措施。術后圍繞促使腸功能盡快恢復的目的:①采用紅外線腹部理療,其原理是紅外線有穿透性和致熱性,可增加腸管的血液循環,減輕腸管的缺氧程度,促使血管生成因子分泌減少,可以減少腸粘連;②鼓勵患者早期活動,目的是盡快恢復腸蠕動,可使腸管早期的輕度粘連自行分離;③采用腹部按摩,一是可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自我護理,提高自護能力,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復,二是通過腹部按摩,可增加腸管血液循環,預防腸管粘連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 Scott-Coombers D,Whawell SA,Vipond MN,et al.Hunan intraperitoneal fibrinolytic response to surgery.Bri J Surg,1995,82:414.
[2] Nagelschmidt M,Minor T,Saad S,et al.Polyethylene glycol 4000 attenuates adhesion formation in rats by suppression of peritoneal inflammation and collagen incorporation.Am J Surg,1998,176:76.
[3] 顧其勝.醫用透明質酸鈉在臨床中的應用.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1998,12(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