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牛。蒙古牛產于蒙古高地,在我國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及與其相鄰的西北地區的新疆﹑甘肅和寧夏,華北地區的山西和河北,東北地區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
蒙古牛體質結實、粗糙。公牛頭短寬而粗重,額頂低凹。角長,向前上方彎曲,呈蠟黃或青紫色,兩角的間距短。公牛角長40厘米,母牛角長20厘米。垂皮不發達,低平。胸扁而深,背腰平直,后軀短窄,尻部傾斜,后肋開張良好。母牛乳房容積不大,結締組織少,乳頭小。四肢短,多刀狀后肢勢。蹄中等大,蹄質結實。皮膚較厚,皮下結締組織發達,冬季多絨毛。毛色大多為黑色或黃色,次為貍色或煙熏色,也常見有花毛等各種毛色。
蒙古牛中等營養水平的閹牛平均宰前重可達376.9公斤,屠宰率為53%,凈肉率為44.6%,骨肉比1∶5.2,眼肌面積56.0平方厘米。放牧催肥的牛一般都超不過這個肥育水平。母牛在放牧條件下,年產奶500~700公斤,乳脂率5.2%,是當地土制奶酪的原料,但不能形成現代商品化生產。成年蒙古牛一般屠宰率為41.7%,凈肉率為35.6%。
2.巫陵牛。巫陵牛主產于湖南、湖北、貴州三省交界處。產區境內多大山峽谷,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復雜,海拔800~1400米,高者達2000米以上,低者在100米以下,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之分。由于產區境內地形復雜,地勢高低不一,形成小氣候。最高氣溫有達42℃者,最低氣溫有達-12℃者。產區草場遼闊,牧草繁茂,有養牛所需的放牧地和豐富的飼草資源,為我國南方黃牛的重要產區之一。
巫陵牛主要分布在湘西的鳳凰、大庸、花垣、桑植、永順、慈利六縣,黔東北的思南、石阡、沿河、務川、德江、道真及正安七縣以及鄂西南的恩施地區。
巫陵牛被毛黃色最多,栗色、黑色次之。角形不一。公牛肩峰肥厚,高出背線6~8厘米,母牛肩峰不明顯。尻斜,肢長中等,四肢強健,后肢飛節內靠,蹄形端正,蹄質堅實,尾較長。
巫陵牛成年公牛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14.9厘米,129.0厘米,158.6厘米,16.4厘米,308.1公斤,成年母牛分別為105.0厘米,118.3厘米,144.8厘米,14.4厘米,232.1公斤。屠宰率公牛為50.1%,母牛為51.1%;凈肉率公牛為40.1%,母牛為39.7%;眼肌面積公牛為58.6平方厘米,母牛為50.1平方厘米。公牛18~24月齡性成熟,母牛10~12月齡性成熟,初配年齡公母牛均為2.5齡。巫陵牛具有體質結實、肢蹄強健、行動靈活、善于爬山、耐勞、耐旱、抗濕及耐粗飼等特性。(江西省畜牧良種場 徐長根 郵編:330044)
3.南丹黃牛。南丹黃牛屬役肉兼用型廣西三大地方黃牛品種之一。中心產區為南丹縣的中堡、月里、里湖、八圩四個鄉(鎮)。相鄰的環江、天峨、東蘭、金城江等縣(區)也有分布。南丹黃牛毛短細、有光澤,以黃褐色毛為主。鼻鏡、蹄、角多為黑褐色。頭較寬短,額寬平,耳平殼薄,角形多呈“倒八字”。公牛肩峰明顯,高10~15厘米。頸垂較發達,胸垂較小。尻部短斜,尾帚長過飛節,多為黑褐色,間有蠟黃色,毛細而直。乳房欠發達,泌乳性差。成年體重:公牛355公斤,母牛260公斤。屠宰率46.23%,凈肉率36.41%。性成熟稍晚,公牛18~24月齡,母牛18~30月齡;初配:公牛18~30月齡,母牛18~34月齡;妊娠期279.96天。南丹黃牛性溫順,使役好,耐粗飼,適應性好,抗病力強。
近年來,隨著商品牛貿易的促進,南丹黃牛以其肉味鮮甜,柔嫩多汁、風味獨特而著稱,遠銷上海、南京、廣東和港澳地區及東南亞國家。為了做強做大南丹黃牛品牌,南丹縣委、縣政府把它列入“以農富民”工程的重頭戲來抓,積極實施雜交改良,利用南丹黃牛作母本與國外肉牛品種進行雜交,雜交一代具有顯著的雜種優勢,既保持有國外肉牛品種生長速度快、易育肥,又有南丹黃牛適應性強、肉質風味好的特點。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肉食品的消費觀念逐漸向低能量、低膽固醇、高蛋白的草食動物肉類發展,因此發展南丹黃牛養殖市場前景非常誘人。(廣西南丹縣畜牧水產事業局 周新宇 郵編:547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