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勤
科學的管理是工作機構有效之行的關鍵所在。進一步創新管理機制,不僅能整合鄉鎮財政人才資源,激發工作活力,也能有效地促進農村各項保障機制的完善。
一、建立鄉鎮保障保險基礎機制
當前農村保障機制仍是一片空白,其養老、醫療、生育保險等與城市居民不可同日而語,不屬于一個層次。由于地理、人文、歷史環境因素的影響,各行政村有不同情況。住房困難的貧困戶,特別是孤寡老人、五保戶、軍烈屬等弱勢群體,存在看病難、上學難、住房難等實際情況,單靠村集體組織的力量無法解決,必須依靠社會、村組織力量為輔助、政府財政為主導的外部力量解決。基本思路是:
整合鄉鎮民政、財政職能,逐步建立農村養老保障機制,對農村無子女戶、困難戶、低收入戶等,經過村提名——公示——審核——再公示——確保程序,實行財政出錢參加養老保障體系,實現最低生活保障。在此基礎上,協助有關部門建立20歲以上50歲以下的村民必須參加養老保障來解決養老問題。
堅定不移地執行中央、省、市有關“兩免一補”的政策,在財力條件可以解決的情況下,對農村貧困子女加大生活費用補貼,徹底解決貧困中小學生上學難的問題。
堅定不移地做好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鄉鎮財政與衛生部門加強聯系協作,建立健全農村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加強農村疾病預防、大病救治力度,使參合率穩定在95%以上。探索完善合作醫療職能,切實解決看病難的問題。
二、堅持管理出效益的思路,提高財政管理效益
規范農村信貸財政管理制度,理順管理關系。由于鄉鎮體制綜合配套改革,鄉鎮經營部分職能劃為區財政職能,加強農村財務管理是是體現財政職能之一。鄉鎮財政結合發展的趨勢,在財政法律政策范圍內,對一些過時的財務管理制度升級更新,建立新的財政制度,實施上下對口銜接,理順管理關系。
規范轉移支付制度。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逐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力度,在財力充沛的情況下,加大對村級集體經濟辦公經費、工資、五(低)保戶生活費等的投入,實行有重點的轉移支付政策,改變以往的平均數做法。
建立新的鄉鎮財政體系。嚴格執行《預算法》,編制預算和執行調整預算,突出地方特色,開辟財源,建立穩定的鄉鎮財政。
三、加強鄉鎮財政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干部素質
要在財稅體制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中穩定鄉鎮機構。從實際出發,協調處理好財政與地稅的關系。在機構的設置上應體現以下原則:要有利于國家財政政策的執行,保證鄉鎮財政收支任務的完成;有利于調動鄉鎮政府組織收入、當家理財的積極性;有利于理順現行財政關系,強化財政職能。
鄉鎮進行機構改革,精減辦事機構,提高工作效率是大勢所趨,但不能一刀切。根據實際需要,該精減的就精減,需加強的就加強。財政所是鄉鎮政權的重要經濟職能部門,隨著農村社會主義市場的形成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其地位越來越重要,任務越來越重要,因而只能加強不能削減。
鄉鎮財政所要加強對自身隊伍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研討并切實解決鄉鎮財政工作人員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加強鄉鎮財政干部隊伍管理,確保鄉鎮財政隊伍的相對穩定。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學習培訓制度,不斷提高鄉鎮財政工作人員的政策業務水平。
四、規范基層財務,強化內部審計
鄉鎮財政要通過“四化”標準來規范內部審計工作,以此來維護農村經濟利益,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化解村級財務信訪矛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鞏固基層政權,并起到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的作用。
審計內容全面化。為確保審計項目不遺漏,在審計內容上進行全面細化,覆蓋經濟指標及財務收支計劃的完成情況,財經法紀及財務管理制度的執行情況,集體資產的管理使用和保值增值情況,債權債務的形成及管理情況,收入支出的真實合規和管理情況,收益分配及各項提留的使用情況,專項資金的使用情況,對外投資和重大建設項目的管理效益情況等各方面。
審計手段科學化。為提高審計工作效率,在工作方法手段上做到“四個結合”:一是賬內審計與賬外調查相結合。對重點問題到相關單位、個人進行調查印證,便于掌握活動的真實情況。二是全面查賬與聽取群眾意見相結合。特別是對信訪審計,既認真審查賬務,又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進一步明確審計重點,提高審計的針對性、實效性。三是開展賬內審計與分析有關資料相結合。在開展查賬的同時,認真查閱分析租賃(承包)合同等內外經濟活動的相關資料,便于全面分析問題。四是搞好收據核對與突擊盤點貨幣資金相結合。突擊審核有沒有不入賬、存在賬外賬和其他違規現象。
審計程序標準化。為規范農村審計工作,專門制定一系列制度,對農村審計工作的開展作出明確的規定,便于審計人員的規范操作。
審計結果公開化。為進一步提高審計工作的透明度,在審計工作中,要堅持審計結果公開制度,做到整個審計過程公開、透明。常規審計、村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等各項審查工作一旦結束,立即在村公示欄張貼進行公示。
五、強化效益觀念、提高資金效益
鄉鎮要積極培植財源,夯實發展基礎,增加財政收入,增強全鎮的內在發展動力。同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力量,積極培植和壯大鎮級財政,在發展中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搞好鎮財政工作,抓財政收入是關鍵,要強化效益觀念,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要充分拓展財政發展思路,積極轉變政府投資方式,建立項目引進機制,以項目帶動經濟增長,以經濟增長帶動財政增長,盤活存量資產,激活潛在財源,加大對招商引資資金支持力度,規范和完善引資程序,實現財政經濟的良性循環,最大限度地化解財政風險,大力扶持龍頭經濟的發展,培養壯大特色產業。
(一)堅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結構效益。要按照建立公共財政框架的要求并區別輕重緩急,調整支出結構,合理確定財政支出順序。首先要確保工資支出,以調動機關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促進各項工作。其次是要確保社會保障支出,這也是非常關鍵的。再次要確保基層財政運轉和各項法定支出。在基本財政支出需求沒有充分保證的情況下,不得將財政資金挪用到其他領域。
(二)堅持管理出效益的思想,提高財政管理效益。通過完善部門預算管理改革措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通過綜合運用各種支出管理措施,加強財政支出管理,確保財政支出進度。提高財政資金的時效性,要逐步建立財政支出效果評價制度,對項目實施要進行監控,項目結束后,要進行效果評價,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財政資金的綜合效益。
(三)堅持厲行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崇尚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在革命戰爭中困難時期需要節儉,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同樣需要節儉。就是今后財政強大了,人民生活富裕了,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光榮傳統仍然不能丟。我們要堅決杜絕花錢大手大腳,講排場比闊氣,擺花架子,不算效益賬的現象。樹立起艱苦奮斗、克勤克儉的優良傳統,切實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
(作者單位:鎮江市潤州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