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維
華夏民族的構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間經歷腥風血雨。最終奠定民族大融合的事件是發生在阪泉附近(在今天河北地區)的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的一場大戰。
炎帝是傳說中嘗百草,曾創造一天之內中毒高達七十次記錄的神農氏的七代玄孫(也有說十七代),炎帝姓姜,叫榆罔,相傳他牛頭人身,我們可以理解為榆罔其實是以牛為圖騰的一個部落。他們開始生活在我國的渭水流域,后來逐漸遷徙到中原地區。中原地區也有神農氏的子孫,那就是共工部落。共工部落與東夷人蚩尤部落發生了矛盾,爆發了戰爭,但卻打不過人家。無奈之下,共工便跑來找同宗的好兄弟榆罔來助拳。
榆罔部落最擅長的戰術就是遠程射擊,他們部落的人都善于制作骨頭箭。誰知東夷人都穿著一整張厚厚的牛皮戰衣,榆罔部落的殺器對付蚩尤根本不起作用,遂大敗而歸,向著西方逃竄。這便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蚩尤最為暴,莫能伐。”意思便是,蚩尤最為厲害殘暴,華夏部落沒一個打得過他。
共工和榆罔在中原地區挨打,地盤越來越小,實在想不出好的辦法了,便又北上去找另外一個同宗兄弟黃帝。黃帝也是神農氏的后代,姓姬,又叫軒轅。在傳說中,黃帝出生幾十天就會說話,幼年時思維敏捷,少年時聰明能干,中年時仁厚堅毅,是一個標準的領導人形象,他還是我國遠古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他得到玄女的支援,得到了軍事秘笈《陰符經》,這個秘笈后來戰國時代的蘇秦也鉆研過,還寫出了古代鼎鼎大名的《黃帝內經》。另外,他在音樂,紡織,數學,建筑等很多領域都很有造詣。
黃帝正要擴大自己的勢力范圍,見共工和榆罔跑來求援,二話不說就領兵南下,和蚩尤展開了一場惡戰,最后在自己的老家涿鹿附近擊垮蚩尤軍團,成為了華夏聯盟部落的盟主。黃帝日益強大,炎帝日益衰弱,黃帝的野心開始膨脹了,加上涿鹿之戰時,炎黃聯盟軍團也有不少的矛盾,開始和蚩尤作戰時,黃帝承諾會給殺入山東的炎帝部落支援,結果戰事的開始,黃帝就把對炎帝的承諾拋在了一邊,導致殺入東夷人核心地區的炎帝軍吃了大虧。后來黃帝在涿鹿和蚩尤決戰時,炎帝做了壁上觀,他把軍隊駐扎在阪泉一地,并不去支援黃帝。兩家的怨恨便越積越大了。
涿鹿之戰后,炎帝認為黃帝剛經過大戰,元氣已經大傷,所以趁其喘息未定的時候,果斷發兵攻打黃帝。戰爭是在涿鹿以北的阪泉河谷中進行的。黃帝率領著老虎、豹子、灰熊等七種猛獸(可以理解為以虎、豹等為圖騰的七個部落)以及強大的軍隊與炎帝廝殺。炎帝便展開了火攻,但他忘記了黃帝的忠實盟友——應龍部落。應龍從小和黃帝一塊長大,他擁有召喚水流的特異功能,炎帝的火攻絲毫沒有起到作用。相反,黃帝利用濃煙沖殺,把炎帝團團困住。
黃帝決心收復炎帝部落,因此再三告誡自己軍隊,要抓活的,千萬不能傷害到炎帝。是以他圍住炎帝軍隊,并不馬上圍殲,而是把從《陰符經》中學到的陣法現學現賣,擺起了星斗七旗陣。這陣法委實厲害,炎帝率軍沖擊了一次,大敗而歸。從此炎帝固守在河谷的一個懸崖上,與黃帝展開了持久戰。
黃帝也很有耐心,每天在軍營前操練著星斗七旗陣,這陣法是神仙傳授的,自然是變化無窮,花樣繁多,把炎帝唬得一愣一愣的。而黃帝則偷偷派兵在懸崖的后山挖了一條地道,這條地道通炎帝的大營。地道挖好之日,黃帝如愿以償活捉了炎帝。炎帝也輸得心服口服,甘愿為其效力。后來炎帝被流放到了南方,最終老死在了江南。
很快的,黃帝又把兵鋒指向了原來的另外一個盟友:共工部落,共工比炎帝部落還不堪一擊,一戰而潰,但這個部落有個猛男,就是夸父。夸父不肯投降黃帝,帶著三百族人開始了絕地大逃亡,但黃帝的老戰友應龍窮追不舍,在函谷關剿殺了夸父和他的族人,后來的神話里,夸父就變成了一個神經兮兮的奔跑者,沒日沒夜追趕太陽。可能百姓們見他能跑,所以附會出了這個神話吧。
黃帝收復了共工部落后,又與刑天部落展開了戰斗。刑天失敗后,被黃帝砍了頭,但他仍然不肯投降,以雙乳為眼睛,拿著石斧和藤盾繼續與黃帝斗爭。但最后刑天還是失敗了。
史書記載黃帝經過了“大小五十五戰”,終于一統了天下,成為華夏部落的共主,而阪泉之戰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說,阪泉作為中華民族的發祥紀念地是當之無愧的。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