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
2009年以后的中國經濟增長恰如一個接力賽:跑第一棒的是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這也許需要1~2年的時間。
最近的數據使人們對2009年中國經濟走勢的擔心更趨嚴重,而令人感到鼓舞的變化是政府及時調整了經濟政策的取向,并在貨幣和財政政策等方面都采取了大膽和堅決有力的措施,假以時日,這些措施應當會逐步收效。在目前的情況下,應當如何評估中國經濟在2009年以后的前景呢?
中國的出口正在承受著三個方面的壓力,這包括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的大幅度升值、美國住戶部門的去杠桿化過程以及全球經濟正在進入衰退局面等,其中至少前兩項因素的影響將持續比較長的時間。從歷史上看,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的實際出口增長率下降接近15個百分點;在2001年的科網泡沫破滅期間,出口下降接近25個百分點。以此來猜測,2009年中國的實際出口增長率很可能進入負值區間,例如-10%左右。
中國的私人部門投資目前至少承受著兩個方面的壓力,一是房地產市場凍結對許多相關行業的影響;二是大宗商品價格2008年7月份以來的暴跌形成了企業的去庫存化過程,并影響了基礎原材料和替代能源的開采、加工和冶煉等商業項目的經濟合理性,例如在石油價格處于50美元水平時“煤變油”項目的合理性是需要重新評估的。
中國私人部門消費的強勁增長在2008年10月份走到了盡頭,盡管此前兩個季度在汽車、建筑裝修等領域私人消費十分疲弱,總消費增速并未受到明顯影響,但這一情況最近出現了轉變。促成消費減速的原因是比較清楚的,這既包括資產價格波動形成的財富效應的釋放,也包括就業惡化、收入增長預期下調帶來的全面影響。
當然,并非所有的數據和變化都那么差,在財政狀況相當穩健的基礎上,最近政府宣布的雄心勃勃的財政刺激計劃,無疑會對總需求形成有一定力度的臨時支持;中央銀行降息的速度和力度也超過了我們此前的預期,這為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提供了重要的保護,可以防止需求在短期內的快速下滑對企業形成致命的打擊。
從草根層面的情況看,面對需求的快速下滑,企業削減生產、降低價格、控制庫存和投資、降低人工成本的努力相當普遍,這顯示中國的企業對需求和價格信號可以做出靈敏的反應,表明中國的經濟體系已經具有相當大的彈性和韌性。
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的背景下,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暴跌為中國提供了重要和難得的戰略機遇:在短期內看,如果2009年中國進口原材料的到岸價格下降30%(這并非極端的假設),那么經濟將受到接近2個百分點的刺激。如果考慮到2008年受大宗商品漲價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受到接近2個百分點的抑制的話,增速的落差可能在3~4個百分點之間,這幾乎相當于預期的財政赤字的落差了。
因此,總體來看,中國經濟目前既面臨一些短期因素的強烈沖擊,也面臨一些中長期因素的調整壓力;在經濟數據快速滑落的背后,我們能夠看到經濟體系彈性的顯著增強,看到強有力的政策應對,看到危機所提供的一些重要機遇,這使得我們對經濟的調整前景可以抱有合理的信心。大體來說,2009年以后的經濟增長恰如一個接力賽:跑第一棒的是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其目的是彌補私人部門需求的下滑,為經濟調整留出必要的時間和空間,這也許需要1~2年的時間;將要跑的第二棒是房地產市場的解凍和恢復,并帶動相關投資和消費的增長,這時政府的財政貨幣政策就可以逐步正常化,這可能要到2010年以后才會出現;最后一棒是經濟結構和增長方式調整的基本完成,這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