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靜
公交車站牌下,一對母子正在等車,小男孩看起來大約3歲左右。一陣大風把媽媽的圍巾撩了起來,媽媽想用手按住圍巾,可是手里還提著皮包,非常不方便。看到這個情形,小男孩主動對媽媽說:“媽媽,我幫你拿包吧。”媽媽猶豫了一下,還是把皮包遞給了小男孩,然后整理她的圍巾。沒想到風更大了,小男孩一不小心,把皮包掉在了地上的水洼里。小男孩馬上把皮包撿起來,一臉的驚恐。媽媽的臉色立刻變得非常難看,厲聲訓斥小男孩:“你怎么連個皮包都拿不住啊?你看,包都臟了,你讓我怎么拿?你真笨……”小男孩一聲不吭,眼淚卻嘩嘩地涌出來。
寶寶犯錯,換一種方式對待
上例中,這位母親的訓斥一定傷透了孩子的心。以后再有這樣的情況,小男孩還會主動從媽媽的手里接過皮包嗎?如果媽媽換一種反應的方式,是不是結果就完全不同?
媽媽看到小男孩驚恐的表情,先從孩子的手中接過皮包,用紙巾擦干凈,然后對孩子說:“沒事的,你看,皮包擦擦就干凈了。”“我不是故意的,媽媽你不怪我吧?”孩子小聲地問。“當然不怪你。你能主動幫我拿皮包,說明你很有愛心,還樂于助人,真讓媽媽高興。”媽媽撫摸著小男孩的頭說。“可是皮包掉在水洼里了。”小男孩還是很后悔。“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每個人都有不小心的時候,媽媽也犯過這種錯誤,不過媽媽以后就特別注意了,相信你也會吸取教訓的!”“嗯,我以后不會再犯這種錯誤了,我還想幫你拿包,好嗎?”孩子說。“好啊,媽媽相信你!”說完,媽媽又把皮包交給了小男孩。公交車來了,母子倆又高興地上了車。
每個孩子都免不了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而孩子正是在不斷犯錯誤、糾正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說,重要的問題不在于孩子是否犯錯誤,而在于父母采取何種態度讓孩子認識并糾正錯誤。善于在孩子的錯誤中發現優點,用賞識的態度去教育孩子、糾正錯誤,比嚴肅的批評和打罵更有作用。
面對失誤,請想想“四塊糖”
也許大家都看過陶行知先生“四塊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陶行知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的同學,他當即制止了王友,并讓他放學后到校長辦公室去。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批了。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我卻遲到了。”
當王友驚異地接過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不再打人,你就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迷惑不解,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說:“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同學。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感動得哭了,他后悔地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的糖獎完了,我看咱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
面對王友的錯誤,陶行知既沒有批評更沒有打罵,而是換了一個角度,用充滿賞識的心態,從錯誤中發現學生誠實守信、尊重師長、為人正直、敢于承認錯誤的優點,并及時給予贊揚。陶行知用賞識喚醒學生的良知,讓學生主動承認錯誤、接受教育,從而使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改正錯誤、完善自己的愿望。
寶寶出錯,應對方法很重要
現實生活中,發現孩子的錯誤并不難,難的是從錯誤中發現孩子的優點。要想找出孩子在錯誤中的優點,首先必須了解孩子犯錯誤的過程,通過對過程的分析發現孩子的優點。如果孩子的錯誤是出于好意,應該賞識孩子的良好初衷,如“我知道你很想幫助別人,這真讓我高興”。
如果孩子已經認識到并承認了自己的錯誤,父母就不應該再窮追不舍,而應該鼓勵和肯定孩子敢于認錯的勇氣。
面對孩子的錯誤,父母還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有些時候,孩子犯錯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大人的誤導。例如,孩子和老師頂嘴,可能是因為父母經常在他小時候說“等你上學了,讓老師管教你”之類的話,讓孩子誤認為老師和自己是對立的、是敵人,從而產生了逆反心理。如果父母明白了這一點,就必須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并在教育孩子尊敬師長的同時,對孩子敢于懷疑、敢于挑戰的優點給予賞識。
最后,要提醒爸媽的是,孩子犯了錯誤,不當的責罵以及動粗、體罰或其他威嚇等處罰方式,不僅會在不知不覺中傷害孩子,或許還會激起孩子的仇恨心理。
面對心愛的孩子,我們要有信心糾正他們的不足,要正確地去面對他們的失誤,在失誤中找出他們的優點。只有這樣,我們的孩子才會明辨是非,健康成長,成人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