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 蘭
春乍暖、秋轉寒,古枝壓過新芽開,當代零落御品前,真容還待市場鑒。
2008年,中國人以極高的凝聚力演繹的曠世神話讓世界驚嘆。這一年中國人不約而同地、被命運脅迫地搭上了2008的過山車,由年初一場特大暴風雪開起,跌入了汶川地震大悲的谷底,又在激蕩了奧運和神七太空漫步的大喜峰巔之后,被脅迫著卷入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泥潭中:房市持續低迷、股市深度暴跌、出口全面不振、民企減產停產、對外投資失利……
內外交困,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第一次自動地放慢了增長的步伐。中央政府不得不由年初提出的“雙防”轉向“一保一控”,之后又迅速變調為“保增長、擴內需”。目的何在?最小范圍內減少缺失,避免關乎到國計民生的經濟引擎熄火。
而作為投資的新領域,藝術品市場受外圍市場的危機波及也是有目共睹的,過去兩年如火如荼的現象已然不在。
盡管年終時節,一篇依據全球最大的拍賣數據網Artpriee和法國安盛保險集團對2007年7月至2008年6月2900場拍賣會結果的統計分析報告,證明了中國藝術家已經呈集團方陣進入西方的上層建筑領域——在世界“最好賣”的20名當代藝術家中,中國人竟然占據了11席,其中排名最高的張曉剛2007~2008年度總成交額達到了3230萬英鎊(約合3.42億元人民幣)。但這些依然不能掩飾全球經濟危機投在中國藝術品收藏和投資領域的陰霾。
香港佳士得2008春拍成交總額達到了創紀錄的22.84億港元,而秋拍只取得了11.3億港元的成交總額;香港蘇富比2008春拍的總成交額為17.4億港元,而秋拍成交總額只有9.62億港元;中國嘉德2008春拍總成交額為9.93億元人民幣,而秋拍只取得了3.6億元人民幣;北京保利2008春拍成交總額為9.01億元人民幣,而秋拍成交總額只有3.93億元人民幣。入秋以來,四大拍賣行的秋拍成交額嚴重縮水表明:藝術品市場受國內、國際經濟形勢的雙重影響,開始步入下行通道,前兩年哄抬起來的泡沫正在破滅,其中最受打擊的是當代藝術。
2008年帶給中國當代藝術的可謂是肅殺之秋。先是香港蘇富比秋拍中近半數中國當代藝術品流拍,其中方力鈞的7件拍品有6件流拍,岳敏君的代表作《飛翔》流拍,蘇新平4張作品有3張流拍,劉小東4張作品有2張流拍,徐冰4張作品有2張流拍,最慘的馬六明作品全部流拍。后是全球第三大拍賣行英國菲利普斯夜場拍賣,中國當代藝術竟然無人問津。其中共有4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張曉剛2002年創作的《血緣系列:男孩》、曾梵志2004年創作的“亂筆”系列的《小女孩》、岳敏君的雕塑作品《當代兵馬俑NO.7》和嚴培明1992年創作的《無題》。作為已成功進入西方藝術品主流收藏和資本運作領域的中國當代藝術品,遭受如此待遇,正印證了所謂的“泡沫終將破滅”之說。
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發展速度遠遠超乎人們的想象,當藝術品投資越來越火爆時,相關的國家監管、約束機制還沒建立起來,制度的不成熟從某種程度上成為藝術品市場的催化劑,贗品、劣品、炒作隨之而來,尤其是當代藝術,在畫廊、藝術館等經紀公司的熱捧下以超音速膨脹起來,也讓更多無知藝術的投資者卷入其中。雖然早就有預言家們樂道泡沫終將破滅,這一天的到來著實令中國當代藝術的追隨者們感傷。
不過,業內仍有觀點認為,與其說當代藝術品市場遭受危機,莫如說是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合理回歸,在這輪降溫之后,相關的機制會更健全、完善,對整個市場來講未必不是好事。
與當代藝術進入冰點相悖的是,2008年中國古代書畫呈逆勢走強之態。剛開春,宋徽宗《臨唐懷素圣母帖》在臺北藝流國際拍賣公司在香港舉行的2008年春季拍賣會上,就以1.28億元港幣的天價成交,一舉刷新了中國嘉德2007秋拍以7952萬元高價拍出仇英的《赤壁圖》的最高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中國書畫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緊隨其后,中國嘉德春拍拍品惲壽平《載鶴圖》又以3696萬元人民幣落槌,預示出開年大吉。
中國古代書畫從2005年下半年大幅下挫以后,一直處于較弱位勢。這與它的品種稀缺、收藏門檻高、專業性強和藏家不愿流通等特性均有著密切關系。這一方面限制了資本炒作的空間,另一方面卻保障了藏品的真正價值。不愿輕意出手甚至暴露藏品的非富即貴的收藏者,更成為中國古代書畫市場穩定的核心。2008年春拍前20名高價拍品中古代書畫占18席,印證了中國古代書畫的抗跌能力。
值得一提的還有為2008藝術品市場托市的一大亮點:皇家御制。盡管全球金融危機還在擴大,香港蘇富比秋拍舉行的“皇威萬代”中國御制珍品專場拍賣會卻毫發未損,眾多拍賣品成交價均超過拍賣前的預估價,總成交額高達38300萬港元。其中備受注目的乾隆帝御寶交龍鈕《乾隆御筆》白玉璽,以6338萬港元成交,刷新了白玉拍賣的世界紀錄,足見高端精品的保值能力。
藝術品投資市場的晴雨表——拍賣市場歷來就是由當代藝術品市場和傳統藝術品市場兩大板塊構成,不同的藏家群體,營造出不同的收藏和投資文化,也必然走出不同的行情曲線。勿庸置疑,被西方文化認同、并主要由西方藏家操控的當代藝術品與資本市場更為親近,因此也必然成為金融危機的災區;而傳統藝術品在歷經時間考驗之后,往往沉淀于市場之外,成為在危機時受影響頗微、可隨時變現軟黃金的寶貝。市場也已經用事實證明,傳統藝術品確實有著其不可比擬的堅挺價值。
縱觀已過去的2008年,這一年帶給中國藝術品收藏者和投資人的是什么?有人說“泡沫擠盡現真價”,有人說“此時抄底最合適”,有人說“價值回歸尚待時日”,還有人說“冬天來的正是時候”……無論怎樣,藝術品已不再是單純的藝術作品,它已穿上了資本的外衣,成了與股票、黃金、債券、房屋等媲美的投資品,藝術品投資正在成為一項全民的新事業。
最后用一首打油詩來評價2008年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春乍暖、秋轉寒,古枝壓過新芽開,當代零落御品前,真容還待市場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