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亞東
《環球時報》2月18日刊登的《中國海軍應在領海展示力量》一文,構想了中國未來積極防御的重點。但筆者認為,就目前而言,這個建議似乎有欠熟慮,文中所講的“各式軍艦開出軍港,軍機凌空,在自己的海域里像陸上演習的坦克集群沖鋒”的“亮劍”方式的有效性也有待商榷。
從表面上來看,中國海軍的力量展示需要的是實力與魄力,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海軍“亮劍”于東海和南中國海的時機尚不成熟。孫子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軍隊作為一種國家機器,必須服從和服務于國家政治經濟的大局。因此,軍事力量的使用必須要放在國家政治與經濟大局下來考量,同時還要考慮到軍隊自身建設水平和執行國家意志的能力,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和武斷地單從軍事角度來看是否需要使用軍事力量。
以最近熱炒的“釣魚島”和“黃巖島”問題為例,其本質是中美兩個大國之間的博弈問題,而非急需中日、中菲進行軍事對決問題。從表面上看,日本在釣魚島常駐巡邏船和菲律賓國會通過擁有對黃巖島的主權,是日菲兩國想對中國島嶼的侵占實現“合法化”。而實際上,這是美國經濟的衰退和軍事戰略的收縮,日菲兩個美國盟友想借勢突破美國長久以來的既定均衡政策,想徹底占有原先美國用來制衡中國的兩個島嶼。因此,無論是對待有恃無恐的日本,還是夜郎自大的菲律賓,當前首要考慮的都不是軍事問題,即不能在現階段以“展現海軍力量”的方式來徹底解決釣魚島和黃巖島問題,而應當考慮中美兩個大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博弈問題。
既然問題的根源在于大國間的博弈,當前要做好的就是博弈準備,最起碼博弈雙方要基本處于同一個量級上。筆者認為,這個量級至少應有三點:在政治上,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得到確立,對國際政治的影響不小于美國,最起碼在東亞和東南亞的影響不弱于美國;在經濟上,中國經濟在質和量上實現重大突破,在國際經濟中成為左右世界經濟發展大局的經濟大國,至少要成為左右亞洲經濟發展大局的大國;在軍事上,中國的軍事體制改革基本完成,軍隊實現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變,擁有一大批性能先進的、具備遠海作戰能力和遠洋作戰能力的武器裝備,能夠完全防止和挫敗強權的軍事介入。只有具備了這些條件,中國海軍才能真正發揮出更強的威懾作用,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否則,或許被人家笑話為“紙老虎”。
我們期待著中國海軍能“亮劍”“第一島鏈”、“第二島鏈”,甚至更遠,但是目前更需要的是等待時機的耐心。中國海軍的“亮劍”應該是厚積薄發,水到渠成,而不是揠苗助長,急功近利。▲(作者是海軍某研究所學者。)
環球時報2009-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