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可金
去年爆發的金融危機的第二次沖擊波正在來臨,并正在對美國經濟形成更強烈的沖擊。對于第二波金融海嘯破壞力的嚴重性,目前美國學界還缺乏必要的認知,不少人仍然寄希望于以奧巴馬新政府為代表的全球救市努力和經濟刺激計劃。
從金融體系自身的規律來看,第二波金融海嘯來臨更具破壞性,它不再是表現為投資銀行破產或者改制,而是表現為大規模的企業倒閉,消費市場低迷,失業急劇上升,全球性裁員已經不可避免。與此相伴隨,全球還將會迎來一個金融欺詐案件大曝光的階段,眾多在前期投資過程中積累的問題會在金融海嘯沖擊下浮出水面,金融欺詐大案發案率將會急劇上升,對各國政府體系的信用也將是一個嚴峻挑戰。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巨額資金流動性僵化的危機,要想重新盤活巨大的資金板塊,恐非一日之功。同時,由于巨額資金集結于房地產、能源等領域,這些領域連帶著幾十個相關行業,一旦陷入危機,必將在連帶作用下全部入套。因為當前的金融危機,說到底是美國金融信用體系的危機,要想重建金融信用,難度極大。即便是政府救市,投資者還是不知道哪個行業值得投資,投資觀望情緒依然縈繞不散,從納稅人那里拿來的錢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不會考慮進行新的投資冒險。
可見,金融海嘯引發的不僅僅是金融系統內部的問題,更嚴重的是導致投資信心的萎靡不振,人們對金融體系信用的嚴重擔憂。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往往不再選擇長線投資,更注重眼前利益。在人人自危的緊急關頭,美國政府的救市努力最終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奧巴馬新政府要想實現經濟活力恢復,只能期待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投資回報率高的領域大規模注資,以經濟增長拉動金融體系信用的慢慢恢復,方可令金融危機化險為夷。
此次金融危機,從本質上只有通過政府產業發展政策調整才可以化解。除非政府能夠找到新的投資回報率高的行業和產業,并不惜血本進行大規模投資,尋求新的經濟增長發動機,否則金融海嘯的風險是無法短期內化解的。從奧巴馬經濟刺激計劃來看,主要的投資流向是新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后兩者僅僅是為了應付失業上升的政治壓力,安撫奧巴馬的基礎選民,絕非大規模經濟增長的治本之策。開發新能源雖然聽上去豪情萬千,但美國是否有足夠把握,還令人十分擔憂。更何況目前能源價格低迷,新能源開發的機會成本和現實成本都非常高,投資者能否追隨奧巴馬一起同舟共濟,還是一個疑問。因此,西方國家救治金融海嘯的努力,充其量是一個保護誰和犧牲誰的政治博弈,而不大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第二次沖擊波的顯現表明,金融海嘯的風險很可能就像一場全球性的金融綜合癥,此種癥狀會慢慢延伸,從金融領域到經濟領域,從經濟領域蔓延到社會領域,甚至有可能影響和平與穩定的世界局勢。如果金融危機對一些能源依賴大國和金融風險系數較高的國家形成巨大打擊,將不排除帶來大國戰略調整的新動向,大國關系會發生變化,一些國家內部會出現社會動蕩,原有的國際格局會因此被打亂。未來世界政治可能將面臨一次新的洗牌。▲(作者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教授。)
環球時報200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