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蒼劍
去年連連漲價的兩大快餐巨頭終于開始降價了,麥當勞、肯德基紛紛推出超值午餐、特惠套餐,價格比原價降幅最多高達32%和35%。
麥當勞中國表示,該公司近期在南京、廣州和深圳三地“試水”,下調周一至周五午餐時段的部分產品價格,到2008年12月31日截止。“該項目是特別迎合上班一族的午餐需求,如果顧客反映良好,我們考慮繼續推廣這個項目,并將其推向全國市場。”
至于降價的原因,麥當勞聲明稱:“我們的定價體系是建立在一系列因素之上的,包括交通情況、地理位置、租金成本、設備成本等,這些因素的不同,導致了不同餐廳價格的微小區別。”而肯德基最近也正在派發新年優惠券和早餐優惠券,優惠活動持續到今年2月底,可滿足消費者的全天用餐需求,產品組合的最大降價幅度這35%。不過,該公司并沒有解釋此次降價的原因。
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近幾個月來,國內農產品價格止漲回落,如鮮豬肉全國平均批發價從4月份的22.4元1公斤跌倒了現在的17.8元,跌幅超過20%。
“洋快餐紛紛降價,原材料價格回落是一個因素,但關鍵還是經濟環境變了,老百姓捂緊了口袋。”一位快餐行業人士表示。
針對西式快餐的午餐大幅降價,一直以午間時段為銷售拳頭的某中式快餐又會有何應對措施?對此,該公司表示:“可能在短期內會受到一些影響,但畢竟產品不同,目標消費群不同,總體來說沒什么影響。”
“比10年前的套餐價格還低”
洋巨頭降價雖是喜訊,背后透露出的民眾消費信心卻不容樂觀。麥當勞“降價”了,其在中國3個城市試推行的套餐號稱“比10年前的套餐價格還低”;必勝客也不示弱,新推出的優惠午餐最高降幅達47%;連沃爾瑪都開始了進入中國以來力度最大的降價活動。
洋巨頭接二連三的降價信息對消費者來說是“喜訊”,不過其透露出的消費需求下降訊息同樣不容樂觀。
2008年12月10日開始,麥當勞以廣州、深圳和南京為試點推出超值套餐,平均降幅為三成。麥當勞坦承,此次“優惠”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如果試行效果好,將向全國推廣。
它的老對手肯德基則開始派發新年優惠券和早餐優惠券,產品組合的最高降幅達35%。與肯德基同屬百勝中國的必勝客則推出了系列優惠商務午餐,優惠幅度同樣可觀。
雖然麥當勞和肯德基都否認“降價”一說,不過,其優惠活動一經推出,就被媒體看作是變相降價。
相較而言,沃爾瑪的態度要大方得多,公開宣布大規模降價的信息:2008年12月11日開始在中國一百多家店開展特惠降價活動,涉及商品的降價幅度可達20%,部分商品降幅超過40%。
“洋巨頭降價,肯定有成本下降的因素,但是更重要的是消費者出于對經濟形勢的悲觀預期,不敢消費導致了消費需求下降,商家只能通過降價刺激消費。”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包明華接受采訪時分析。
沃爾瑪的表態證實了包明華的判斷。沃爾瑪市場部副總裁徐淑芳表示。目前消費市場受到了一定的抑制,沃爾瑪希望史無前例的大降價能刺激消費,帶動市場需求。
降價“適得其反”
巧合的是,麥當勞等洋巨頭的降價活動都趕在了我國最新的居民消費價格(CPI)數據出臺的前后幾天。2008年12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08年11月的CPI,數據顯示,CPI同比漲幅從2008年10月的4%回落到24%。
“從CPI運行規律看,漲幅在正負3%都是正常的。2.4%的漲幅沒有問題,問題在于,CPI的下降速度太快了。”在包明華看來,CPI漲幅在一個月內下降了1.6個百分點,是消費需求下降的一個信號。
而麥當勞的降價活動表明,消費需求走弱已經成為事實。包明華擔心,消費者對經濟形勢的預期有一個慣性,也就是說,消費需求下降一旦出現,按照慣性會持續一段時間,反過來很有可能會推動CPI進一步走低。“照這個趨勢下去,今年3、4月份,CPI有可能出現負增長。”包明華說。
降價背后的通縮的風險
CPI持續走低,業界關于“中國經濟正面臨通縮的風險”的聲音越來越多。不過,包明華認為,不能據此就判斷中國經濟面臨通貨緊縮的壓力。因為CPI漲幅下滑的主要因素不在于供求關系結構出現根本性變化,而是消費者不敢花錢。
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也持相同觀點。洪濤認為,CPI大幅回落,表明中國出現了通縮的跡象。但CPI是消費品價格指數,很多因素都沒有包含在內。從目前的各項數據看,中國經濟相對比較平穩。有些波動,就像去年11月份外資直接投資額出現下降,也屬正常。“金融危機出現,肯定要受影響”。
拉動內需的策略分歧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有“歐元之父”之稱的羅伯特·蒙代爾向我國政府建議,給每位公民發放100元購物券以拉動內需。針對此事,2008年12月15日國內多位經濟學家表示,向國人發放100元購物券刺激內需不適合中國國情。
據報道,“歐元之父”蒙代爾在“2008國際金融市場分析年會”上表示,應該以發行購物券的方法來提高需求。他建議中國政府向全國老百姓發放規模為萬億元的購物券。蒙代爾稱,如果購物券在3個月之內消費,可以拉動中國經濟1.33萬億元,這相當于中國一個季度GDP的18%,拉動和刺激經濟的作用會非常明顯。
而國內經濟學家則表示,蒙代爾不懂中國國情。“發放購物券拉動內需不適合我國國情”,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導李蔚表示:目前,我國的公路、鐵路、電網等一大批基礎設施仍相對落后,在金融危機全球蔓延的情況下,政府利用4萬億元投資于各種重大項目的計劃,既能解決這些基礎設施問題,又能同時在解決就業、刺激經濟、擴大內需上發力。
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楊繼瑞表示,向每人發購物券這種簡單的政府給予行為很難保證力度均衡和社會公平,而致力于基礎設施的投資則會在解決一部分人就業的同時對我國經濟的長遠發展起到刺激作用。
另有相關人士表示,以發放購物券的方式來擴大內需效果是短期而顯著的,但此舉會受制于政府的財力,而投資重大項目則是從我國國情出發的一項長期經濟刺激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