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日本、韓國特派特約記者 管克江 孫秀萍 詹德斌 本報記者 胡笳
當全球信貸緊縮、企業和個人為貸款發愁之際,中國寬松的信貸環境讓外媒羨慕不已。美國《華爾街日報》7日稱,盡管中國經濟還沒有轉入復蘇,對出口商來說更糟的可能還在后頭,但中國銀行業持續向經濟輸血,加上高儲蓄率和堅實的企業資產平衡表,使得中國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受到信貸崩潰和流動性危機的擠壓。而國內專家也表示,中國增大貸款也有助于世界經濟復蘇
為了刺激經濟,中國政府去年底決定實施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此背景下,今年1月份中國國內新增人民幣貸款創下天量,達1.62萬億元。而去年12月份這一數據為7700億元。而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財務省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月末為止,自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日本政策投資銀行等政府有關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總金額約為3260億日元(1元人民幣約合14日元)。中國工銀國際監事長王為強日前表示,截至2月底,中國今年新增人民幣貸款約達2.4萬億元。減去1月份的份額后,2月份銀行信貸投放量約為8000億元。
《華爾街日報》7日稱,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1月份的信貸增長超過預期,但只要它能防止信心下降,仍然值得歡迎。因為增長帶來的問題可以今后解決。雖然一些專家質疑中國這股信貸增長是否可持續,但斯坦福大學國際經濟系教授麥金農說,“中國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個信貸仍大幅擴張的國家。”歐洲央行以及英格蘭銀行上周把利率降到新低,兩相比較中國寬松的信貸環境更加突出。
對于中國國內銀行信貸規模大幅增加,中國發改委主任張平表示,金融危機對中國的影響與對西方發達國家的影響不同。“對我們來說,最大的影響在實體經濟,而西方國家金融體系遭到重創。”蘇格蘭皇家銀行經濟學家貝哲民說,中國只需要面對“一個危機,而不是兩個”,所以中國能全神貫注采取4萬億刺激計劃等措施來重新加速經濟增長。韓聯社8日分析說,中國通過新增貸款和發行國債恢復景氣,這將在很大程度上解除流動資金不足問題,所以央行降息的可能性也不大了。
《華爾街日報》稱,盡管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政府沒有在兩會上宣布新經濟刺激計劃有所失望,但報道認為中國政府不可能在此時公布新投資項目,因為它還沒有完成舊計劃的資金分配。調整計劃也會影響政府對經濟前景的謹慎樂觀態度,并減少全球經濟繼續下滑中能動用的資源。花旗集團中國戰略分析師薛瀾說,“我們相信政府不愿用光所有彈藥。”《華爾街日報》的另一篇報道也表示,經濟學家普遍擔心,有充足貸款在手的企業可能失去自制而進行過度投資。如果不進行嚴格的信貸監控,銀行可能因壞賬增加而蒙受損失。但也有人認為,信貸增加可以有效地確保企業維持運營并繼續進行技術改進和創新。
“各國貸款投放和各個市場的特性有關。”金融專家譚雅玲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是發展中國家,而西方國家是發達國家,面對危機兩者不可能采取同樣對策。她說,目前,中國央行新增5萬億貸款一方面和中國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以及1.8萬億的配套工程有關,另外也希望借此把企業心氣調動起來,盤活市場。“西方的問題和中國的不一樣。”她說,目前西方大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以及對沖基金都出現巨虧或利潤大幅下降,所以不得不收縮信貸,保全現金流,重新整合資產和負債。西方市場降低貸款額,也與這些市場風險意識有關。
譚雅玲還表示,中國增大貸款也能幫助世界經濟復蘇。目前,中國經濟增速從11%降到9%,今年的目標是保8。“中國經濟規模很大,如果中國經濟穩住,那么對新興經濟和全球經濟都有貢獻。”▲
環球時報2009-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