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紅 黃允香
【摘要】 目的 通過臨床用血分析,指導合理用血,大力推廣成分輸血。方法 對2004-2007年本院成分輸血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 幾年來我院全血用量大幅下降,成分血的用量達到99.25%。結論 成分輸血不但能減少輸血不良反應,而且能節約有限的血資源,所以合理應用成分血十分必要。
【關鍵詞】成分輸血;成分輸血率;血小板
近年來我國成分輸血發展較快,現代輸血已進入成分輸血的新時代,目前國內外都把成分輸血的臨床實際用量視為衡量一個國家及一名臨床醫生掌握與運用現代醫學技術水平高低的標準之一,也是等級醫院評審的必備條件,是當今世界輸血事業的發展方向。為進一步推廣成分輸血,使其更好的為臨床服務,對本院2004-2007 年成分輸血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主要來源于我院血庫用血統計記錄。
1.2 血液成分 所有全血及各種成分血均由我市中心血站提供,所有用血量以單位(U)計算,全血200 ml為1U,成分血以200 ml全血分離制備后成為1 U,成分包括紅細胞懸液(SAGM.RCS),洗滌紅細胞(RBC),濃縮白細胞(WBC),濃縮血小板(手工PC),機采血小板(PC),新鮮冰凍血漿(FFP)等。
1.3 成分輸血率 按衛生部規定的公式計算:成分輸血率(%)=成分血數(U)/[全血數(U) +成分血數(U)]×100%。
2 結果
2.1 本院4個臨床科室的成分輸血率 本院各科室輸血情況見表1。從表1可看出,4個輸血科室從2007年1~12月成分輸血率最高為外科100%,最低為內一科95%。

2.2 各年度成分血應用情況 本院成分用血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從2004年77.13%上升至99.25%,增長近23%,以紅細胞用量較多,見表2。
3 討論
成分輸血自20 世紀70 年代初開始并已取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世界各國的臨床醫師在實踐中認識到輸注全血的缺點以及成分輸血的優越性,成分輸血得以廣泛開展,已列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輸血技術是否先進的重要標志,也是衡量一個臨床醫師醫術水平的標志之一[1]。成分血是全血(包括血細胞和血漿)用物理或化學的方法,經過分離提純后得到的高濃度、療效好、便于保存和運輸的血液制品。完全可有效地替代全血,臨床可根據各血液成分的生物活性,依病情需要針對性地使用。對貧血患者輸注壓積紅細胞或紅細胞懸液1~2 U可提高血紅蛋白(Hb) 10 g/L[2],有效地糾正了貧血,對外科手術,輸注壓積紅細胞或紅細胞懸液可改善組織缺氧狀態。對失血性休克或大量出血患者及時補充新鮮冰凍血漿可增加凝血因子,改善出血狀況,提高血小板計數,輸注足量的血小板,可達到止血的目的。成分輸血的優越性是多方面的,采用成分輸血,可避免輸入不必要的血液成分而發生輸血不良反應,并對一些老年人、兒童以及原有心功能不全的患者減少輸血容量,降低心臟負擔。各種成分血量是由一個單位的全血分離而成,可分別輸給不同需要的患者,一血多用,既節省了血液,又符合科學用血、合理用血的使用原則,同時減輕社會、個人的經濟負擔。但大量輸注成分血時,應慎用或輸注不含白細胞的血液成分,白細胞在失血性休克循環中,黏附于靜脈血管壁和嵌塞在毛細胞血管,使白細胞和內皮細胞在相互作用中釋放自由基、溶酶體和白三烯等活性物質,引起細胞損傷和內臟器官功能障礙。因此輸紅細胞懸液時應同時給予富含凝血因子的血液成分。
本文調查結果顯示,本院成分輸血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全血用量明顯下降。從統計資料看,2007年成分輸血達到99.25%。從本院各科室輸血情況來看,部分科室成分輸血達到100%。可見,成分輸血已經成為目前的主流,現代臨床輸血應用研究已從輸全血進入到成分輸血,替代性輸血發展到治療性輸血,人源性制品進展到用生物工程技術來制造制品。今后血細胞成分能否在人體外培養來替代獻血者的血液,這是現代醫學尤其是輸血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一旦這項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必然會導致輸血醫學和未來血站發展的重大變革。
參 考 文 獻
[1] 鄧永福,付會林,蘇濤.提高基層醫院成分輸血率初探.中國輸血雜志,2005,18 (4):363-364.
[2] 葉定杰.臨床輸血情況分析.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4,13(20):2752-2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