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中
一方沃土,造就了一個千年古渡。
一個千年古渡,又造就了一方千載繁華。
街隨渡興是古渡的效應,于是又興起了一條古街,從此古渡牽手古街,古街依偎古渡,穿越時光的隧道,伴隨著大江的濤聲,一種使人心醉的別樣風情出現在長江之濱。它就是鎮江城西的那個古老的西津渡,在滾滾東流的長江中,它曾經飛濺起無數精美的“浪花”;在歷史的長河中,它給鎮江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歷史人文,直到20世紀20年代,終因大江之中的暗沙東擴,泥沙陡漲,無法寄碇,結束了千年古渡的歷史。人們懷著依依惜別的心情看著它那淡淡離去的身影,古渡雖已成為歷史,但是它的遺址尚在,風貌猶存,古街尚在,風情迷人。
歷史,為我們留下的古渡、古街,已為數不多,完好地保存至今的更是稀少。當今在一些地方,為了追溯歷史,為了發展旅游,爭相建造仿古景點,雖說是可以為現代人增添新的去處,但是,比起原真的古街、古渡,難免會缺少歷史的凝重和文化的積淀,正是在這種比較中,人們又一次感悟到古街、古渡的真正價值,因此,珍愛古街、古渡的人越來越多,尋訪古街、古渡的人,也越來越多。正是因為這種審美、這種情懷,人們都把鎮江的西津古渡上保存至今的迷人風姿風貌,稱之為“西津勝境”。其實,這樣的稱贊,并不夸張,因為,在西津古渡、古街上,保存下來的是一方歷史的濃縮,一方文化的文脈,所保存的是不偽不飾的原真性歷史與風情,它猶如一首首詩篇、一幅幅畫面,美得令人心醉。更因為,西津勝境是歷史的物化,是前人精神的物化,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這里的每一處古跡遺址,每一個歲月留痕,都在默默地向人們訴說著一句共同的話語:“西津勝境,別樣風情”。
對于蘊藏著別樣風情的西津勝境,如能身臨其境徜徉其間,無疑是一次很有情趣、很有意境的人生之旅,也是與歷史的一次對話,與文化的一種交流,又像是在讀一本書,訪一次友,用自己的目光和心靈,直接去接觸和感受西津勝境特有的風情,與其它地方不一樣的風情。
走進西津勝境,領略別樣風情,貴在用心地去尋覓,盡情地去觀賞,仔細地去品味。西津勝境人杰地靈,它有過繁華的過去,也擁有歷史的饋贈,這里珍藏著許多歷史遺跡、文化印記和不一樣的風情。來到這里的人,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英籍華人、著名女作家韓素音,曾經慕名來到西津勝境,當她漫步在這方神奇的土地上,目不暇接地觀賞這里的古渡、古街、古跡、古韻,目光里充滿了驚喜,心靈上受到了震撼,她情不自禁地說:“我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散步。”一語道破了西津勝境之“勝”,西津勝境之“美”,她是用心靈來感悟、來評說西津勝境的,她還把西津勝境比作一個“金礦”,一個“等待開采的‘金礦”。
許多懷著和韓素音同樣心情的慕名尋訪者,從銀山門走進西津渡古街,只需半里多路的行程,就可西出古街,每當人們足踏石板走過六朝古渡口,唐代小山樓,宋代觀音洞,元代過街石塔,明清券門,清代救生會,近代民居群,探幽覽勝,游興正濃之時,未曾感到自己的雙腳已經在短暫的瞬間作了一次“跨越千年之旅”,自己走進歷史,又從歷史中走來,再經過自己一回眸、一品味,于是自有一番驚喜,自有一種感悟,仿佛是在鎮江的西津勝境讀了一次歷史,作了一次奇妙之旅。
游覽西津渡古街,作“跨越千年之旅”,更有著一種追溯歷史、象征人生的情趣,因為古街位于云臺山的北麓,是由依山勢而筑的古棧道演變而來,所以有起伏,也有彎曲,走在古街上,腳下的起伏使你有上山下山之趣,心中也有逛山城那樣的感覺,彎彎的古街,曲徑通幽,置身古街,用特寫的目光來觀瞻,這條古街若平視,它是臨江的一個街市;若舉目,它猶如山間的一個山鎮;若俯視,其彎曲,其起伏,仿佛是在告訴人們:古街的有起、有伏、有彎曲,和歷史長河一樣,總是在曲曲折折中奔騰向前。人生的道路也同古街一樣,不可能都是平平坦坦,總是在起起伏伏中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這是古街上敞開的歷史篇章,若是再用心地進一步去尋覓,古街的深處,還珍藏著一本平安祥和的“書”,這本“書”,是世代古街人家用平安的愿景、祥和的心態、質樸的民風、和睦的鄰里關系共同書寫出來的。且看,古街上錯落有序的一個個街巷,通向民居,連接著人家,巷口的磚墻上或券門上分別刻著“長安里”、“平安里”、“吉安里”、“吉瑞里”、“南星巷”等等巷名,雖說是普普通通的巷名,但它所凝聚的則是世代古街人家的一種心聲,折射出的是一方民風。古街人家把平安祥和視為美德,作為公德,大家都在默默地信守,大家都在以自己的行動通過日常生活共同營造起一方平安祥和的民風、世風。狹長的街道,古樸的風韻,祥和的氛圍,這些都是古街的歷史印記,也許這正是西津渡古街的歷史人文價值所在,這正是西津渡古街所擁有的別樣風情。
自古以來,在當地人的心目中都把西津勝境視為吉祥的象征,因為貫穿西津勝境狹長的古道上,東有銀山、中有玉山、西有金山。由東面走進西津勝境,它的入口處,就是云臺山麓東北角的一個小山,名叫銀山,傳說中的銀山,山中珍藏著許許多多的堆積如山的銀器、銀元寶和各種法寶,乃仙人藏寶之地,平日里,這銀山,只見山,不見門,只有在每年的春節大年初一到初五,才開山見門,兩名道童拱手微笑,向來往于西津勝境的男女老少互賀新年,共迎新春,所以,這個銀山門,就成了鎮江的一個地名,就成了鎮江民俗中祈福祉、求吉祥的一個起點。從銀山到玉山到金山,象征著步步吉祥的吉祥之路,象征著步步高升,一步更比一步好,日子一天更比一天好,一年更比一年好。
西津勝境,自古以來,也是一處佛門勝境,東有祈福祉、求保佑的“同登覺路”,保佑“共渡慈航”的千年古剎觀音洞,中有“超度眾生”、“同登彼岸”的千年古剎超岸寺,西有江中浮玉、江天一覽的佛門禪林金山寺,鼎盛的香火,虔誠的信眾,濃濃的禪意,青燈黃卷、暮鼓晨鐘、禮佛參禪,香煙繚繞,佛教文化在這里千年積淀。寓意善財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坡,是信眾們來西津勝境禮佛參禪的起點,因為“五十三”源于佛教《華嚴經》,說的是虔誠的善財童子為了求佛,南行一路參拜了五十三位高知,后來被南海觀世音收留在身邊。游覽西津勝境,由五十三坡拾級而上,登臨第五十三坡時,猶如當年的善財童子已經參拜了五十三位高知,再前行數十步,便是觀音洞,來到了觀世音菩薩的身邊。聳立在古街街心的觀音洞和昭關石塔千百年來總是默默地守望著南來北往的行人,將“同登覺路”的福祉,“共渡慈航”的慈悲,撒向人間、撒向世人。
其實,觀音洞不只是一個洞,而是一座千年古剎,它聳立在西津古渡旁,素有“普陀巖”和“小普陀”、“北普陀”之稱,浙江普陀山的大普陀臨海,鎮江西津勝境中的觀音洞“小普陀”臨江。浙江普陀山紫竹林中觀世音坐北朝南,鎮江西津勝境觀音洞中的觀世音,依山面江,坐南朝北,被譽為“倒坐的觀音”,一個共渡慈航于碧波萬頃的浩浩南海,一個共渡慈航于東流萬里的滾滾長江。
最令人稱奇叫絕、贊嘆不已的是鎮江觀音洞奇特的建筑。它由云臺山麓的一處天然巖洞開鑿而成,始建于宋代,清咸豐九年(1859)重建,是一個洞天佛地,是一座洞的廟宇,洞內連著洞外,三層佛屋,大都是依山坡而建,靠山的一側,就是云臺山的山體石壁,佛屋的梁柱,又大都搭建在巖壁之上,只要仔細地觀賞這奇妙的建筑,就會驚奇地發現,這是深藏于觀音洞后面的一個“懸空寺”,看似三層樓,其實是半倚山坡半在外的“半樓”。觀音洞藏景于后山,這是西津勝境的勝中之“勝”,人們在禮佛之后,登臨洞頂山崖,便是一處極具佛教寺院特色的江南園林,“山不在高,有仙則靈”的意境展現在眼前。洞頂的平臺,猶如一個獨特的“觀景臺”,置身平臺上,可一覽大江風貌,長江雄姿,看大江東去,觀潮起潮落,還可遙望對岸的古城揚州,“江上別開名勝地”、“兩三星火是瓜洲”的詩意與眼前的美景交織,融入同一視覺,化作同一觀感。古人在揚州平山堂,以眺望來賞景鎮江,鎮江在觀音洞的洞頂山崖上,同樣可以遠眺二分明月的揚州。此種隔江遠眺,各攬秀色的賞心悅目情趣,如今依然可以再現。
歲月滄桑,千年流淌,隨著長江上游泥沙下泄,下游江流改道,西津古渡功能逐漸喪失,往日的千帆云集,商賈如流,行旅如織,興旺繁華的歷史煙云已經散去,已經成為歷史。如今,古渡古街都已老了,但是,仍然是那么古樸,那樣莊重,仍然給人以不老的感覺,因為西津勝境有著千年不滅的生命。它承載的是悠久歷史和厚重文化,擁有的是歷史原真的歷史價值,它在傳承歷史中又默默地連接起現代,融入了現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