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 雪
縱然只是坐在屋檐下發呆,卻絲毫不妨礙你與老宅一起懷舊。
這里已經沒有了商鋪林立、喧嘩熱鬧的場面,飛檐翹角的兩層街面樓斑駁破舊,一些老街居民在閑坐漫聊,一些游客在拍照留影。這里是西津古渡,當地人稱作小碼頭街。
沐浴著新鮮的陽光,走在古老的石板路上的中段,有一處類似上海石庫門的弄堂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臨街通道巷口設有中國傳統形式的院落大門,其上方置石額一方,鐫刻“民國年春、長安里”,上層為過街樓,供管理、保衛人員專用。
進入巷弄,縱橫交錯的巷道擋住了路人窺視的目光,人們也許不知道當年宅子主人傳奇的故事,不知道由這些普通民居大宅院組合而成的老房子承載了多少少年的夢想、中年的奮進和晚年的寄托。但那些殘缺的馬頭墻,規則的蝴蝶瓦屋面,鋪著石板的三合院,“嘎吱”作響的地板,仿佛每個物件背后都藏著數不盡的故事、道不完的糾葛,擋不住旁人的八卦和想象。
聽古街上老人們講,這處宅群的主人是鎮江望族徐姓的傳人,叫徐寬宏,曾在鎮江英國領事館、鎮江海關任職。作為清末洋行買辦的徐寬宏,他精通外語、學養皆佳,頭腦靈活、審時度勢,經商很有遠見和大略,不但在上海開辦光華火油公司,而且花巨資在小碼頭街上建造“西長安里”,作為他和他的五位兒子的住所。據老人們回憶,徐寬宏雖然經商很有一套,但非常的迷信,在購買這片宅地時,曾和五個兒子用拋洋元(銀元)的方式來決定,結果得到了一個上上簽的顯現。
西長安里的建筑不是那樣富麗堂皇,更沒有高管貴爵大宅深院那樣顯赫森嚴,而是由道道地地的普通民宅大院組合而成的建筑群體。該建筑群建于清光緒年間,由40多幢排列對稱的三合院組成。以傳統的院落為基本單元,強調群體和軸線,其它建筑均根據中軸線而定。當我們站在云臺山上俯瞰西津渡歷史街區,就可以看到長安里、吉瑞里、西津渡街這三片住宅民居,整個建筑群排列有序,和諧協調,呈典型的“目”字形穿堂式三合院制式。
徐寬宏雖然接觸西方文化較早,但中國傳統文化依舊根深蒂固,所以他們宅子的主體具有濃厚的江南傳統民居特征。“西長安里”的建筑對外封閉,對內開放,反映嚴格的宗法思想,強調傳統禮儀,長幼、主仆、內外有別。這些建筑為聯排多進式,房屋的進數一般以一、三、五、七單數為多,因為中國傳統觀念中,單數為陽,雙數為陰。這些傳統的民居,建筑形式較為敦實厚重,淡雅質樸。建筑的色彩是粉墻黛瓦,外部是清水磚墻,每幢建筑的山墻上口都有馬頭墻,既具有防火防風功能,又美化了天際空間。長安里住宅群的通道,寬度一般都在二米左右,既不便大件或長物件搬運,也影響行人視線,為了使巷口空間擴大,古代工匠采取了“以人為本”的手法,建筑時,將距地面2米高左右的墻角抹去磨平,建筑上稱此工藝叫“磨角”,這也反映了古代工匠的聰明智慧和創造力,俗語中的“轉彎抹角”源出于此。西長安里房屋如同傳統建筑一樣,外部窗子既少且小,窗洞下增加斜坡窗臺,上口增加窗楣,但卻在內部的門窗上大做文章。尤其是正屋的正面,均用木質隔扇裝修,制成屏門和格子窗,上面雕刻著各式各樣精美的圖案,有“五子登科”、“麻姑獻壽”、“八仙過海”、“喜鵲登梅”、“漁樵耕讀”、“麒麟送子”、“梅蘭竹菊”、“游龍戲鳳”……這些雕品無不栩栩如生、風采別具。
如今,伴隨著眾家房客的鍋碗瓢盆交響樂,西長安里曾經擁有的寬敞、溫馨和詩意蕩然無存了。隨著歲月的流逝,弄堂里的人們陸續搬出去了,不久,新的居民又搬進來。而這些老宅子因為年久失修變得殘破了,墻上的白灰經常脫落,有的墻體出現了裂縫,隨意的維修使西長安里歷史的痕跡越來越模糊。
隨著西津渡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步伐的加快,西長安里即將迎來他的新生,束縛在這片老宅身上不協調的符號也即將被剔除。設想一下,夕陽西下,在幽靜的老宅子里,在雕花的玻璃窗下,一縷夕陽映射進來,在古老吊扇的攪動下,空氣似乎也變得感性。縱然只是坐在屋檐下發呆,卻絲毫不妨礙你與老宅一起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