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梅
關鍵詞語:做個慢一拍的執行者對孩子的細微關注和過快反應不利于孩子的語言發展
典型案例:
葉子和文麗是好姐妹,好得不能再好的那種,好到一起上學,一起工作,一起結婚生子。葉子很佩服文麗的爽快,沒有什么事能難倒她,什么都打理得干凈利落文麗呢,喜歡葉子的有條不紊,雖然有時慢吞吞的,但和她在一起很舒服。有了孩子,兩個人走動不那么勤了,就時常煲電話粥,有關孩子的話題,成了姐妹倆談論的中心。
一晃一年多過去了,兩個寶寶都在健康地成長。這-天,葉子的電話響了,是文麗打來的。
“葉子,我家寶寶怎么還不會說話呢,你看你家寶寶,早就叫媽了,現在連‘水都會說了,你是咋教的?”這一問,倒把葉子給難住了,使勁想想,真的想不出是怎么教的。她這一慢,文麗那邊又急了:“快點告訴我呀,我家寶寶不會說話,急呀!”“可我實在是想不出怎么教的了。”葉子只好實話實說,同時還在努力地回想。還沒等葉子再開口,又聽文麗說道:“等等我,別撂電話啊,寶寶渴了我給他倒水去。”
Good idea慢媽媽:
葉子拿著聽筒,一邊認真地想,一邊等文麗回來。聽筒里傳來了文麗家的聲音:“寶寶渴了吧,嗯,一看你就知道你是渴了!你叫媽媽,就去給你倒水!叫媽——媽!”葉子聽到文麗的聲音遠了又近了,知道是倒好了水給寶寶,又聽文麗說:“寶寶說水——,喝水。”沒有聽到孩子說話的聲音。葉子很納悶,明明文麗在教啊,怎么孩子就是不說呢?這時又聽到:文麗那邊的聲音:“哦,寶寶出汗了。來,媽媽給你擦擦。你說擦——擦。哦,擦好啦,乖乖等媽媽啊!”葉子聽著,想著,若有所悟。
Bad idea快媽媽:
文麗重新拿起話筒:“葉子,不好意思啊,讓你等了那么久。你都聽見了吧,我總是教,可他就是不說!”
葉子剛要張口,文麗又等不及了:“你幫我分析分析,都急死我了!我成天地教他,爸爸、媽媽、水、擦擦、尿尿,什么都教,他就是不肯張嘴,我倒是嘴皮子快出泡了。”葉子幾次試圖說話,都被文麗給搶了個先,好容易才得了個空,憋得她沒辦法,就說:“話都讓你給說了,別人還說什么呀!”一句話說出來,兩個人全愣住了。
文麗的話也不說了,葉子這才有機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文麗,寶寶不說話,是不是因為你太快了呀?”“太快了?”文麗在揣摩著葉子的話。葉子又說:“是呀。是太快了,寶寶一動你就知道他渴了,沒等說呢,水就喝到了。剛一冒汗,你都給擦了,他也沒必要說了呀,你都給做好了。他的需要在他說出來之前,你就都給滿足了,他自然沒必要說話了。”
“太快了……滿足了……”文麗反復思考葉子的話:
“嗯,你說的很有道理,是這么回事,我總是和剛才一樣地喂他水,哄他睡覺,煩了我就抱他,天天帶孩子,他什么反應,我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就都做了。”
專家點評:
1~2歲的寶寶,正是學說簡單詞和簡單短語的階段。在這個時期,適當地慢一點兒滿足孩子的需求,孩子想說話的欲望就會更強烈,學得就快些。
寶寶在有需要的時候,動作表達沒達到效果時,寶寶才會“被迫”說話。如果動作剛剛表達就有效了,得到滿足了,當然也就沒有說話的必要了。像文麗那樣,說話做事情都非常快,說話的時候別人都插不上嘴,在成人之間還可以,而且會得到別人的贊嘆,認為她人很聰明,可是,那么小的寶寶怎么能夠跟媽媽“比拼”對話呢?沒有對話鍛煉,寶寶當然語言的發展就受到了抑制。所以,在說話這個問題上,做個慢媽媽真的會效果很好。做個慢媽媽,不馬上滿足寶寶所有的需要,讓他等待一會兒,讓他產生說話的欲望,而且這樣做還能鍛煉寶寶的意志力呢!所以,在孩子學說話的時候,你最好學著做個慢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