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羅山愛 郭 宣
在前不久舉行的阿布扎比防務展上,美俄軍火商爆發了一場“熱戰”。美國軍火公司希望能向更多的中東國家推銷F-16和F-35戰斗機,而俄羅斯則希望贏得至少50億美元的防空導彈合同,雙方的市場爭奪充滿了“矛與盾”的火藥味。無獨有偶,俄《獨立軍事評論》近日轉引澳大利亞智庫的報告稱,在全球廣泛使用美式戰機和俄制防空系統的今天,美國戰機的“利矛”還無法完全突破俄羅斯防空系統的“堅盾”。
天上姓美,地上姓俄
除了26個北約成員國,至少還有40個國家和地區的空軍以美式戰機作為主力,美式戰機總架數在7000架左右,配置結構多為第三代F-15、F-16和第二代F-4、F-5戰斗機“高低搭配”。它們普遍具有制空能力強等特點,尤其美式戰機一般有北約標準的數據總線,能夠方便地將先進的電子元器件安裝上去,使飛機持久保持戰斗力。巴基斯坦《國防月刊》曾比較過美俄戰機的優劣,指出美式戰機充滿“精英意識”,強調以質勝量,比較符合不能維持太大規模的中小國家空軍的需求。相比之下,俄式戰機更適合大規模戰爭的消耗,它們性能往往較為單一,但造價和單位生產時間也低得多,因此適合“群毆”,這也是為什么俄式戰機總在第三世界的小范圍空戰中無法戰勝美國貨的重要原因。
當然,俄羅斯很清楚這一點,在相當長時間里更注重防空武器的推銷。俄《獨立軍事評論》透露,到目前為止,俄防空系統已經在全球57個國家扎下根來。中國、斯洛伐克、越南及塞浦路斯都擁有俄制S-300防空系統。最新式的S-400防空系統將來很可能會成為俄羅斯與阿拉伯國家進行軍事合作的項目。《獨立軍事評論》還強調,俄防空系統之所以占優,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火力配系,從打擊活躍在“一樹之高”的直升機,到攔截在10萬米高空飛行的偵察機,都有相應的作戰型號。S-300及S-400屬于遠程防空系統;“托爾”、“布克”、“通古斯卡”等,則是與其配套的中短程防空系統。它們互相補充,組成了一道空中入侵者難以突破的堅固防線。現在,這些中短程的防空系統也已經出口到了中國、伊朗、印度、埃及等國家。此外,在海基防空系統的市場上,俄羅斯也擁有強勢地位:“施基利”、“暗礁”等防空導彈系統在戰艦上的應用都非常成功。
不過,大多數國家更希望引進俄S-300防空導彈,該導彈可覆蓋10萬米高度內的作戰目標,不光是飛機,就連巡航導彈也可能被它擊落。而俄羅斯也把出口S-300作為重要籌碼,與美國討價還價。據俄羅斯《生意人報》2月17日透露,由于俄美總統將在4月份舉行會談,商討包括美國在東歐部署導彈防御系統等一系列問題,為避免破壞會談氣氛,俄已決定暫時不向伊朗提供S-300防空導彈。
美式戰機沒有生存空間?
從實際應用來看,俄防空系統的確略勝美國戰機。冷戰期間,美國及其盟友在戰場上所損失的近1萬架固定翼戰機和直升機中,有將近90%是被蘇聯防空武器打下來的,而其中很大比例是防空導彈的功勞。如今,各國裝備數量最多的俄制導彈仍是在越南戰爭和中東戰爭中大出風頭的S-125“伯朝拉”導彈,它主要對付中低空目標,曾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擊落過美國F-117隱身戰斗機。
事實上,針對美國的戰機,俄早有防備。美國《武裝力量雜志》曾刊文指出,俄國人很早就開始密切跟蹤世界反隱身技術的發展動向,并且在這一領域展開探索。在很短的時間內,俄羅斯就形成了初步反隱身探測手段,其中包括改裝現有米波雷達和部署多基站雷達。美國F-117戰斗機在日本、韓國活動時,曾被部署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薩哈林島的俄軍防空導彈陣地鎖定,甚至美軍提前讓F-117戰斗機退役,也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戰機在某些俄式導彈和雷達面前已不能全身而退。據俄羅斯《VKO空天防御》雜志介紹,俄羅斯新一代S-400防空導彈擁有更為成熟先進的反隱身技術做后盾,是俄羅斯重要目標的“保護傘”。“澳大利亞空中力量”的研究者甚至認為,俄羅斯現代化的防空導彈系統及雷達系統,實際上已經擁有了在發生軍事沖突時不給美國空軍生存空間的能力。據該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不僅美國的F-15、F-16及F/A-18戰機無法與俄羅斯的防空系統相抗衡,即使是F-35也不是對手。
“沒有空防,就沒有國防”
受傳統影響,美俄兩國對制空權的爭奪仍延續著當年冷戰的“老套路”。美國擁有全面航空技術優勢,許多戰機的性能取舍不受技術的制約,而是受資金的制約,這決定了美式戰機在未來空戰中的領先地位難以撼動。更重要的是,其他國家所研發的戰機基本屬于“追趕性質的產品”,雖然性能上有針對性,但不具有扭轉乾坤的戰略意義。
而俄羅斯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撰寫過《第六代戰爭》的俄羅斯軍事專家斯里普琴科曾公開表示,蘇聯以及俄羅斯從未幻想過完全依靠空中作戰平臺來撼動美國的制空權,這注定了俄羅斯在積極發展第五代戰斗機的同時,也花大力氣研制遏制美國戰機的各種防空導彈。不過,能夠像俄羅斯這樣玩得起這等規模的“制空攻防戰”的國家屈指可數,沒有強大的太空及信息化作戰體系做支撐,光靠S-400防空導彈也沒有用。專家認為,在21世紀,盡管信息技術、納米技術等新元素急劇改變著戰爭形態,但“沒有空防,就沒有國防”的理論依然有效。▲
環球時報2009-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