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豪
進入2008年12月以來,高層不斷督促創業板的推進工作,這意味著創業板已漸行漸近。倘若創業板很快得以問世,究竟怎樣的企業能夠在創業板成功上市?
“創業板就是一個登天的梯子,有了創業板,再加上中國巨大的市場需求,這里就是創業者的樂土、投資者的天堂。現在,我們和‘天堂只差這一個梯子的距離。”
IDG全球高級副總裁、IDG創投基金創始合伙人熊曉鴿曾做過的形象比喻,盡管顯得夸張,卻真實地反映出創業家和投資者對創業板的期待。
每年上市成功率不到1%
自去年3月,證監會推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在創業板上市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以來,不少企業和創投公司便聞風而動,積極準備創業板上市工作。業界盛傳,當時有近2000家企業有意到創業板上市。
根據《辦法》第12條規定,發行人的財務狀況應符合下列要求:
最近兩年連續盈利,最近兩年凈利潤累計不少于1000萬元,且持續增長;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少于5000萬元,最近兩年營業收入增長率均不低于30%;發行前凈資產不少于2000萬元;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發行后股本總額不少于3000萬元。
與主板和中小板上市條件相比,創業板上市門檻有了明顯下調,但對企業的盈利能力(香港創業板對申請上市企業沒有最低利潤要求)和成長性提出了不低的要求。
目前,中國各類中小企業超過4300萬家,但符合上述條件的不足1萬家,有可能適合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僅有幾千家,而現在已基本符合創業板上市條件的中小企業可能只有幾百家。
國信證券一位保薦人表示,按最樂觀地估計,每年上市企業將不超過100家。也就是說,創業板的上市成功率不至1%。
在他看來,最有可能首批上市的企業,除了前述公司,證監會也可能從目前正在主板“排隊”的企業中進行挑選。
“為了維護創業板初創后的聲譽,有關方面肯定會提升創業板的上市門檻,數量上也會做些限制,預計首批上市企業將在50家左右。”
對于可能前去創業板上市的行業,國泰君安此前發表的一份報告認為,技術含量高的企業更有優勢。相比之下,IT、電信、金融和零售業出現頻率較大。但《辦法》中并沒有明確規定上市公司行業,不鼓勵行業過度集中,因此,創業板行業可能會較為集中于新興行業,但不會局限于此。
發行市盈率不會很高
眾多市場人士認為,與主板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元的融資額不同,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規模大都較小,融資額一般會在2億元以下,低的只有幾千萬元。
與此同時,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發行市盈率也不會有人們想像的那樣高。申銀萬國證券一位保薦人表示,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發行市盈率會略高于中小板。
“其實中小板就是主板和創業板的一個過渡,因此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發行市盈率,完全可以參照中小板情況而定。2004~2005年熊市中,中小板平均發行市盈率(攤薄)約為16倍;2006年的牛市中,中小板平均發行市盈率為26倍左右,最高達41倍。如果股市低迷,創業板的發行市盈率應該不會很高。”
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加上創業板上市門檻相對較高,一些外資VC(風險投資)和創業企業仍將上市地點選擇在海外。
高原資本董事總經理葉冠泰表示:“創業板推出來后,我們會考慮在國內上市退出,但這樣做需要對企業架構進行較大調整,而且我們是美元基金,因此還是首選到海外上市。”
更多的投資人對創業板表示了期待,蘭馨亞洲投資集團投資總監佟雷則強調,非常歡迎創業板的到來,并希望不久的將來有他們支持的企業在創業板上市。
據悉,目前有VC支持的創業企業超過1000家。
監管或將更加嚴格
此前有消息稱,創業板漲停板可能將是20%。基于創業板高風險的特殊性,業內人士認為,與主板相比,對創業板的監管可能會更加嚴格。
相應的監管首先可能表現于嚴格控制其主營業務,并要求創業板上市公司更頻繁并及時地披露較多資料。
《辦法》規定,最近兩年內發行人主營業務需突出,發行人主營業務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50%。
信息披露方面,將有可能實行大宗交易制度。對于眾所關注的交易制度,目前雖無明確說法,但大部分人傾向于學習美國納斯達克市場,采取做市商制和競價制的混合式市場。但一位投資人士認為.由于市場剛推出時不成熟,一步到位引入做市商制不可行,應先選擇競價制,隨著創業板市場的發展再試驗做市商制,并最終確立混合式。
對于退市機制、與中小板和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等的連接問題,在創業板正式推出之前仍懸而未決。目前可以肯定的是,相關規定會更加嚴格、細致。
對券商盈利支持甚微
值得注意的是,創業板推出在即,原本最應該高興的券商卻按兵不動。多家券商投行部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他們并未為創業板業務做準備,更沒有分出專門人員從事與此相關的業務。
“一方面,這種事情聽得太多了,證監會每次都說要推出,結果每次都落空:另外,創業板能給我們帶來的盈利不會太大。”一家券商投行部的保薦人坦言。
從目前實際發生的發行上市費用情況看,中國境內發行上市的總成本一般為融資額的6%~8%。扣除律師費、會計師費、評估費等各項費用后,券商收取的保薦費用和承銷費用比例約為396~596。
以此計算,若一家公司在創業板募資2億元,券商收取的費用也不過1000萬元。而現在的中小板上市項目,平均每個項目的收益在2000萬元左右。創業板企業發行規模過小,顯然讓投行覺得有雞肋之感。
“創投企業融資金額較小,而且往往不愿意給高費用,但券商投行承銷其上市,所耗費的精力一點都不少,投行當然更偏好那些大項目。”這位保薦人建議,應該適當提高投行的保薦和承銷費用標準。
他另外表示,雖然創業板對券商的承銷業務影響較小,但并不是說券商就對這一業務置之不理。擁有直投業務資格的券商,可以通過創業板來增加直投業務的退出渠道,促進直投業務的開展。
目前,券商試點開展的直投業務主要投向是Pre-IPO(準備公開發行上市)的項目,由于主板和中小板上市的企業數量有限,使得券商直投業務可選擇的范圍較少。創業板推出后,大量中小企業能獲得上市機會,將有效提高券商直投業務的規模和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