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鋒
摘要:文章從制造業企業信息化的角度講述了信息編碼的體系、結構,并結合實際應用,列舉了具有代表性的物資材料信息的編碼方法。旨在為企業信息化提供切實可行的物資材料信息編碼方案和系統,解決制造業企業信息化中物資材料信息編碼技術的難題。
關鍵詞:制造業企業信息化;信息編碼;物資材料信息編碼技術
1引言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我國企業尤其制造業企業都在以信息化促進工業化,掀起了信息化浪潮,通過信息化來提升企業競爭能力參與國際競爭。這是件好事,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在實際的企業信息化過程中存在著諸多的失敗案例,企業花了人力、物力、財力,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有的企業信息化不僅沒促進企業的工業化,而且阻礙了企業的發展,一個最突出的原因是信息化的數據不準確、不及時。信息化的基礎是數據的準確性、及時性,數據出了問題信息化的決策必出錯,基礎數據的不完整性導致了我國信息化的悲劇發生。企業信息化中信息編碼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個成功的信息化系統,三分技術,七分管理,十二分是基礎數據。計算機只有在數據準確、完整、及時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否則可能帶來致命的錯誤的結果。可以說基礎數據是信息化系統運行的依據,而基礎數據建立的前提則是一定要有信息編碼技術的支持,隨著信息化在制造業企業的應用,關系到企業成本的物資材料信息編碼技術在制造業企業信息化技術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2信息編碼
(1)信息編碼的定義
信息編碼就是給事物或概念賦予一定規律性的易于人或計算機識別與處理的符號。前提是要進行信息分類。信息分類就是根據信息的屬性、特征,將信息按照一定的方法區分和歸類,建立相應的分類、排列順序來管理和使用。
(2)信息編碼的重要性
信息編碼是企業標準化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企業信息化的基礎;信息編碼可以實現有效地管理原材料,從而降低產品制造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信息編碼為企業決策支持系統(DSS)提供了科學的數據依據;信息編碼是企業信息化中克服出現“信息孤島”的關鍵。
(3)信息編碼的基本原則
唯一性:一個代碼只能唯一地標識一個分類對象,不因時間、地點等因素發生變化。
不變性:指在整個信息系統周期內編碼不能發生變化。
擴展性:應有備用代碼,可以產生新數據。
簡短性:代碼結構應盡量簡短明確,能減少差錯。在實際中盡可能用最簡單的結構、最少的碼位標識編碼對象。
含義性:代碼應有助記符的特點,便于記憶和填寫。
(4)信息編碼的種類
無含義代碼:有順序碼和隨機碼兩種,這種代碼的編碼長度短、存儲量少、不影響發展擴充、方便錄入,提高錄入速度;同時不便于記憶。
有含義代碼:信息代碼代表編碼對象,其本身還具有一定的含義,如體現事務對象特點的特征碼、由多個代碼段組合在一起的復合碼等都是有含義的編碼。
(5)信息編碼的分類方法
線分類法是將初始的分類對象按所選定的若干個屬性或特征作為分類的劃分基礎,逐次地分成相應的若干個層級的類目,并排成一個有層次的,逐級展開的分類體系。
面分類法是將所選定的分類對象的若干個屬性或特征視為若干個“面”,每個“面”中又可以分成許多彼此獨立的若干個項目。
3物資材料信息編碼技術在制造業中的應用
(1)物資材料信息編碼的分類方法
根據物資材料信息的特點,應采用線分類法,這種分類方法可使物資材料信息編碼直觀、形象、節省長度,易于使用人員掌握,在企業信息化各系統運行的過程中很容易被使用者尤其是物資管理部門接受。
(2)物資材料信息編碼結構形式
物資材料信息按類別分為六大類: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機電配套件、鑄鍛毛坯件、配套標準件、國外購買件,并按所屬倉庫類別、大類、中類、小類四級組成物資材料信息查詢結構樹。這樣形成的物資材料信息編碼就比較科學。
物資材料信息編碼前兩位(倉庫類別)為:
10:金屬材料
20:非金屬材料
30:機電配套件
40:鑄鍛毛坯件
50:配套標準件
90:國外購買件
物資材料信息編碼共15位。如圖示:
A、B、C、D:表示類別表區域,E:表示數據表區域。
A(2位編碼):表示倉庫類別。如:“10”為金屬材料,“20”為非金屬材料等。
B(4位編碼):大類:按材料屬性分類,如:金屬中1070表示鋼鐵。
C(6位編碼):中類:同一屬性不同材料種類,如:107001表示重軌、107002表示輕軌、107003表示大型型鋼等。
D(8位編碼):小類:指出各種材料的規格范圍,如:10700340表示普通圓鋼的規格范圍等。
E(11位或15位):(數據表區域)按牌號、規格大小進行排列。
4結束語
企業信息化必須要進行信息編碼。物資材料信息編碼在企業信息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應用物資材料信息編碼實現企業信息化中PDM、ERP的連接,從而實現物資信息系統的有效管理,真正能降低企業材料成本并實現企業信息化的目標、增強企業的競爭力與生命力、提高效率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