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東
中銀與匯豐
如果你到香港去旅行,會看到一座閃閃發亮的劍狀建筑拔地而起,直刺蒼穹。它與附近的藍色海水相互映照,熠熠生輝。導游會告訴你,那是香港的標志性建筑,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大樓。
設計這一杰作的就是貝聿銘。
貝聿銘是在1982年接受建設香港中銀大樓的設計專案的。其實,此事在1980年就開始談了。
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對貝聿銘來說是一項無法回絕的業務。1918年,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創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當時貝聿銘才一歲。貝聿銘的童年曾在香港度過一段時間。小時候,他經常在街上亂逛,最喜歡到咖啡廳聞咖啡豆的香味。有時,他會到中國銀行去玩,守門的印度士兵知道他是行長的貴公子,也不攔他,還會用蹩腳的中文和他打招呼。可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對他來說具有特殊的意義。
20世紀80年代晚期,匯豐銀行邀請建筑師諾爾曼?福斯特設計總部大樓。匯豐銀行是英國實力雄厚的金融機構,在整個亞洲以“最佳銀行”著稱。福斯特接手項目后,大膽創新,設計了一幢類似于宇宙飛船的建筑,充分體現了匯豐銀行的博大精深、歷史悠久。這幢未來主義風格的大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最昂貴的建筑之一,它使香港成了建筑界中體現先進建筑思想的城市。
匯豐銀行在香港的新總部大樓極大地提升了匯豐在香港業界的地位。這個時候,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坐不住了,覺得有必要建一幢超過匯豐銀行的新總部大樓。
這幢建筑必須呈現出一種全新的氣象,使匯豐銀行的大樓和其他殖民統治時期的標志性建筑相形見絀。
挑戰中激發
然而要超越福斯特那座里程碑似的銀行大廈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貝聿銘面臨著三個挑戰。
一是資金懸殊。匯豐銀行有10億美元預算作后盾建造大廈,貝聿銘卻沒有這樣優厚的條件,中國銀行只能給他1~3億美元的資金。
二是地理位置不佳。匯豐那座大廈建在港灣邊沿,位置顯要,面積大。而中國銀行的地皮位于交通要道中間,面積小,高架公路從三面把那里框死,根本無法找到一個現成的入口。
三是風水問題。香港是一個十分迷信風水的地區。二次大戰時,日軍總部曾占領過中國銀行那塊地皮。許多香港人相信,那些受盡折磨的囚犯依然陰魂不散,在那一帶作怪,那是一塊不吉利的地皮。
雖然有諸多不利的因素,但是,貝聿銘還是發現了那塊地的一個優點。由于所處位置正好在機場飛行航道之外,新建筑不像機場以北的建筑受到高度限制,想建多高就可以建多高。
貝聿銘想,要在如此不利的地皮上建造出引人注目的建筑物,就必須把大樓造得非常高,建筑有一定高度后才能產生氣勢,才能俯瞰香港的其他建筑,才能將維多利亞港與九龍的景色一覽無余。
那么,采用什么樣的結構來豎起一座摩天大廈呢?什么樣的結構看起來既堅固又優雅呢?
回到美國后不久,貝聿銘一家就到卡托那的住宅過周末。在度周末的時候,他頓悟到,中銀大廈要像一根竹子,竹子節節高能體現向上的精神,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還符合中國推行現代化的堅定決心,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建筑結構具有柔韌性,不易折斷。這個靈感出來后,貝聿銘興奮不已,他讓貝建中把一根方形木桿沿縱向切開,做成四個三角扇面柱,再將頂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帶把柱子綁在一起。當貝聿銘滑動這些柱子,讓它們互相分離時,在向上達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體積逐漸縮小、帶有壁階的塔狀物出現了;在達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時又分別出現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狀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繼續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頂點。
模型做好后,貝聿銘把圖紙和由那捆柱子發展成的模型給朋友萊斯利?羅伯琛看。羅伯琛是一位著名建筑工程師,曾設計過毀于“9?11”恐怖事年的世貿中心的塔樓。羅伯琛看后贊嘆不已,說:“貝聿銘非常有靈感。他對建筑物、對人、對所有的事物都有最根本的直覺。他經常無法用語言表達這感覺,但你絕對可以信賴他對建筑的直覺。”
貝聿銘的這種設計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非常省錢。
風水問題
1985年,中國銀行大樓破土動工,以每四天上一層樓的速度拔地而起。根據貝聿銘的設計,它高315米,有70層,是東南亞最高的建筑。就在大樓一天一天往上躥的時候,他遇到了風水問題。
貝聿銘是一個不相信風水的人,曾在媒體面前公開表示不相信風水,但是在風水盛行的香港,迫于壓力,他的態度不得不有所調整。
在為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工作時,貝聿銘曾把一本關于風水的書交給他的一位助手,讓后者根據風水規則評估設計圖樣。經過仔細研究后,這位助手向他報告了設計中存在的幾處侵犯風水的地方。貝聿銘非常郁悶,他實在無法理解在香港這樣一個發達的現代化大都市對于風水卻是如此的迷信,而這種迷信又如此深刻地影響建筑。
中國銀行的高層官員本身也并不相信風水,但是他們擔心,一旦大樓風水不好,就會打擊儲戶和房客的積極性,銀行大樓的前途就會受到影響。此前已有好幾筆香港房地產交易都是因為風水不好弄得半途而廢。出于這種考慮,在技術圖紙的設計過程中,中國銀行給貝聿銘發來電報,對圖紙上眾多加了框的巨型“×”表示關注。在中國“×”意味著遭殃和錯誤,起因是古代已判罪的犯人脖子上帶著牌子,上面打著一個大大的“ ×”號。他們婉轉地建議貝聿銘慎重考慮那些“×”。
鑒于中國銀行的擔憂,貝聿銘不得不將這些“×”隱藏起來,并十分精明地把露在外面的部分描述成一系列交叉的寶石——這種吉利的形象使中國銀行的官員們十分贊賞。
為了使中銀大樓受到香港市民的喜歡,貝聿銘也借鑒了一些風水學中的做法,比如他原想利用陡峭的地勢,從大樓的一端引入噴泉,再讓水從另一端噴出。但根據風水的原則,這樣做意味著失財。于是,貝聿銘決定在龐大的地基兩側設置兩座傾斜式噴泉,形成回流,這樣就可以在風水上由出財轉為納財。
經過16個月的奮戰,主體結構在1988年8月8日完成,大樓舉行封頂慶典儀式。 站在中銀大廈的樓頂上,遙望匯豐銀行大廈,有人開玩笑說:在這么高的位置看下去,匯豐銀行大廈就像一個小玩具一樣毫無氣勢。
這次典禮的時間是精心選擇的,因為“8”和表示發財的“發”字諧音,所以許多香港居民認為1988年的8月8日是20世紀最吉利的日子。
香港中銀大樓建起來之后,隨著人們注意力的轉移,香港的居民逐漸接受了它的存在,人們不再考慮中銀大樓對周圍風水產生的影響。人們開始用審視的目光,好好地欣賞這幢大樓,無不為它的宏偉、奇特而贊美。現在,香港中銀大樓已經作為香港的標志性建筑矗立在這顆東方明珠之上。