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原老書記楊才魁同志于2008年2月11日因病去世,享年85歲。他1923年出生在曲陽縣楊砂侯村。自幼就是同村娃娃們的孩子頭,大家都聽他的。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村子里的人看到楊才魁聰明能干,與眾不同,都紛紛稱贊:這孩子啊,長大后肯定有出息。

七七事變后,在上級黨委的組織帶動下,全縣抗先隊、青救會等青年組織應運而生,掀起了抗日高潮。在這種熱潮中,楊才魁有文化、有知識,并且積極參加各種抗日活動,很快便在青年中嶄露頭角。他出色的表現也引起了黨組織的注意。有一次,地下黨組織找他問:“你看誰像黨員?”他說:“誰真心抗日,群眾擁護,勇于犧牲的人才是共產黨員,我志愿做這樣的人”。就這樣,楊才魁走上了革命之路,而這一年,他才十七歲。
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他在曲陽縣任助理員、區長等職,和老百姓一起出生入死,吃草根、睡河灘、鉆地洞,在敵后創建堡壘村;在抗日工作中,冒著被敵人殺頭的危險組織群眾開荒種稻,支援前線,好幾次與險情擦肩而過,都是堡壘戶和群眾掩護才得以脫險;同時,在殘酷的斗爭環境下,他和同志們一道想盡辦法瓦解敵人,變敵為友,把敵人的炮樓變成我們的前沿陣地。
1943年秋以來,抗日軍民的對敵斗爭逐步進入到反攻階段。配合新的斗爭形式,楊才魁的工作也有新的變化,曲陽縣委任命楊才魁到戰斗過的地方九區任區長一職。在此后的幾年中,楊才魁做出了不小的成績,但他從不喜歡標榜自己,只是踏踏實實地干工作,盡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
解放后,他調任正定縣法院院長,強調人民法院為人民,制定了“三不準”的原則,即不吸當事人的紙煙;不到城里的飯館里吃喝;不接受別人的吃請。從制度上嚴格規范司法紀律,做到秉公執法,維護了國家法律的尊嚴。“三反五反”期間,法院的干部沒有緊張的,縣委派人到法院調查時沒有查出問題,法院的干部都說:“有‘三不管著我們呢。”法院的干部們經歷了“三反五反”運動后深有感觸地說“是‘三不救了我們啊!以后要更加自覺地遵守‘三不”。
楊才魁此后又擔任正定縣縣委書記,他和全縣干部群眾一塊兒扎實工作,奮勇爭先,做出了優異的工作業績。楊才魁還曾先后向毛澤東、劉少奇、鄧小平中央領導當面匯報工作,他實事求是,得到領導肯定。其中在1958年他任正定縣委書記時,參加毛主席在天津召開的一個座談會。毛主席握著他的手說:“正定是個好地方,那里出了個趙子龍”,這已成為一段佳話,在正定人民中被廣為樂道。
1959年整風反右中,他堅持實事求是,被戴上右傾機會主義的帽子,受到錯誤批判和處理,在政治上遭到嚴重摧殘,可貴的是他蒙怨不埋怨,恪盡職守,平反后走上一個個新的崗位,表現了共產黨員忠心耿耿的寬廣雄懷。
1962年,他在衡水任地區農林局長。他是建立衡水專區的先遣隊。1963年洪水濤濤,他帶病堅持在最危險的第一線,為寄養牲畜、生產自救做出一個又一個貢獻。在棗強任縣委書記時,組織全縣抗旱打井,他深入井臺,留下“三級書記上井臺”的美名。他在任省農機局長時,多次深入農機站、修配廠,鉆研業務,重視科技,努力探索河北省農業機械化的路子,為培訓農機化隊伍付出了心血,奠定了人才基礎。1982年春天,省委任命他為石家莊市委書記。他分管農業、政法,抓蔬菜、抓撥亂反正,落實政策,處理突發事件,培訓干警,抓社會治安。
楊才魁同志晚年期間常常和周圍的人聊起當年往事,盡管已是高齡老人,但記憶力卻非常好。幾十年前的時間、地點、人名以及經歷過事情的細節,他都能記得清清楚楚。他常說:這些事、這些人不斷地在腦海里閃現,崢嶸歲月令他難以忘懷。
楊才魁同志臨終時念念不忘曲陽老家鄉,念念不忘衡水、棗強、正定等地的老同志。在他去世幾個月的日子里,我們悲痛之情難消,故此撰文悼念,藉以向社會訃告。
好友鄒金鎖、王學柱、李云輝、楊殿通、李玉慎、冀瑞華、郭艷志、張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