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們到一些集中產棉區進行調查,發現有許多原來種植棉花的農戶,看到2008年棉花市場行情不好而甜玉米市場都不錯的情況,已經不惜高價購買了甜玉米種子。主要是還有不少農民家中存的棉花都沒有賣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影響了棉農的種植積極性:一是對2009年種不種棉花、種多少棉花拿不定主意;二是對調減棉田面積后種什么作物搞不清楚楚;三是對購買新棉種缺乏往年的熱情;四是認為棉花良種補貼很不合理;五是認為棉區水系設施多年失修,棉花高產沒有保障;六是還有一些棉花增產配套技術沒有落實到位。
如果上述問題解決不好,將會影響到我國棉花市場的穩定,給棉農帶來損失,因此,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應及時采取措施和加以正確引導。
首先,關于棉田面積問題。從國際國內的棉花市場態勢來看,低迷的周期仍將持續,棉花產品出現了人為的飽和。對此,及時調減一定的棉田面積也是必要的,至于調多調少,可因地制宜來確定。對于那些不保收的、土質差的、易感病的老棉田及常年低產的棉田,一是可改種生育期較短的經濟作物;二是水源條件較好的地方,可改種水稻。一旦市場回暖,便可再次復種棉花。調整棉田時,切不要盲目大量調減,要本著“逢滯不丟”的市場理念才能獲得好的回報。
其次,選用棉花種子問題。選用優良棉花種子是棉花高產的有效途徑之一,對已確定種棉花的棉田,還是要早一點購入優良的棉花品種:一要選經過審定或認定的品種;二要選在當地試種過的品種;三要選雜交棉品種,特別是要選抗蟲抗病的品種;四要選棉桃較大、能耐高溫的品種;五要留好購種發票。
第三,棉田基礎設施問題。很多地方盡管棉田水利設施曾有一定的投入,但已多年失修,抗災能力大大削弱,使之大旱難抗,大雨難排,有水難引,漬水難濾,不少棉田還是望天收,難以高產穩產。對于基礎設施問題,各地應作出統一規劃,一方面靠各級政府加大財力投入,增添大型水利設施;另一方面要組織農民集中起來,改善棉田水系設施,使棉田能做到日降100毫米大雨能速排,百日大旱能抗,提升棉田抗災保豐收的能力。
第四,抓好技術培訓問題。優良的棉花品種,如果沒有相應的優化栽培技術配套,也是難以實現高產的,為此,一要適期播種,南方棉區以4月中旬為宜,不要過早或過遲;二要確定好種植方式和密度,一般雜交抗蟲棉,以兩等行或三等行的種植方式為好,平均行距1米,每667平方米(1畝)平均1300株左右;三要配方平衡施肥,做到苗肥速、蕾肥穩、花鈴肥狠,普施桃肥,特別要強調增施鉀肥;四是合理化學調控,特別是延緩型的植物生長調節劑,要做到前輕、中適、后重;五是病蟲防治,對于枯黃萎病,除化學防治外,特別要施好生物有機復合肥和鉀肥,對于蟲害,重點防好棉盲蝽象、棉粉虱、斜紋夜蛾等。(湖北省孝感市農業局 余宏章 郵編:4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