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埃及特派記者 李 瀟
本報特約記者 陶短房
走在開羅街頭,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傳統(tǒng)的阿拉伯大袍和筆挺的西裝都隨處可見。雖然西裝也正在成為阿拉伯男士一種很普遍的穿著選擇,但阿拉伯傳統(tǒng)服飾依舊擁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阿拉伯男子服飾主要由四部分構成:大袍、披風、頭巾和佩物。男式大袍衣袖寬大,袍長至腳,多為白色,也有深藍、深灰、深棕色和黑色。它既是便裝,也是禮服,衣料質地隨季節(jié)和穿著者經濟條件而定。頭巾則是大塊方布,多為白色,也有其他顏色,用頭箍固定。披風和佩物起裝飾作用,種類繁多。
與記者相熟的銀行職員尤素福,每天都身穿西裝上下班。在聊到他的穿著時,尤素福表示,自己只有在工作的時候才穿西裝,因為在辦理業(yè)務時需要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客戶,西裝顯得更為商務化和國際化。而在回到家后,他就會換上鐘愛的阿拉伯大袍。
經營超市的艾哈邁德對服裝的演變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說,阿拉伯服飾在與西裝并世而立的過程中,其生命力不僅沒有減退,還不斷煥發(fā)出獨特的光彩,這與阿拉伯國家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習俗密不可分。阿拉伯國家多處沙漠地帶,氣候炎熱少雨。大袍比其他式樣的服裝更具抗熱護身的優(yōu)點,它不僅能把身體全部遮住,阻擋日光的直接照射,還能把外面的風吹入袍內,形成空氣對流,將身體的濕氣和熱氣一掃而去,使人感到涼爽舒適。
此外,阿拉伯長袍的經久不衰還與阿拉伯人對“獨特美”的訴求密不可分。大袍、披風、頭巾和佩物,看似簡單的四樣構成,經過不同顏色、質地、紋理和圖案的組合,再輔以扣搭、打結的不同手法,就可以演繹出無數種獨特的風格和感覺,這是以“標準、整齊”為目標的西裝所難以達到的效果。或許正如尤素福所說,“相對于西裝的嚴謹,我更喜歡自己身著大袍和披風時的神采奕奕和與眾不同”。
除了阿拉伯國家,還有一些國家仍然堅持穿著自己的民族服裝。在馬來西亞、印尼,以蠟染布為原料制成的傳統(tǒng)男性服裝仍是普遍穿著的正裝。馬來西亞曾規(guī)定,公務員宜穿著用“巴迪”蠟染布制作的“國服”。而印尼的傳統(tǒng)男性服裝“巴迪克”同樣是公私禮儀場合必穿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等國,男性在公開禮儀場合則多穿“尼赫魯服”。這種立領、單排扣的棉布上衣看上去頗像中國的中山裝,只是較長,紐扣數量也不是5粒,而是7-8粒。在尼日爾、布基納法索等非洲內陸國家,男性正裝同樣為長袍,和阿拉伯國家不同的是,非洲內陸國家的長袍顏色豐富得多,亮藍、米黃、藏青等,都是他們所喜愛的色彩。▲
環(huán)球時報2009-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