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東
警示標語防患于未然
交通標語主要起提醒和警示的作用,而只有依靠喚醒知覺和意識,才能達到感化人的目的。有一句話說得好:“情在婉處求,意在曲中達”,形象地說明了其中的緣由。如果標語用情太急太切,用詞過于率直,結果就只能適得其反。
在國外,不少交通標語摒棄枯燥乏味的說教,以幽默見長,令人忍俊不禁。在笑聲中獲益,甚至是心靈受到震撼。
法國曾有一位司機在開車途中,遇到一塊寫有“前方路不通,請繞行”字樣的標語票,可他壓根兒就不相信,依然我行我素,結果發現果然是斷路,只得原路返回。回來見到這塊牌子時,其背面詼諧地寫道:“歡迎你回來,傻瓜!”他雖然啞然失笑,但心想,下次再也不能如此自以為是的莽撞了。
在馬來西亞一條交通繁忙的公路旁,聳立著一塊巨型的交通標語牌,上面醒目地寫了這樣幾行大字:“閣下,在您駕駛汽車是,如果時速不到30公里,就可以賞心悅目地飽覽全城的美麗景色;倘若超過60公里,您將成為法庭的客人;一旦過了80公里,歡迎光臨本市最好的醫院;上了100公里,就請您安息吧!”過往司機默默地注視著標語牌,慢車行駛,再也不敢去開“英雄車”了。
美國某地有一條公路,在幾轉彎處豎著一塊標語牌,一位年輕美貌姑娘的畫像映入眼簾,下面寫著的是她說的一句話——“我愛開慢車”。據說,人們開車路過這兒時,速度就會自然而然地慢下來。
嚴厲處罰對付違章停車
在城市,由于汽車的不斷普及,隨意亂停車已經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交通違章現象之一。為了遏制亂停車,加強交通秩序管理,維護城市的交通安全,世界各國對違章停車者的處罰都毫不心慈手軟。
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擁有汽車最多的國家,為了解決亂停車這個老大難的問題,才去看課以重罰的強硬手段。據統計,全國因違章停車的罰款金額高達百億美元,并連年遞增。紐約作為全國最大的城市,違章停車的罰款占全國的4%以上,每年上升幅度達30%左右,在芝加哥等大都市,如果車主累計有3張罰款后還沒有來交罰款,那么這輛違章車將被鎖定,而且全國聯網追討,絕不遷就。盡管如此,美國每年仍然有上千多萬張罰單的車主不按期交款。違章停車罰款已成為美國財政收入的一大來源,一點也沒有夸大其詞。
英國在全國的大多數城市中,主要為機動交通,基本上沒有自行車道,因此不存在混合交通的問題,應該說很便于路邊停車,然而,在這個歐洲使用小汽車最多的國家里,亂停車的現象還是經常發生。為此,倫敦交通管理部門嚴格規定,凡是不按照要求、在規定之外的時間里停車的車主,罰款低則30英鎊,高的可達80英鎊。那些因為嚴重違章停車而致使汽車被拖走、或者被鐵索鎖住的車主,還要另外接受重罰。統計數字表明,英國每年因為亂停車而罰款的金額接近30億英鎊。
法國巴黎對違章停車從來不心慈手軟,根本沒商量。各街區都設有交通督察員,見到違章停車就貼上罰款通知單。若半個月內不交罰款,則罰款提高一倍。對那些妨礙交通的嚴重違章停車,則強行拖走。巴黎一共有7家專門的拖車公司,負責拖走違章停泊的車輛。見有利可圖,拖車公司當然行動迅速。只要接到交通督察員的通知,就立即趕赴現場,拖走就算錢。城里設有7處違章車輛存放點,只存放一天一夜。超時就再拖到郊外的保管處,可保管兩個月,過期則作無主車輛處理。被拖走的違章車,除了交納90美元的罰款外,還要交每日4美元的保管費。有了這種說一不二的懲罰,誰還敢隨便違章泊車。
新加坡任何機動車輛不得在公路、街道、人行道、街道兩邊的預留帶停車,不準把車停在樓宇的通道上。一旦發現違章停放的車輛,便用一種特制的大鎖將其車輪鎖住,隨后把車拖到指定的地點存放起來,車主必須繳納120美元的罰金。如果第二次車輪被鎖住,罰金翻倍。倘若第三次又被鎖了車輪,除了重罰之外,車主還要依法被拘留。
日本在一天24小時內,街道上都有交警值勤巡邏。如果查到亂停放的車輛,便用鎖把車的輪胎固定。車主必須先到警署報告違章情況,然后繳納罰金,才能夠得到開鎖的密碼,把車開走。
荷蘭每當發現違章停放或者未交停車費的汽車,交管人員便會在前輪上加一把堅固而又醒目的大黃鎖。一旦看見自己的汽車被鎖住,車主們便會老老實實地到附近的交管部門繳納罰款,接受教育。
瑞典凡是接到“違章停車通知單”的車主,必須繳納罰金1000美元,受到一次嚴重警告。第二次重犯,要進違章司機班學習。若查出第三次亂停車,則吊銷執照1年。
哥倫比亞對于因為亂停車而被處以罰款的車主,均按一次嚴重違章做備案記錄。如果車主三次接到罰款單,他的駕照將會被吊銷3個月。
要更好地解決停車問題,多建停車場勢在必行。為此,許多國家都制定了相關的法規。以新加坡為例,凡是規劃設計商場、賓館、寫字樓等,都必須配建相應的停車場。根據規定,每建1萬-2萬平方米的樓宇,就必須同時修建一個不少于100個車位的停車場,否則就要受到重罰。再如,美國的一些城市也要求,大型建筑物都要有配套的停車場,平均每100平方米不能少于3.3個車位,屬于公共場所的可免收停車費。
妙招迭出懲治酒后開車
早在1 887年,英國倫敦一位名叫喬治·史密斯的出租汽車司機酒后開車,結果失控的的士沖上人行道,闖進了“幫德大街”165號。法院開庭審理這起交通事故,做出了對司機罰款1英鎊的判決。就這樣,喬治·史密斯在一個多世紀之前便成了世界上因酒后開車而被處罰的第一人。
研究表明,人體只要吸收30-80mg的酒精,就會表現出健談、行動笨拙、絮叨不休、感情沖動、反應遲鈍等狀況:吸收120mg以上的酒精,便已經是醉酒狀態了,出現疲勞嗜睡、手腳失控、昏迷等癥狀;吸收600mg的酒精,將直接致人于死地。
交通安全專家在分析比較后,列出了駕駛員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與其身體癥狀及交通肇事的對應關系。例如,當駕駛員血液中的酒精濃度為0.5mg/ml時,其癥狀為精神愉快,有飄忽感,可能會出交通事故;酒精濃度達到1.5mg/ml時,其癥狀表現出激動、吵鬧,很容易出車禍。
據統計,酒后駕車發生事故的幾率高達27%。駕駛員酒后駕車會出現遠視,視物的立體感發生誤差,反應時間要增多2-3倍,發生交通事故的比率為沒有飲酒情況下的6倍。
酒后開車,禍害無窮。世界各國對這種嚴重的違章行為都十分重視,制定了一系列相應的整治法規。
雙重懲罰在美國洛杉磯,除了對酒后開車的駕駛員課以罰款外,還強制他花費300美元在自己的汽車上安裝一種特別的裝置。這種裝置對酒精十分敏感,只要有酒味,汽車就無法開動。
懺悔10年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因酒
后駕車而撞死行人的車主要面臨長達10年之久的“軟懲罰”。其主要內容有4項(1)在這10年的懲戒期間,必須將受害者的照片隨身攜帶,時時刻刻反省自己過失殺人的罪過;(2)到了每個禮拜日,必須把10美元捐贈給以受害者姓名命名的基金會;(3)每逢受害者祭日的這一天,必須在其墓地前擺上鮮花,深刻懺悔;(4)每個月必須用一天的時間,在自己醉酒的酒吧前站著,雙手高高舉起上面寫有“我因酒后開車,不幸撞死人”字樣的牌子,向過往的司機現身說法,讓他們引以為戒,謹慎駕車、
去當“護士”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酒后開車的車主常常被送去當“護士”,護理的對象是那些交通事故的受害者。由于整天同那些被汽車撞得斷胳膊少腿的傷病員在一起,他們的惻隱和同情之心頓生,對自己的違章行為痛恨不已。
掛上紅牌美國俄勒岡州的交警一旦確認車主酒后駕車,會將這輛車的車牌換成紅色。此舉的目的在于:一方面警告司機不得再犯,另一方面引起公眾的注意和警惕。
剃光頭發印度尼西亞的司機被確認酒后開車后,會當場罰款,沒收駕照,最后被無情地剃掉頭發。“剃光頭”的懲罰很有威懾力,司機們十分害怕。
判以重刑保加利亞對第一次酒后開車的駕駛員,給予教育。倘若第二次重犯,就將處以極刑。
扣除積分在新加坡,每個司機共有12個積分。酒后開車一次不但要受重罰,交大筆罰金,而且還要扣掉6分。如果違章兩次,駕照就要被吊銷。
重罰治罪在日本,駕駛員絕對不可以喝酒。早在2002年6月,日本就對《道路交通法》中酒后駕車的懲罰條例進行了修改,加大了處罰力度。若測出駕車者吹出的氣體中酒精含量超過每升0.15mg,便要吊銷其執照;如果發現超過0.25mg,要處以1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30萬日元以下的罰金。與此同時還要追究供酒人的責任,以破除向司機勸酒的陋習。對于酒后駕車并引發交通事故的肇事者所進行的處罰也更加嚴厲,由原來兩年以下的徒刑或10萬日元以下的處罰增至3年以下的徒刑或50萬日元以下的罰金。同時,還增添了新的條款。例如,對于拒絕接受呼氣檢查的駕車者,罰金從5萬日元增至30萬日元以上。再如,乘坐酒后駕車者車輛的其他人員也要被重罰,因為他們沒有阻止司機酒后駕車,所以一樣有責任。
送幼兒園在巴西圣保羅,酒后開車的駕駛員會被送進幼兒園“上學”。他們與孩子們一道,做一種在虛擬的公路和叉道上駕駛兒童玩具汽車的游戲,在孩子們的陣陣嘲笑和責備聲中檢討自己的錯誤,進而下定決心,痛改前非,日后循規蹈矩,安全行車。
報紙曝光澳大利亞的報紙開辟專欄,刊登“酒后開車者入獄名單”。通過媒體形成巨大的輿論壓力,迫使和督促酒后開車者認真反思,從中汲取教訓。
觀看電影在哥倫比亞,酒后開車的車主會被送到一個內部電影院,“享受”看電影的“優惠”。當然觀看的絕非精彩的故事片或優美的風光片,而是觸目驚心的交通事故紀錄片,映入眼簾的是受害人倒在血泊之中的傷亡情景,聽到的是他們發出的痛苦呻吟聲。面對這一幕幕悲慘凄涼的場面,違規司機的心靈被深深地震撼著,他們為自己的過失悔恨不已,表示以后再也不會因為圖一時痛快而鑄成大錯了。
監禁坐牢加拿大的法律嚴格規定,凡酒后開車者罰款1470美元,監禁半年。對引起嚴重后果,造成人身傷害和死亡的司機,分別判處10年和14年的監禁。
噴涂油漆對于酒后開車者,越南交警會用噴涂槍來對付。噴涂在車上的這種油漆難以擦洗掉,即使違章者當時逃之夭夭,也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其緝拿。
反思30天在瑞典,如果查到司機喝了兩罐啤酒后還開車,那么他得交出駕證,同時還要出庭接受傳訊。瑞典設有專門的復員中心,供酒后駕車司機改過自新用,時間至少30天,費用自付。
強制戒酒瑞典的交警發現駕駛員酒后開車,經檢驗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過1‰時,便送他們去戒酒醫院,強制治療3個月。
監控觀察從上個世紀以來,德國就加強了對醉酒駕車的監管。凡查明司機血液中酒精含量為0.3%的一律罰款,到了0.05%就吊銷駕證1個月。倘若執迷不悟,繼續飲酒,等待他的將是更高的罰款,吊銷駕證3個月。另外,司機還要受到180天的監控觀察,在此期間飲酒的違規者將終生不得駕車。
處罰步行對于違章司機,德國曼海姆市的處罰別具一格:用警車將他們拉到郊外的偏僻荒涼之處,然后命令其徒步返回。此舉在懲罰的同時,又讓他們邊步行邊反思。
從重處罰在英國,對于酒后駕車者,初犯吊銷駕證1年;重犯吊銷駕證3年,同時罰款1000歐元;如果在10年之內有3次被判為酒后駕車,那么吊銷駕證的時間將長達109年;一旦發生事故,終生不得再開車,而且要受到重罰。
嚴格監管在葡萄酒消費量名列世界前茅的法國,對醉酒駕車十分敏感,處罰起來從不心慈手軟。哪怕司機是輕微酒醉,也會被注銷駕證,罰款1000歐元。倘若醉酒司機因車禍導致他人死亡,就會直接被判入獄;如果使他人致傷致殘,司機必須支付包括醫療費用在內的巨額賠償。
未雨綢繆預防疲勞駕駛
在眾多的交通事故中,因疲勞駕車引起的不在少數。許多國家防患于未然,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
歐洲對運輸公司的專業駕駛員有嚴格的規定:一星期開車的時間不得超過49小時,在凌晨2點-6點之間嚴禁開車,這些要求在歐洲各國統一執行,任何人不得例外。為了避免疲勞駕駛,運輸公司采取了許多措施。例如,投資在加油站建起司機休息的客房,運輸公司也相互為駕駛員的休息提供方便。
美國不論駕駛的是哪一種車輛,司機每天駕駛的時間都不得超過10小時。為了加強監督檢查,要求司機備有“駕駛日記”。上面記載的行車時間不但要有駕駛員本人的簽名,而且還需要行車路線上交通安全管理部門的簽字證明,以防偽造作假,
澳大利亞根據規定,大型車輛的駕駛員全天開車的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每次上路連續行車的時間不可以超出5小時,監督執行情況的方法與美國相似,也是檢查“駕駛日記”。
日本對于專業駕駛員有明確的規定,每次開車的時間不得超過5.5小時。當第二天有出車任務時,頭天的夜生活不可以超過零點。
巴西根據協議,大型專業運輸公司和加油站之間都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如果駕駛員感到勞累疲倦,可以隨時進加油站,在專門準備的客房休息,養精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